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噻嗪酮的結果 展開
- 一種殺蟲劑
- 撲虱靈
噻嗪酮
一種殺蟲劑
噻嗪酮,又稱撲虱靈,屬昆蟲生長調節劑類殺蟲劑。作為農田殺蟲劑大面積的噴灑,可造成土壤的直接污染,並且對水體也造成一定的污染,長期使用能造成農藥在作物上的殘留。
噻嗪酮
m.p.104.5~105.5℃,蒸氣壓1.25×10-3Pa (25℃)。溶解度為:氯仿520g/L,苯370g/L,甲苯320g/L,丙酮240g/L,乙醇80g/L,難溶於水。對酸、鹼、光、熱穩定。
噻嗪酮 中文別名:撲虱靈;2-特丁基亞氨基-3-異丙基-5-苯基-3,4,5,6-四氫-2H-1,3,5-噻二嗪-4-酮;稻虱凈;2-特丁基亞氨基-3-異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英文名稱:Buprofezin英文別名:Buprofenzin; 2-tert.-Butylimino-3-isopropyl-5-phenylperhydro-1,3,5-thiodiazin-4-one; 2-((1,1-Dimethylethyl)imino)tetrahydro-3-(1-methylethyl)-5-phenyl-4H-1,3,5-thiadiazin-4-one; 2-(tert-Butylimino)-3-isopropyl-5-phenylperhydro-1,3,5-thidiazin-4-one; Applaud; NNI 750; 2-tert-butylimino-3-isopropyl-5-phenyl-1,3,5-thiadiazinan-4-one; 2-[(1,1-dimethylethyl)imino]tetrahydro-3-(1-methylethyl)-5-phenyl-4H-1,3,5-thiadiazin-4-one; (2Z)-2-(tert-butylimino)-5-phenyl-3-(propan-2-yl)-1,3,5-thiadiazinan-4-one; (2Z)-2-(tert-butylimino)-5-(4-hydroxyphenyl)-3-(propan-2-yl)-1,3,5-thiadiazinan-4-one
CAS:69327-76-0EINECS:-分子式:C16H23N3O2S
分子量:321.4377分子結構:危險標誌:-風險術語:-安全術語:-
物化性質:密度 1.18
熔點 104-106°C 沸點 273°C (12 torr)
分子結構
折射率 1.52-1.522
閃點 156°C
比旋光度 22° (c=8,6N HCl)
水溶性 0.9 mg/L at 20°C
熔點:104-106℃相對密度:1.19g/cm3溶解性:0.9 mg/L at 20℃
用途:可有效地防治水稻上的中蟬科和飛虱科,馬鈴薯上的葉蟬科,柑橘、棉花、蔬菜上的粉虱科等害蟲
上游原料:N-甲基苯胺、丁丙硫脲、光氣、甲苯、硫氰酸銨、氯氣、叔丁醇、四氯化碳、異丙胺
下游產品:殺·噻·酮可濕性粉劑、井·噻可濕性粉劑、32%井·噻·異可濕性粉劑、21%嘧磷·噻乳油、噻·殺單可濕性粉劑、噻·殺單懸浮劑、井·噻·殺單可濕性粉劑、噻·殺安可濕性粉劑、10%毒·噻乳油、吡·噻可濕性粉劑、敵畏·噻乳油、噻·異可濕性粉劑、噻·氧樂乳油、噻·唑磷乳油、噻·速滅乳油
噻嗪酮是一種抑制昆蟲生長發育的選擇性殺蟲劑,以觸殺作用為主,兼具胃毒作用。藥效發揮較慢,一般用藥后3~5天才呈現效果,作用機製為抑制昆蟲體內幾丁質的合成和干擾新陳代謝,致使若蟲蛻皮畸形或翅畸形而緩慢死亡。對鞘翅目、部分同翅目以及蜱蟎目具有持效性殺幼蟲活性的殺蟲劑。可有效地防治水稻上的大葉蟬科、飛虱科馬鈴薯上的大葉蟬科;柑桔、棉花和蔬菜上的粉虱科;柑桔上的蚧科、盾蚧料和粉蚧科。該葯對成蟲沒有直接的殺傷力,但可縮短其壽命,減少產卵量,且所產的卵多為不育卵,即使孵化的幼蟲也很快死亡。與常規農藥無交互抗性。該葯對天敵較安全。藥效持效期長達30天以上。
將74.1g叔丁醇,600ml水,95.1g硫氰酸銨混合后,升溫到75°C,冷凝器有迴流時,在30MIN內將200ml30%鹽酸滴加到反應液中,然後升溫到85°C,保溫5H。反應液降溫至30°C,靜置,分出水層,油層水洗,得到103g,減壓收集80°C/16kPa餾分98.5g 。
將24.8g特丁基異硫氰酸酯和70ml甲苯混合后,反應液冷卻到10°C,攪拌下將13.1g異丙胺滴加到反應液中,反應溫度不超過20°C,在室溫下攪拌2H濾,用甲苯洗滌,乾燥。
將85.6gN-甲基苯胺,56.0g(85%含量)甲酸,150ml甲苯升溫迴流3~4H共沸脫水,使迴流液透明為止。減壓下儘可能把過量的甲苯,甲酸蒸出,得粗品110g,減壓收集110~113°C/0.8~0.9kPa,餾分98g 。
將76.8g N,N-甲基-苯基甲醯胺,500ml四氯化碳在攪拌的情況下通入氯氣,並控制反應溫度在15MIN出現迴流,,通氯氣1H至100g。蒸出四氯化碳,得到粗品油狀物108g 工業採用 N-甲基苯胺與光氣,氯氣反應製造N,N-氯甲基-苯基氨基甲醯氯。
將11.5g N,N-氯甲基-苯基氨基甲醯氯溶於10ml甲苯溶液,滴加到由氫氧化鈉,甲苯,和9.0g N-特丁基-N`-異丙基硫脲組成的反應中,控制反應溫度不超過25°C,然後在室溫下攪拌3H,靜置,分出水層。有機相減壓脫除甲苯,殘留物加甲醇60ml冷卻到-5~0°C,抽濾,得到乾燥產物10.8g。
水稻、果樹、茶樹、蔬菜。
2005年1月17日,美國公布了兩項關於修改噻嗪酮殘留限量的法規。法規涉及的產品包括部分水果和蔬菜。法規分別對以下食品內或表面的殺蟲劑噻嗪酮(Bruprofezin)制定如下限量:萵苣頭:5.0ppm;萵苣葉:13.0ppm;蔬菜、蔬菜用葫蘆9組:0.50ppm;水果、柑橘10組:2.5ppm;柑橘的乾果肉7.5ppm;柑橘油:80ppm。
歐盟對噻嗪酮殘留的最大限量定為0.05mg/kg,中國對噻嗪酮殘留的最大殘留限量為10mg/kg。
藥液不能直接與白菜、蘿蔔接觸,否則會出現褐斑及綠葉白化等藥害癥狀。
不宜在茶葉上使用;藥液不宜直接接觸白菜、蘿蔔,否則將出現褐斑及綠葉白化等藥害;不可用毒土法使用,應對水稀釋后攪拌均勻噴灑。
2012年4月,一環保組織發布報告稱,全球銷量最大的茶葉品牌“立頓”在中國銷售的紅茶、綠茶、茉莉花茶和鐵觀音袋泡茶,被檢出17種農藥殘留。其中就包括噻嗪酮,但該殘留標準符合中國國標,卻超過歐盟限值,引發中國民眾的熱議。
農藥污染:噻嗪酮作為農田殺蟲劑大面積的噴灑,造成了土壤的直接污染,並對水體也造成一定的污染,長期使用能造成農藥在作物上的殘留。
進入環境中的噻嗪酮在植株中的消解速度較快,半衰期2~3d;在土壤中滯留時間較長,半衰期13~14d。長時間在稻田噴灑后發現,農藥能殘留在糙米、穀殼、莖稈中,並且隨著噴灑及雨水進入土壤及水環境中造成污染遷移和擴散,由於噻嗪酮對光和熱比較穩定,當噴灑時也會造成空氣污染。
(1)氣相色譜法
(2)液相色譜-質譜法:水果、蔬菜(GB/T20769—2008)
對人體的作用機理沒有較多的研究,對昆蟲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不同受葯部位,作用於昆蟲神經內分泌系統,干擾心側體、前胸腺體等的正常活動,呈現一系列不良反應。而這種不良反應是不可逆的,使害蟲受葯后不能復甦。褐稻虱卵的兩種作用方式都是通過卵殼(或卵孔)作用於胚體,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嚴重干擾各外胚層肉陷器官(系統)的形成,或使剛孵化個體接觸藥劑而死,它對飛虱、葉蟬、粉虱、蚧殼蟲等同翅目害蟲有特效,能抑制昆蟲幾丁質合成和干擾代謝作用。
(1)消化道攝入:立即催吐,用清水洗胃,導瀉。
(2)皮膚接觸:脫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徹底沖洗被污染的皮膚。
(3)眼睛接觸:翻開上下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徹底沖洗,至少15min。
(4)呼吸道吸入:如不慎吸入,立即將病人移至空氣流通處。
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防塵口罩,穿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揚塵,小心掃起,收集於乾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