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白瓷
定窯地區的白瓷
定窯白瓷的馳名始於北宋,而定窯白瓷的燒造則始於唐代。定窯窯址位於河北曲陽澗磁村。唐代的定窯白瓷具有與邢窯白瓷相似的特徵,器形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造型與五代時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圓餅狀實足,有的為玉璧底。唐代定窯白瓷大多與當時邢窯白瓷相似,胎骨斷面較細,胎色潔白,另有一類胎骨比較厚實,斷面比較粗,但燒結較好。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商朝二里崗、殷墟中的白陶,已呈現當時工匠對白色器用的追求。
當3世紀長江流域(尤其是浙江越地)持續生產高溫青瓷后,具有白色胎土產地的北方,也嘗試燒造外錶帶釉的瓷器。
6世紀後期,北齊(550年—577年)產白釉器皿,但從釉藥學角度來看,那些白釉器皿只能稱為低溫釉陶,或高溫半瓷胎土的低溫鉛釉器,非屬一次性高溫燒造的白瓷;不過北朝陶匠蓄意追求白色陶瓷外觀的努力,已經相當明顯。
隋(581年—618年)、唐(618年—907年)是北方瓷業全面發展的時期,以生產精細白瓷聞名的邢窯是北方窯業的代表,與南方的越窯比肩並立,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業格局。唐代北方各地許多窯場都受邢窯影響,因此在造型、釉色、裝飾以及燒造工藝方面皆與其非常相似,正處於創燒時期的定窯也不例外。唐代後期,北方白瓷有兩種:白胎白釉的瓷器與施化妝土的化妝白瓷,而定窯就是白胎白釉的瓷器的代表。晚唐五代時期,定州保持了一個相對安定的政治局勢,又靈山土為上等的制瓷高嶺土,附近還富有長石、石英、白雲石等制釉原料,最重要的產區澗磁村北方的澗磁嶺古代多煤井,因此,具有優越的制瓷自然地理條件的定窯得以迅速發展,而考古挖掘出土的許多晚唐五代精美的墓葬瓷器標本,可顯示定窯技術上的成熟和生產能力的提高,使得定窯白瓷漸漸超越了了邢窯的地位。
北宋初期10世紀下半,定窯白瓷的器面有裝飾划花條紋,但多為直刀細刻的線狀花紋;外壁常雕刻多層蓮瓣紋,作淺浮雕表現每瓣蓮瓣均作中脊出筋;采仰燒,足端無釉,口緣滿釉,但也常在窯燒前刮除口部一圈釉,或在燒成后口邊琢去一圈細邊。此期的定窯白瓷為模仿耀州窯與越窯而製作的。
北宋期間11世紀20—50年代,定窯瓷器製作技術出現重大轉折。原直刀細刻的線狀划花轉為斜刀長線條箆划的划花;浮雕凸起的蓮瓣紋減少。採用內模的印花紋飾出現,此期完成;覆燒技法到11世紀50年代才完全發展完成。定窯風格在此期完成。
12世紀20年代—50年代,此時定窯為金朝(1115年—1234年)所屬,窯業興盛,品質與數量都來到巔峰。金代北方各地出土的定窯白瓷數量甚豐。《金史》載:“真定府產瓷器。”
定窯白瓷
定窯創燒於中晚唐,不會早於中唐,研究人員於八個不同挖掘地點發現了晚唐五代到宋初的地層,其下即未開發的生土,並出土中唐特徵的器物,如:青黃釉瓷器,而同時也出土精細的白瓷,合理推斷定窯創燒於中晚唐。
公元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館在定州市考棚(貢院)發現了公元977年的靜志寺塔基宮,同年12月,又於市政府西側500米處發掘了公元995年的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160多件定瓷,絕大部分是北宋初期定窯生產的白釉瓷器,是迄今為止有紀年的定窯瓷器最大的一次考古發現。
為研究北宋早期定瓷提供了有力證據。
兩塔基出土的定窯白瓷釉色經營光亮,胎質堅細,瓷化程度高,但是紋樣仍屬晚唐五代的刻花、畫花技法,而器物底部多不失釉,沾有窯渣,可見這些瓷器仍是以正燒法製成,說明北宋初期定窯仍屬於承先啟後的發展階段,可見北宋初期定窯技巧高超,但是風格仍繼承前代特徵。
燕川發掘區勘出了定窯元代地層,器物釉色泛青黃、薄胎,也屬不施化妝土的精細白瓷,但出土器物的質量已無法和宋金時代相比。
窯區位於河北省,考古挖掘*2出多座窯爐皆具完整通風設施、較大的火膛(燃燒室)、較大的窯爐面積,有利溫度升高、瓷器均勻受熱。並於部分窯爐發現煤塊遺跡,可知這些窯爐以煤為燃料。
考古挖掘出個時代的特色器物和窯具,提供可靠的分期資料,器物諸如:中晚唐注壺、五代的三彩香爐、北宋早期的白釉刻花方盒、貼花五足香爐、北宋晚期的黑釉醬彩碗、金代的白釉划花大缽、元代的白地黑花長命富貴紋碗,出土窯具諸如:晚唐五代地層中多出現三葉形、三叉型支釘、漏斗形匣缽;北宋早中期則以漏斗形匣缽為大宗,亦有三葉形支釘出現;北宋晚期地層窯具種類更為豐富,匣缽以漏斗型與直壁匣缽為主、也有大型簡形匣缽,同時有大量碗形、盤形支圈出現;金代地層中以環型支圈為大宗,伴有較單純的大型簡形匣缽。
有兩個窯區,主窯區為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內澗磁村及北鎮村,另一窯區由同一村內東、西燕川村及野北村組成,在杏子溝、澗磁西、王家村、鐵嶺北、唐縣軍城鎮江家溝等地也有零星的窯址。
定窯白瓷的胎土富含氧化鋁,內含的助熔物質少,因此胎質堅硬,但不甚緻密故透光度差。且燒成需較高溫度,因此發明了大火塘窯爐、並同時是最早用煤為燃料的瓷廠。由於以煤做為燃料,故釉中含有微量的三氧化二鐵,導致定窯白瓷呈色中帶有黃味,釉色柔潤透明。
定窯於晚唐五代時期的裝燒方法為採用裸燒和單匣燒結合;北宋則開創覆燒技術,覆燒為將碗盤倒扣在環形支圈上,並相疊各個支圈,形成筒狀匣缽,而內層互不碰觸。這樣的燒制方式十分節省空間使用和燃料,因此提升了燒造的數量,並且可以防止細薄廣口的器具變形,定窯的覆燒技術對後世瓷窯產生極大影響。
定瓷胎色潔白,胎體堅薄,胎質細膩,不太透明,施釉極薄,可以見胎,釉面瑩潤如玉,釉色被形容為象牙白。
中晚唐至北宋初期的定窯白瓷,定窯白瓷受邢窯影響甚鉅,因瓷器是在還原焰中燒成,釉色白里泛青,又因當時的燒造技法為仰燒,外壁滿釉,底足無釉;至北宋中期后,因宋代定窯改用煤作燃料,於氧化焰中燒成,釉色中含微量鐵元素三氧化二鐵,釉色轉為白中泛黃,呈所謂象牙白,又因當時燒造技術轉變為覆燒,致器物芒口無釉,外壁及底足滿釉;直至元代,定窯白瓷的胎質粗松,胎色呈青灰色,釉面欠缺光潤。
晚唐五代時期的白釉,具有一定的遮蓋力,使得刻劃的線條不易看清;隨著刻花裝飾的發展,白釉也進行改良,透明度提高,釉層也較早期薄,可清處的顯現胎體上刻劃的紋飾。
此外,定窯白瓷上的“淚痕”,也是定瓷的重要特色之一。淚痕多見於盤、碗的外部,因施釉厚薄不勻,很多積釉的形狀似淚痕,亦被稱為“蠟淚痕”,隱現著黃綠色。
定窯生產規模龐大,種類繁多。造型以碟盤、碗最多,其次是瓶、枕、盒等,有生產飲茶用的茶碗和茶托,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
中晚唐至五代,器型豐富,包括盤、碗、罐、爐、缽、壺、杯、茶具,多模仿邢窯瓷器和金銀器,造型典雅大方,規整穩重。以碗為主。碗、盤等器皿類,口沿多呈奇數的花式口或雙脊式口,這類器壁較薄的花式口沿仿自金銀器。
北宋早期,除生產碗、盤、壺、罐、缽、杯、盞、盒、凈瓶、熏爐等日常生活用瓷外,還有造型奇特的象生瓷,如:桃形盒、石榴形盒、人物枕、白釉海螺、白釉龜等;中期以碗、盤、洗等圓器為大宗,風格輕巧規整,典雅秀麗。當時碗、盤類的口沿流行“花式口沿”,多為五花式口或六花式口。
北宋後期至金代,主要以印花、刻花白瓷盤、碗為主。此外,北宋後期的器型,出現仿自青銅器的三足弦紋爐、白瓷簋等
此外,於北宋中後期,定窯開創了支圈組合式覆燒法,使得碗、盤、碟等口沿一圈無釉,稱為“芒口”,而傳世的芒口瓷的口沿及圈足部位多鑲有金屬扣,推測金屬扣的功能應是多方面的,既能彌補芒口易藏污納垢,且不甚美觀的缺陷,又符合唐、宋以來上層階級對金銀器裝飾的喜愛,可能為當時的流行,並作為高級的供品進奉宮中,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 “新官”等字。
定窯白瓷以其豐富多元的紋樣裝飾而聞名。裝飾技法主要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為主,還有剔花和金彩描花等。而刻、划花較早,印花則較晚出現。
划花,是在未乾的坯體上,以鐵、木、竹、刀等尖銳工具當畫筆,快速的提、按來勾描線條,刻劃出淺細的花紋,並利用篦狀工具,在主紋飾間劃出平行流暢的複數線條,線條剛勁流暢、富於動感,兼具筆墨韻味。最常見的是蓮瓣紋。
刻花,是在未乾的坯體上,使用很尖的細刀,刻出花紋,然後施釉入窯燒成。刻花的線條分明,可以清楚的看出“線”與“地”分野。與划花相比,刻花用刀較深,線條有寬窄、深淺的變化,花紋較有立體感。
刻花是在划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常與划花結合使用。採用偏刀深挖,具有淺浮雕效果。紋飾以蓮瓣和大朵花卉為主,主要裝飾在瓶、罐的肩、腹部。兩座塔基墓即出土許多這類的刻花。
印花,是使用模印的模具,將紋飾印在坯體上。定窯刻模採用的手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採用針狀工具,在模具上划刻出淺細的花紋,翻印到瓷器上就成微微突起的陽文圖案;另一種刻模手法是在底模上用刻刀將圖案深深的挖刻出來,翻印到瓷器上就形成突起的帶有強烈立體感的花紋。
印花操作簡單,生產效率高,產品規格一致。裝飾多模仿金銀器。定窯印花大多印在碗盤的內部,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間,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
印花圖案大多構圖繁複,畫面富麗堂皇,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獅、鹿、鴛鴦、麒麟、龍鳳、蟠螭等。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大雁、仙鶴、游鴨等。
剔花,分為“白地剔花”和“白地褐彩剔花”兩種。定窯白地剔花,使用含鐵量較高的低檔瓷土,胎體顏色較深,施以白色化妝土后,再刻劃出花紋輪廓,然後將花紋部分以外的化妝土剔掉;定窯白地褐彩剔花,其使用的瓷土與白瓷完全相同,胎體潔白細膩,所以透過使用深色化妝土產生顏色上的反差,在胎體表面施一層褐色化妝土,刻劃出花紋輪廓后,將花紋部分以外的化妝土剔掉,利用深色化妝土與白色胎體之間的反差來突出紋飾。
中晚唐至五代
中晚唐至五代,明顯受到邢窯影響,作品多數光素無紋,不尚裝飾。常採用推捏按壓等方式在口沿部位做出花邊,或在腹部壓印出瓜棱裝飾,是模仿金銀器的工藝手法和造型。
北宋早期至中期
北宋早期至中期的裝飾技術仍在模仿、探索的階段,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深刀雕刻的蓮瓣紋和大朵的纏枝、折枝花卉是最為流行的紋飾。此時定窯進入裝飾藝術的轉變期,逐漸正視瓷器的裝飾,刻花、划花是當時主要的裝飾技法。刻花採用偏刀挖深,具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大多構圖簡單,簡潔明快,紋飾以花卉紋(多重蓮瓣、大朵花卉)、水波魚紋最為常見。
划花技法多與刻花結合使用,主要用來表現紋樣的細節。除傳統針狀工具外,常使用篦梳來表現葉脈、水波等細節,該工具可一次劃出一排淺細的平行線,有強烈的形式美感。
該時期的印花作品與晚唐五代相比,明顯減少。此時印花作品中流行柳斗紋的裝飾,是模仿柳編的效果。
北宋後期至金
北宋後期至金代,定窯裝飾藝術進入高度發達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紋飾取材廣泛,構圖嚴整,對於薄胎的定窯白瓷而言,因採用覆燒法,早期的偏刀深挖已不適用,加上圖案紋飾極為豐富,形成刻劃結合、刻印結合。主要的裝飾方法有划花、印花和刻花三種,還出現剔花、白釉褐彩等裝飾工藝。生動流暢的刻花白瓷與富麗堂皇的印花白瓷,代表定窯裝飾藝術的最高成就,也展現定窯典型的藝術風格。
此時模印成型的技術與印花工藝結合,盤碗類印花白瓷成為當時最廣布的器物類型。印花圖案大多構圖嚴謹、滿密,題材較刻花更為豐富,包括:花卉、魚水、龍鳳、蟠螭、獅、鹿、鴛鴦、仙鶴、游鴨、嬰戲、博古等。精美細緻的印花白瓷成為最能代表定窯藝術風格的標誌性產品。
北宋蘇軾在<試院煎茶>中描述“定州花瓷琢紅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今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我今貧病常苦飢,分無玉碗捧娥眉,且學公家作茗飲。博爐石銚行相隨。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南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錦》給定瓷以極高的評價,把定瓷與端硯、洛陽花、建州茶、蜀錦……認為皆為“天下第一”的名牌產品。
元朝人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劉氏所言“花瓷甌”是指定窯白瓷上那種以模印、刻畫為主的裝飾而言,其工巧富麗的程度,與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遜色,可謂獨步一時。
定窯也銷往國外。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就曾出土北宋時期得定瓷瓷片。
嬰兒枕
這件器品以健康可愛的孩童造型為枕。孩童著長衫長褲,外罩背心,右手持瓔珞繡球;伏卧榻上,雙足向後微蹺起,兩鞋交疊;低平的背部恰可為枕面。孩童側頭伏在交疊的手上,明眸凝望,口齒微張,充滿童稚好奇的表情。卧榻周側壺門處作雲螭紋凸起:榻底平,無釉,露灰白細胎;榻尾及底各有二透氣圓孔,內部中空。底刻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御制詩銘。從製作痕迹看來,此枕的頭與身體系分別用前後兩模模製接合后、再將頭與身接合成,故其長衫下襬的朵花錦、榻座的裝飾等皆模印成;匠者更在孩童背心裝飾划花纏枝牡丹紋、球紋錦、卷草紋,暗示此為衣錦華麗的富貴小兒。此器兼采刻花、印花,是宋代瓷雕塑中的上乘佳作。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宋 定窯白瓷刻蓮花紋盤
拍賣時間:2008年5月14日
拍賣成交價格:1,265,000美元
拍賣地點:倫敦蘇富比
北宋 定窯划花八棱大盤
拍賣時間:2014年4月8日
拍賣成交價格:146,840,000 HKD
拍賣地點:香港蘇富比2014年春季拍賣會
北宋 定窯官字款蓮瓣紋倒裝壺
拍賣時間:2014年10月9日
拍賣成交價格:7,960,000HKD
拍賣地點:香港邦瀚斯藝術廊
北宋 定窯刻花執壺
拍賣時間:2014年4月7日
拍賣成交價格: 5,750,000 HKD
拍賣地點:中國嘉德香港2014年春季拍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