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宜之

中國近代詩人、革命家

牟宜之(1909年~1975年),字去非,山東省日照人,中國近代詩人、革命者。抗戰時期,牟宜之曾任樂陵縣長,八路軍115師山東軍區獨立1旅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遼東軍區司令部秘書長兼敵工部長,中共建國后曾在北京市、山東省、林業部和建設部任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6年被下放黑龍江,1975年客死濟南。197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為牟宜之同志平反昭雪,恢複名譽。

牟宜之終身與詩為伴,由於戰爭年代的輾轉遷徙、和平年代的顛沛流離,大量詩作遺失。現存其詩作兩百餘首,收錄於《牟宜之詩》。

個人簡介


牟宜之夫婦
牟宜之夫婦
牟宜之,1909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奎山鄉牟家莊。1925年在濟南正誼中學讀書,期間,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學生運動,加入共青團。1932年參加日照暴動。后東渡日本留學。1935年秋回國,任《山東日報》社社長兼總編。
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後到八路軍駐西安、武漢辦事處,要求赴延安,辦事處負責人得知國民黨元老丁惟汾是其姨父時,便派他到淪陷區開展抗日工作。1938年春被吸收為中共特別黨員,任國民政府樂陵縣縣長。1938年9月下旬,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委蕭華率部進駐樂陵,建立冀魯邊軍政委員會和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牟宜之傾其縣政府財糧積蓄支援,並將縣武裝改編為八路軍泰山支隊。
1939年春去重慶做統戰工作。1939年10月,任魯北行動委員會主任主任、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委員。1941年初,調魯中區任沂蒙區行政公署專員。3月,組織民工修建了長503 9米的沂南縣袁家口子大堤,使下游30多個村莊免遭水患。1942年8月後,調任一一五師(後為山東軍區)參議室主任、山東軍區敵工部副部長等職,組織和參與了策動偽軍王道、莫正民、張希賢等部共6000餘人的舉義反正工作。曾受到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山東軍區的通令嘉獎
抗戰勝利后,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駐濟南辦事處主任,山東軍區敵工部副部長,東北野戰軍遼東軍區司令部秘書長、政治部聯絡部長,鞍鋼動力部長和北平市建設局副局長。建國后,先後任濟南市建設局局長。1953年調任林業部經營司司長。期間,曾上書中央,揭露混入林業部領導崗位的政治騙子李萬銘;1955年任城市建設部公用局局長。
1957年,在反右鬥爭中,牟宜之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康生說:“就憑牟宜之在國民黨內複雜的社會關係,他也是右派。”牟宜之被發配到北大荒——齊齊哈爾市郊昂昂溪“勞改”。
1958 年,牟宜之被開除黨籍。視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自己第二次生命的牟宜之,百思不得其解。
在這段昏暗的歲月里,牟宜之在勞動之餘作有大量詩篇——吟出來就寫在紙片上、煙盒上,甚至火柴盒上。對這些無法公開發表的詩,牟宜之敝帚自珍,夾在一本毛選中,放在一個皮包里。這個皮包從馳騁沙場的戰爭年代伴隨牟宜之,直到生命盡頭。
牟宜之(前排右1)與谷牧、許世友等合影
牟宜之(前排右1)與谷牧、許世友等合影
1974 年,牟宜之給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同志寫信,彙報了自己的思想,說明了自己的處境。鄧小平親筆批複,充分肯定了牟宜之在歷史上對革命的貢獻,指示有關方面照顧他的生活。
1975年,牟宜之攜帶國務院辦公廳和國家建委介紹信赴濟南,希望到昔日戰鬥過的地方度過晚年,但最終未能如願以償。傷心之餘,腦血栓突發,客死濟南。
197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為牟宜之同志平反昭雪,恢複名譽。
1985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紀念“七一”時,發表了肖華、黎玉、莫文驊、霍士廉、林月琴五人署名緬懷牟宜之的長文《有功豈必書之碑》。文尾寫道:他的光輝事迹,在革命的里程碑上終會留下鮮明的記載。

人物佚事


揚鞭策馬馳幽燕

1939 年,抗日戰爭戰火蔓延,牟宜之接到周恩來從重慶發來的調令,被委以重任。牟宜之曾對兒子牟華東講起這段經歷。為了從山東到達重慶,他迂迴繞過大半個中國。從魯西北出發,牟宜之先到天津乘客輪南下,經過香港,繞至越南境內,然後進入雲南,最終輾轉抵達重慶。
這段漫長的旅行途中穿越敵占區,險象環生。在我黨地下工作者的掩護下,牟宜之一路喬裝打扮。一次,船舶停靠上海,忽然上來一隊日本兵搜查。當時牟宜之幾乎絕望:這下撞個正著,肯定躲不過了。面對荷槍實彈的敵軍,牟宜之淡定自若,舉手投足間,敵軍相信“這一定是個大官”,加之他曾在日本留學,與日軍簡單溝通,敵人竟立正打起敬禮。
來到重慶后,牟宜之在周恩來的指示下,開展對國民黨上層人物的統戰工作。這一段時間,是牟宜之一生中最難忘的珍貴時光。在重慶期間,他和周恩來接觸頻繁,一起吃飯時周恩來總是親切地稱其為“宜之兄”。對周恩來驚世的才華、過人的精力和高尚的品質,牟宜之印象深刻,這堅定了他革命必勝的信念。
在重慶工作一段時間后,周恩來派牟宜之去延安學習。在延安,牟宜之見到了毛澤東。毛澤東仔細詢問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和重慶的形勢,並對山東抗日根據地鬥爭的開展作出了重要的指示。
由於冀魯邊區形勢嚴峻,牟宜之又被派回冀魯邊區工作。於是,牟宜之與鄧小平、鄧穎超等人一起乘車到了西安,又隨鄧小平、卓琳等奔赴八路軍太行山前線總部。為了穿過敵人的封鎖線,一行人常常夜裡行車,但大家情緒飽滿。多年以後,牟宜之寫了回憶錄《難忘的的一次夜行軍》,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在1957年出版。
一個黃昏,隊伍終於抵達太行山總部。牟宜之迎面見到一個人,身穿一件磨得發亮的破棉襖,言語間卻流露出將軍氣質。一問才知,此人是彭德懷。部隊缺少棉衣,彭德懷對自己身上硬如盔甲的棉衣頗為珍惜:“滿是油泥,正好擋風!”這個細節讓牟宜之拿定主意,把全部歸自己掌控的財產捐給部隊購置棉衣。

誓拼頑軀殲敵寇

回到冀魯邊區,牟宜之在八路軍 115師工作。1941 年春,他被選為山東沂蒙山區行政公署的專員。此時抗戰進入了艱苦的相持階段,牟宜之投入了艱苦的反“掃蕩”鬥爭。
牟宜之率領專員公署機關和一支小小的警衛部隊,同敵人在山溝里周旋,他們一面打擊敵人,一面發動群眾反“掃蕩”。一次,他們被敵人包圍在一個山頭上,牟宜之寫下絕命書,鼓舞部隊與日寇血戰到底。山下炮擊,天上飛機轟炸,情況十分危急,我軍與敵人彼此都望得十分清楚,敵人用大炮向我軍開火,炮彈在牟宜之周圍爆炸。牟宜之對著敵人,用日語高喊:“你們打得不準,還得練練本事,才能打著老子!”隊伍堅持到天黑,終於利用對地形的熟悉,打開一個缺口,衝出了包圍。
敵後根據地的生活非常艱苦,有兩三年,牟宜之沒有嘗過醬油的味道。一次牟宜之生病,不能堅持行軍打仗,同志們把他送到一個山洞裡呆了一個月。由於衣服不能換,身上長了虱子,忍不住撓癢,結果傷口和衣服粘在一塊,鑽心地疼痛。原本可以享受舒適安逸的生活,面對這樣的艱難困苦,他沒有退縮。1941年牟宜之詩云:“誓拼頑軀殲敵寇,欲憑赤手正乾坤。今番又是何人死,愧我歸來暫且存。”
抗日戰爭時期,牟宜之成功策動至少四股上千人的敵偽軍起義。1946年5月,牟宜之調東北遼東軍區,先後任司令部秘書長和政治部聯絡部長。在瓦解敵軍和教育改造被俘的國民黨軍官的工作中,他作出了貢獻,尤其對一八四師潘朔端起義部隊的改編工作盡了很大力量。

剛正不阿除蟊螟

隨著全國逐步解放,牟宜之對和平年代開展建設,充滿熱情和憧憬。東北解放后,牟宜之先行來到北平,與時任北平市長的國民黨幹部何思源秘密接觸。兩人是金蘭之交,牟宜之從中斡旋,力主和平解放北平。北平解放后,牟宜之任首任北平市建設局局長。
新中國成立后,牟宜之大力支持梁思成提出的“完整保留北京古城原來格局另闢新區”的城市規劃思路,遭到主流觀點排擠。牟宜之兒子牟廣豐提到,一次偶然的事件,牟宜之的警衛員槍走火致人死亡,牟宜之引咎辭職,請求調離北京。
1950年,牟宜之任濟南建設局局長;1953年調回北京,任中央林業部經營司長。在牟宜之子女的印象中,父親一點兒不像當官的,和修鞋的鞋匠結交朋友,和書畫篆刻店的老闆談天說地。
1955 年的一天,一個篆刻店的老闆和牟宜之閑聊,提起“你們單位的李萬銘也經常到我這兒來刻章。”當時,牟宜之和擔任中央林業部行政處長的李萬銘住樓上樓下。牟宜之感到有些奇怪,平時和李萬銘接觸,他並不是愛好寫字刻字的人。牟宜之好奇:他刻什麼章?店老闆說:都是公章,防空司令部、志願軍12軍什麼的。這令牟宜之大吃一驚——私刻公章背後有可能隱藏著大陰謀。牟宜之立即向黨委建議組織檢查,并力主查辦,由此牽出了震驚中外的李萬銘政治詐騙案。肖華把他的揭發材料轉呈毛澤東,劉少奇親筆批示后在黨刊上登載了該材料,並和羅瑞卿一起稱讚了他高度的革命責任感與警惕性。

高瞻遠矚展建設

1950年至 1953年,牟宜之在濟南任濟南建設局局長期間,體現出獨到的前瞻性理念。
牟宜之來到濟南,面對的是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滿是斷壁殘垣,大明湖瀕於淤塞。當時有人提議,把大明湖水放干,以免後患。對此,牟宜之極力反對。他主張用拆城牆的磚石,壘砌大明湖石岸,防止大明湖淤塞。他還順勢把一所破廟裡的牌樓整修一新,當做大明湖公用的正門。今天,濟南方得以保全大明湖這顆明珠。
與今天的滿山蒼翠不同,解放之初,濟南英雄山是一片荒山。牟宜之主張在英雄山大量植樹,他指出這樣不僅可以美化環境,同時還可以防風固沙。早年留學日本的牟宜之,體現出超前的環保理念。在他主持濟南建設的幾年中,修復開通了許多條馬路,修建了多座橋樑,如青年橋、西門橋、青龍橋等。在促進濟南市容的初步改觀,保護和建設泉城的名勝古迹,奠定濟南城市規劃布局等方面,牟宜之做了大量工作。

個人作品


發現牟詩

1973 年,牟宜之的兒子牟廣豐將其父遺作,交給齊齊哈爾市昂昂溪某中學教師李鐵城整理。身為詩人、作家、碑文書法家的李鐵城,也在此地下放改造,與牟宜之不曾謀面。翻看這些寫在煙盒、捲煙紙、火柴盒上的詩作,李鐵城十分震驚。
李鐵城後來回憶,面對這些泣血之作,自己不敢絲毫怠慢,在窯洞里搬了幾塊磚頭當凳子,埋頭伏案整理。白天借著微弱的光線,晚上點著蠟燭,徹夜不眠。這些震撼人心的詩篇深深打動了他,整理過程中幾次眼中含淚,共得詩200餘首。
《牟宜之詩》封面
《牟宜之詩》封面
2009 年5月,作家劉方煒因公事拜訪在國家環保局工作的牟廣豐,當時牟廣豐因為要去開會,順手把一部詩集遞給他。這部詩集正是他為紀念父親的百歲誕辰而整理的詩稿。
劉方煒漫不經心揭開一頁:“少年頗負倜儻名,略觸談鋒舉座驚。足涉八荒志在遠,胸填五嶽意難平。”豪情干雲的少年意氣,一下抓住了他。草草翻看,漢唐詩韻撲面而來,他大為震驚——這超出了他對當代詩人作品的閱讀經驗。
他撰文評價:我們一時真的不敢相信竟然有這樣一位奇異的詩人曾經與我們在一個時代生活並寫作。拿回家去,挑燈夜讀,反覆咀嚼揣摩……我們堅信我們的確發現了一位生前從來沒有發表過詩作的足以與漢唐大家比肩的偉大詩人。
詩人早歲於國破家亡之際投筆從戎,“學書已成再學劍”,“身經大小百餘戰”。其時詩風慷慨雄壯,有稼軒不可逼視之偉岸峻毅。
也許其赤誠足以感天動地,詩人得以步老杜(杜甫)後塵,以建功立業之身,陷窮困艱窘之地,項戴重枷,名曰“右派”,由京城達官一貶而為邊地“牛鬼”,人不堪其消瘦,詩徒增其壯美,讀到此處,拍案大讚:好詩來矣!“芝蘭帶露清香郁,松柏經霜老氣橫。”“一回酒渴思吞海,幾度詩狂遇上天。”“朝朝暮暮風風風,多載窮邊一夢中。”何等沉鬱悲烈、傲岸壯闊。
詩人作品中最為堅砥蒼鬱者,是他的詠史詩。“八千子弟鋒頭盡,百二江山掌上磨。”寫盡劉項之事。“五穀豐登人猶餓,九月衣寒布未酬。形勢依然稱大好,回天乏力淚長流。”此詩此史,不讓老杜矣。
詩人存在的意義,在於其傲岸獨立之精神價值。詩人的存在使我們得以領略一種奇觀——詩人以手中一支筆與整個癲狂時代相抗衡!在文化大劫難的嚴峻歲月,以一人之力為中華民族堅守著文化的尊嚴。

牟詩節選

示兒(1975)
從來憂道不憂貧,德操無價勝過銀。
肩挑承先啟後業,才涌驚天動地文。
一腔熱血說珍重,兩袖清風亦率真。
要居廟堂勤為政,退隱江湖善其身。
(是年四月底,詩人逝於濟南)
賞花(1972)
最愛荒原賞野花,惹得春風赴天涯。
雲高邊塞呻孤雁,風定寒林啼暮鴉。
寥廓平沙千萬里,寂寞炊煙兩三家。
黃昏落日猶不倦,獨倚柴門看晚霞。
(是年詩人因病免於重體力勞動,閑居北大荒)
春節之一(1972)
塞外荒村久賦閑,花香鳥語俱杳然。
家貧假日無賓客,粗茶當酒度愁年。
野菊花(1972)
荒甸生野菊,秋深花亦黃。
無人曾欣賞,有意自孤芳。
傲骨風前勁,本心霜后香。
挺身立大漠,柔中方見剛。
詠史·林彪出逃事(1971)
寒林落葉歲雲秋,一世英雄寂寞收。
蕭牆禍端何曾料,宮帷秘事誰與謀。
權貴廝殺如豺虎,百姓躬耕似馬牛。
千古立廢循環事,江河無語任東流。
朝暮風吟(1969)
朝朝暮暮風風風,多載窮邊一夢中。
三字迫人貧病老,四時惠我夏秋冬。
升仙不慕淮南子,體道猶思塞上翁。
世事沉浮何足論,未死豈知萬事空!
(是年詩人在牛棚與勞改中度過)
聞彭大將軍被辱有感
一生憂國復憂民、白髮斑斑老諫臣。
夙慕忠貞常自勵,只緣同病更相親。
野菊花
荒甸生野菊,秋深花亦黃。
無人曾欣賞,有意自孤芳。
傲骨風前勁,本心霜后香。
挺身立大漠,柔中方見剛。

人物評價


抗日期間,牟宜之任樂陵縣長,傾全縣之財糧協助八路軍建立抗日根據地。對牟宜之在樂陵的作為,周恩來評價道:“倘若在抗戰伊始,中國有幾十個牟宜之這樣舉一縣之人、財、物力投身革命的縣長,就會極大地促進抗戰事業的發展,使抗戰全局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