原口動物
原口動物
原口動物(Protostomia) 又稱“裂體腔動物”。后口動物的相對詞。就物界扁形動物門以上的三胚層動物,按動物成體口的來源不同,區分為原口、后口兩大支。在動物的個體發育中,由原腸胚的原口(胚孔)發育為成體口的一支叫原口動物。包括扁形動物、紐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等。
原口動物
原口動物進化枝表現出了極高的類群和身體組織多樣性,其身體組織的多樣性幾乎是所有類群裡面最豐富的(Adoutte et al.2000)。原口動物以前被歸為袋形動物門,它們的形態特徵一般很難解釋。由於進化速度過快,用傳統的分子系統發育理論也很難確定它們的分類地位(Passamaneck andHalanych 2006)。
為了運用強大的系統基因組學方法去解決這些後生動物的親緣關係問題,近期在相關物種中開展了大量的測序工作。預期從幾個新類群和已知類群中選擇進化最慢的幾個物種收集EST數據,從而幫助解決觸手擔輪類動物的系統發育問題(Dunn et al.2008,Hausdorf et al.2007,Struck andFisse 2008)。
基於對這些新數據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觸手擔輪類動物間可能存在新的親緣關係:擔輪幼蟲動物、軟體動物和擴展的環節動物類群(包含蜢蟲動物門和星蟲門)與紐形動物、觸手冠類動物間的親緣關係很近。而紐形動物則被歸為觸手冠類動物的姊妹群。最後的結果證實了近來的發現:古紐形動物Carinomamutabilis中帽狀的幼蟲表現出了與擔輪幼蟲驚人的相似性(Maslakova et al.2004)。
軟體動物、環節動物、觸手冠動物和紐形動物都有幾丁質剛毛,這些幾丁質可能與軟體動物殼派生的鈣質骨針有著共同起源,反過來又證明了這幾類動物群屬於同一個進化分枝。紐形動物被定位為觸手擔輪類動物的姊妹群,但其他與觸手擔輪類動物相關類群的分類地位依然難以確定(Dunn et al.2008)。
依據早期的假說,有人建議將苔蘚動物(也稱為外肛動物)和內肛動物歸為一類(Hausdorf et a1.2007),但不同的標記基因和分類取樣並不支持這種分類。因此這些類群的分類地位依然模糊,與腹毛類動物、輪蟲類和吸日蟲類一樣存在強烈的“分支不穩定性”,即傾向於不同的引導複製,而且在可能性最大的進化樹中表現出了替代分支(Dunn et al.2008)。
在距今30億年至寒武紀早期(距今約5.7億年),地球進化出了細菌和藍藻。然而自寒武紀開始,在短短數百萬年的時間裡,突然湧現出了大大小小的動物門類。現有的化石記錄表明,那個時期甚至比現存的物種還要豐富,門類還要多。這個時期,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只是因為一些大大小小的災難,有些種類無法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逐漸走向了滅絕,當然也誕生了許多新的物種,但總體來講,地球上現存的物種數量比起寒武紀時期減少了。
生命進化的步伐由於體腔的出現變得異常迅猛,導致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及其他動物類群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其中包括墾蟲動物門、嗌蟲動物門、須腕動物門、腕足動物門、外肛動物門、帚蟲動物門、舌形動物門,有爪動物門、緩步動物門、毛顎動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