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墘村
丁墘村
丁墘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城區南部,是龍潯鎮政府所在地,全村土地總面積6.32平方公里,有4平方公里在縣城規劃控制區內。轄三個自然村落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34戶4965人,現有中共黨員78人。改革開放以來,丁乾人緊緊把握髮展第一要務,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2005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63億,農民人均收入5090元。工業經濟逐步發展壯大,先後規劃建設工業園區1000多畝,村內有省級陶瓷民營科技工業園和南環工業區,有各類工業企業110家,商業企業181家,是龍潯鎮十里工業長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泉三高速公路德化連接線經過丁墘村,省道206線瓷都大道路段貫穿全村,南三環路通過丁墘村,每個自然村落均開通公路,且與鄰村接通,交通路網發達,區位優勢比較明顯;村內道路、有線電視、通信網路比較健全,通信網路實現全面覆蓋,有線電視履蓋率達90%。投資200多萬元建成了面積3500平方米的丁乾村“陶瓷科技培訓中心”大樓。先後規劃建設霞田文體園、南三環路,瓷都大道兩側改造有序進行,村民居住條件逐步得到改善。教育、計生、綜治、黨建、精神文明等工作全面有力推進。
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丁乾村立足丁乾區位、產業、人緣等優勢,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條主線,在構築現代化綠化瓷都中找位定位、對接思路、主動融入,動員全村上下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一切力量,舉全村之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力促丁乾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文明整潔、提高農民素質、推進民主管理、建設和諧丁乾均取得重大突破。
丁墘村地處德化縣城南滻溪之濱,鳳翥山是它的南屏嶂。滔滔的滻溪水和拳拳鳳翥山之情,鑄就一方熱土。哺育著丁墘人民民風淳樸,勤勞勇敢,團結進取,開拓向前,熱愛祖國的中華民族精神。
晚清王朝,政治腐敗,國力衰竭,內憂外患,民生凋零,民怨沸騰。民國伊始,德化民軍割據,軍閥混戰,苛捐雜稅、軍派餉,匪劫洗,民無寧日,路有餓殍。丁墘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他給全國人民構築了一座明亮的燈塔,照耀著中華民族航行的方向。從此,德化人民在共產主義的呼喚聲中覺醒起來。丁墘的人民和德化的青年學生、婦女、社會青年、愛國志士,他們舉行集會、散發傳單、上街演說、銷毀日貨等愛國行動,深受工農商學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1926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發表《北伐宣言》,國民革命軍東路軍在廣州籌劃入閩,時在廣州秘密參加共產黨的唐生、庄仰山夫婦於同年秋到廈門,受中共廈門總幹事會指派到德化縣城關塔雁街、丁墘一帶開展革命活動,後來立腳丁墘,住在張順月家中,與順月建立莫逆之交。同時在豹尾堂設帳課徒,晚上開辦農民夜校,對農民進行革命思想教育。不久,發展張順月、鄭信貴為共產黨員,繼而通過張順月介紹蘇興理、林書作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德化縣播下了第一批紅色種子,為德化共產黨人開了先河。接著建立德化縣教育工會籌備會、“覺民社”和農會,又是德化縣群眾社團之始。
1927年1月,唐生、庄醒民在丁墘村建立“中共德化支部”,庄醒民任支部負責人,從而揭開了中共德化黨史第一頁。德化黨組織在中共泉州特支領導下,組織陶瓷工人和農民向窯場主、地主、土豪劣紳開展抗租等鬥爭,這又是丁墘人民在德化第一次激起紅色怒濤。
9月,國民黨德化縣長大肆攤派“煙苗捐”,激起民憤,丁墘的農民和縣城附近的農民、學生、居民扛著鋤頭、鳥槍,高舉紅旗,高呼“打倒土豪劣紳”、“反對苛捐雜稅”等口號進行遊行示威活動,這又是開在共產黨領導下第一次上街遊行之先河。
1931年10月,德化工委在丁墘建立一條上連接蓋德,下通永春蘇坑到達永春革命根據地的地下交通路線。地下交通員陳詁繩經常為黨在這一紅色交通路線傳遞信息。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暴發,在民族矛盾上升之際,丁墘人民又有了新的醒悟,為了拯救民族,參加過革命活動的知識青年陳如珠、陳炳金、陳鵬程等毅然各自走上抗日的各條戰線。1939年,德化縣抗敵後援會接納廈門、金門、莆田、晉江等地淪落德化的難民684人,丁墘、墨苑(含今大坂)地處德化城郊,接納罹難的同胞百餘人,把他(她)們分配到每一個角落,安置他們住宿和墾地種植、打短工度生。1944年,丁墘知識青年陳傑,為了抗日救國,參加青年志願軍,奔赴抗日前線。當年全縣共徵集志願軍89人。
1948年6月,陳鵬程接受張強指派攜眷回到家鄉開展革命活動。為立足丁墘,在丁墨國民學校成立共產黨外圍組織“福建人民自救同盟”(簡稱“福盟”)。參加“福盟”的成員有陳文雲、陳士孟、陳福欽、陳大陸、陳清繩、陳洪磐、陳江浴、陳伯樂……等。並根據“福盟”的組織綱領,在丁墘陳簪太家由陳鵬程主持成立了農村第一個“抗三征會”(即:抗徵兵、抗徵稅、抗征糧),同時散發革命傳單、張貼革命標語等政治攻勢來分化瓦解敵人,並把陳伯樂安插到警察局當警察,以作內應。為了革命活動的需要,陳鵬程在塔雁街開設“中一藥店”為掩護。發揮他中醫專業的特長,以坐堂醫生看病為名,進行秘密革命活動。首先聯絡國民黨德化縣黨部幹事郭永昭,接著策反德化縣參議長陳其英,副參議長曾天民和陳繼、陳團成(顏團成)、曾一良、陳晴民、曾劍、曾青雲、曾憲章、彭洛書、李文海等數十名的國民黨軍政人員,這批國民黨軍政要員有的遂參加“福盟”活動,有的在觀望。
1949年2月,負責德化工作的陳鵬程到坑仔口向張強、朱文鑒彙報德化的工作情況,並要求派黨員幹部加強德化工作的領導。3月,閩西南黨組織王新整等領導派石益以黨代表的身份到德化工作。石益到德化后住在陳鵬程家中,聽取陳鵬程彙報后,接著繼續開展策反和抗“三征”運動。同月,石益在塔雁街陳鵬程開設的“中一藥店”中主持成立“德化縣人民解放委員會”,石益任主任,負責組織郭永昭、鄭秀頓,宣傳陳鵬程,軍事蘇永顯等。這又是黨在丁墘領導解放德化的第一個組織。從此,“福盟”活動停止,一切工作由黨代表石益等領導。
1949年6月,上級黨組織派林明星、徐南等10人到德化,在丁墘村成立“中共德化縣總支”籌組武裝,開展游擊鬥爭,從此,丁墘村又成為中共在德化開展革命活動的指揮中心。在此先後丁墘有陳文雲、陳士孟、陳福欽、陳海陸、陳江浴、陳大陸、陳有濟、陳英電、陳伯簪、陳洪磐、陳育種、陳清繩、張良啟、陳伯樂、陳增、陳春霖等數十名的知識青年和農民投入革命行列,丁墘村以抗“三征”為中心的革命活動如火如荼,這又是解放戰爭期間共產黨在丁墘建立德化第一個黨組織。
一、夯實基礎,建設產業發達、經濟繁榮的新農村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完善自來水、能源、道路、通電、通信、有線電視網路等設施。整合完善現有的工業小區,規劃建設新工業項目區,推進工業化進程。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建設標準化廠房,發揮有限土地的最大效用。加快建設“丁墘村綜合大樓”,力爭建成集村部、老人協會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大樓。
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握沿海地區工業結構急需進一步升級、部分加工業急需轉移的時機,承接沿海縣市產業轉移,積極引進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項目,優化產業結構,擴充經濟增長源。
要發揮陶瓷產業優勢,激發省級民營科技陶瓷園區和南環工業區的輻射帶動功能,吸引更多的陶瓷企業入駐園區,做強做大陶瓷產業。積極發展與陶瓷產業相配的樹脂、竹藤、蠟燭、鐵件、玻璃工藝等行業,帶動陶瓷機械、陶瓷化工、瓷土開採加工、彩印包裝、耐火材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要發揮泉三高速公路連接線、南三環路經過丁墘村的優勢,大力發展物流、商貿業,培育商品流通企業,在高速路連接線、南三環路兩側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倉庫,大力發展倉儲、物流配送。建設瓷都大道兩側商貿繁榮帶,大力發展連鎖、超市、倉儲、配送、物業管理、交通運輸,培育物流配送、養老托幼、醫療陪護、家政服務等社會服務新行業。
二、以民為本,建設生活寬裕、安定穩定的新農村。
加快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大力挖掘潛在的就業崗位,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逐步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建立就業幫扶中心,為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諮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通過資金、技術、項目幫扶,集中力量幫助偏遠自然村落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結合重點工程開發建設,發揮土地資源、區位等優勢,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
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和初級衛生醫療服務網路建設,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和愛國衛生運動,關注公共衛生,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落實好計劃生育“安居、成才、致富、保障、親情”五大工程,做好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提高低保標準,妥善安排好“三無人員”、重點優撫對象等群體的基本生活。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對城區外來流動人口管理,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配合有關部門嚴厲打擊各類違法活動。廣泛開展安全宣傳活動,深化平安村、平安家庭建設,維護安定穩定。落實安全防範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和各種事故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
三、拓寬渠道,建設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新農村。
加強思想政治宣傳,組織村民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認真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村民文明教育,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做到不賭博,不搞封建迷信,不破壞生態環境,無政策外生育。進一步完善德化第一支部陳列室建設,投入資金擴建展館,做好“丁墘星火”一書的發行工作,力爭申報“市級教育基地”。
以霞田文體園建設為龍頭,完善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圖書室、閱覽室和文化休閑公園、老人活動中心,大力發展健康向上的鄉村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學校文化,構建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文化網路。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進全民素質整體提高。
以霞田文體園、南三環路建設和瓷都大道兩側改造為契機,加快拆舊宅建新房步伐。依託拆遷安置、地質災害點搬遷、造福工程、拆舊建新、加層改建,切實解決農村住宅規劃落後、居住分散、住房破舊、亂建、亂搭等問題。嚴格執行城鎮住宅小區規劃和建築標準,高起點高標準做好新村建設規劃,提高新村品味。
提高道路硬化、凈化、綠化、美化、亮化水平。建立完善垃圾清掃、收集、運輸與處理系統,著力解決城鄉結合部“臟、亂、差”現象。要規範城區外村落柴草、物品堆放,切實消除農村雜亂無章、凌亂破敗的現象。以治理髒亂差為重點,通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發放《村規民約》,落實門前“三包”制度,徹底解決生產生活垃圾亂堆亂倒、嚴重污染環境問題。
四、依法自治,建設核心突出、管理民主的新農村。
一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化村黨支部領導核心作用,加強村黨支部班子建設,進一步增強黨支部戰鬥堡壘和領導核心作用。深化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引導農村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帶頭解決影響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加大黨員幹部政策理論、法律法規和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增強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
二是推進民主管理。進一步完善落實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和村民“一事一議”制度,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整合村集體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規範征地拆遷工作,完善補償辦法、拓展安置途徑、規範征地程序,健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完善村民代表、黨員、生產組長擴大會制度,對城區改造、開發區建設、新村建設、徵用土地、拆遷補償等重大工作進行監督,進一步落實村民知情權,樹立為民、務實、高效、清廉的村級組織形象。五、加強培訓,建設觀念新穎、人才集聚的新農村 進一步強化作為大城關重要組成部分的意識,增強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科學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開展形勢教育,舉辦科技、文化等知識講座,介紹發達地區發展經驗和好思路、好做法,大力推進農民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現代化,引導村民轉變依賴農業發展的落後觀念。要重點加大科技知識、農村政策法規和職業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增強科技致富本領,並逐步向向技能型、專業型、知識型轉變。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進行政策、法律、安全生產、市場營銷、和社會公德等常識的教育,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對未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加強農業生產、工藝美術、陶瓷工藝、雕塑、市場營銷等方面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