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清真寺
臨清清真寺
徠山東臨清清真寺原有3座,位於古運河東岸的順河清真寺,因疏浚衛運河,於1968年拆除無存;位於羊頭鍋街北端的東禮拜寺,建築規模較小;規模較大、保存完整者當數北禮拜寺,亦稱洪家寺,為全國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北禮拜寺,始建年代無考。據該寺的石刻碑文記載:“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整個建築系由前殿、後殿、抱夏等組成勾連搭式結構。
![臨清清真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3/mb37deeda5a68e6ca38e4ad4aff95e7c5.jpg)
臨清清真寺
![清真北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e/mbebc215ad7292af86c54f7eaf42b966f.jpg)
清真北寺
臨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現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東寺,均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北禮拜寺,是一座保存教為完整的古代建築群。現存更樓、月台、正殿、傳屏、北講堂等大小房屋80餘間。正殿前半部為四阿廡殿頂,正脊兩裝有鴟尾,後部為重檐,結頂呈山字形。中為八角攢尖頂,后出抱廈,兩側各掩一四角攢尖頂。坡度比較大, 森然聳峙,錯落有致。
該寺位於臨清市區西北部,距臨清賓館約2公里,乘公交車可達。
![臨清清真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c/m5c7d674604e7461990a43b84f5092825.jpg)
臨清清真寺
![臨清清真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d/m2de0ace0517842b9e9d4530b46ab6b0c.jpg)
臨清清真寺
![臨清清真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1/mb1676285da245d1b81e4a49b8614340e.jpg)
臨清清真寺
進入殿內,深沉而神秘的氣氛撲面而來。殿內列柱林立,高大而空曠,牆壁上彩繪以暗紅、棕和金色的卷蔓紋及阿拉伯文字組成的圖案。殿正中設有“聖龕”,朝向聖地麥加,右方有敏拜樓,殿間有拱門貫通,殿內可供2000餘人禮拜。彌足珍貴的是殿內拱門兩面牆體上仍保留著明代的壁畫,花卉果樹,生動寫實。後殿藻井繪製更是精巧,以阿拉伯文字和花卉組成幾何形圖案,工整細膩,古樸典雅,歷經數百年仍光彩照人。
![臨清清真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6/mb641cb5c7ae04bd8c7e4495e0e68a26e.jpg)
臨清清真寺
整組建築除個別建築形式透露著外來氣息外,基本上屬於當地傳統建築風格。始建年代無考,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1992年,被批准為省級保護單位。
整個清真寺建築,是由兩排左右對立、中高兩低的木牌坊與歇山重檐樓閣合為—體。建築形式以我國傳統為主調,流露著外來氣息,布局精巧,結構緊嚴,舒展大方,是不可多得的建築藝術佳構。院內古柏參天,幽深靜雅,名人佳句、先賢哲語躍然匾額楹聯之上,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1.自康永徽二年(651年),伊斯蘭教傳入中國至今1500多年來,伊斯蘭教建築由域堡式逐漸嬗變為中國傳統的殿堂式,由於尊崇麥加,所以建築中軸線俱為東西向。但臨清清真東寺去是東西、南北兩條中軸線垂直交叉,這種建築格局在全國伊斯蘭教建築中是唯一的個例。這一獨特的建築個性,是漢文化南北向為尊與伊斯蘭文化西向為尊的融合,體現了臨清幾百年間兩種文化碰撞融合的豐富文化內涵,在我國宗教文化發展史上極具個性,極具研究價值。
2.臨清清真寺氣勢宏偉,幾近宮殿。山門、東講堂雕梁,掛落上平雕、圓雕、透雕頗具徽派風格;建築構件吻、走獸、仙人、套獸脊塊、瓦當等又尊伊斯蘭教無偶像崇拜全部嬗變為花卉紋飾。壁畫、圓光、匾額、瓦聯等既有《古蘭經》、《聖經》箴言,又融漢文化《論語》、《中庸》、《易經》精髓,書體既有漢文化的楷體、行書,又有穆斯林庫法體、波斯體,質樸相融,相得益彰。與周邊安陽、邯鄲、濟南、濟寧、青州、台兒庄等縣市相較,臨清清真寺規格高,建築宏闊,影響深遠,充分體現了伊斯蘭文化在臨清遷徙、安居、繁衍、融合、發展的歷史軌跡,同時也體現了臨清的文化多元性、包容性、親和性。這種民族團結和睦、共生平和的歷史經驗及文化內涵,有著深刻的社會價值和研究價值。
3.臨清清真寺綿地壁畫與中國傳統建築中麻刀灰抹牆不同,而是採用羊毛悶灰抹牆,然後在其上創作壁畫,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壁畫與其他寺廟單線平塗技法明顯不同,具有宣紙洇潤的藝術效果。幾百年色彩不褪,墨分五色,栩栩如生,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特殊貢獻,極具研究價值。
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而且也是穆斯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禮拜”是伊斯蘭教的重要活動之一,包括每日五次禮拜,每周一次聚禮,每年兩次會禮。同時清真寺還擔負著舉辦宗教教育、傳播宗教常識和學問的使命,又是穆斯林排解糾紛、評判曲直的場所和為穆斯林群眾主辦婚喪嫁娶、屠宰食用禽畜的服務場所。
清真寺一般設男、女沐浴室,專供穆斯林群眾大“凈”、小“凈” (“大凈”即洗周身,“小凈”即洗面部及四肢)之用,人們禮拜前或平時,都可來此沐浴潔身。每逢“主麻”(聚集)日(星期五),很多穆斯林男女來到清真寺參加“聚禮”。穆斯林有意義的活動也多選擇此日舉行。有“吉祥日”、“尊貴日”之稱。每年的伊斯蘭教曆徠3月12日,為穆斯林三大節日(開齋、古爾邦、聖紀)之一的“聖紀”日。穆斯林為了紀念穆罕默德,在這天舉行集會,屆時,穆斯林穿戴整齊,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禮拜,誦念《古蘭經》,讚頌聖辭,紀念穆聖。
![老禮拜寺(順河清真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b/mdb64695edb4a31abf9543bb6d3b3f0bb.jpg)
老禮拜寺(順河清真寺)
![老禮拜寺(順河清真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0/m00791fa88bd9ce8bd0842e4542a3df3e.jpg)
老禮拜寺(順河清真寺)
《明史》卷125《徐達傳》:“捷聞,太祖幸汴梁,召達詣行在所,置酒勞之,且謀北伐……達頓首受命,遂與副將軍(常遇春)會師河陰,遣裨將分道循河北地,連下衛輝、彰德、廣平,師次臨清。使傅友德開陸路通步騎,顧時俊浚河通舟師,遂引西北。”此事在乾隆十四年《臨清州志》卷10,兵制中記載得更為詳細:“明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命徐達等於閏七月分佈士馬,規取河北。遂自中灤渡河。庚子取衛輝、彰明德,甲辰下磁州,進取廣平,元平章周昱棄城遁。並克趙州。己酉進次臨清。庚戌,傅友德游騎獲元將李寶臣、都事張處仁以為鄉導。達因遣友德開通步騎,都督副使顧時俊浚閘通舟師。時諸將駐臨清。久,知府方克勤籌應芻糧無匱之。朱亮祖勒民夫五千浚河,克勤不忍勞民,泣禱於天。天大雨,水漲,舟遂行。癸丑,平章韓政、都督副使孫興祖,俱以師會臨清。於是大將軍徐達率馬步舟師北發,命韓政守東昌,並鎮撫臨清。”后徐達等又回師駐於臨清。《臨清縣誌》(大事記)也記載:(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戊申秋七月,明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分道渡河,徇河北地,師次臨清”。臨清今仍有名為“帥府街”、“更道街”的街巷,即因徐、常駐軍而名。老禮拜寺由隆起大殿、望月樓、寺門內閣樓、講堂、浴室等組成,於1968年修浚衛河時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