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橋街道

清名橋街道

清名橋街道隸屬於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歷史悠久,是無錫老城區的中心地帶,總面積4.378平方千米。商業氛圍好,社區生活便捷,是無錫市區的重要黃金地段之一。辦事處駐清揚路189號,下有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91萬住戶,7.9萬居民。東與濱湖區南站街道相鄰,南至金城路與金匱街道、揚名街道相連,西至京杭運河與金星街道相鄰,北至太湖大道與迎龍橋街道毗鄰。交通網路非常發達,是各公交站點的集中區,基本可直達市區其他各個地方。

沿革


1960年4月改為東風分社,1961年3月更名清名橋分社, 1962年5月恢復清名橋街道。1996年,清名橋街道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大公橋、清名橋、永太新村、界涇橋、塘涇橋、塘涇新村、東風新村、南下塘、伯瀆橋、大窯路、前塘浜、鋼廠家委、敘豐新村13個居(家)委會。
1981年建清揚路街道,是無錫市第一個由新建住宅區組成的街道。1996年,清揚路街道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4.1萬,西瀕京杭大運河。轄清揚新村一、二、三、四、五、六,沁園新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和翠雲、清名二村、清名、清北、永泰二村、南陽、花圃、鋼棉22個居委會。
2004年,面積4.378平方千米,人口82982人。管理沁園新村第一、沁園新村第二、沁園新村第三、沁園新村第四、清揚新村第一、清揚新村第二、南揚新村、伯瀆港、大窯路、清名橋、塘涇橋、敘豐里12個社區。辦事處駐清揚新村65號,在區政府駐地東南4千米處。

歷史典故


“清川帶長博,車馬去閑閑”。王維浸染清澈淡泊的歸家心情。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曹植讓志士馳騁在創業立功的凌雲壯志中。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劉禹錫把著輕風楊柳,輕歌慢行,陶醉在江南的美景中。

主要構成


“清”、“名”、“橋”三個通透靈秀的字眼走到一起,就是這個集居、商、游三大功能的清名橋街道。
管理12個社區:沁園新村第一社區、沁園新村第二社區、沁園新村第三社區、沁園新村第四社區、清揚新村第一社區、清揚新村第二社區、南揚新村社區、伯瀆港社區、大窯路社區、清名橋社區、塘涇橋社區、敘豐里社區。辦事處駐清揚新村65號,在區政府駐地東南4千米處。
在新時代的感召鼓舞下,清名橋街道開拓創新,放手發展。取得的榮譽、先進遍及社區、人文、經濟建設等各個領域,既是先進更是典型。地處北片區太湖廣場南側的“世貿中心”建成后,成為無錫市“城市會客廳”和會展中心,是“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的大本營,充滿了商業價值。
清名橋街道是以旅遊、休閑、投資、居住為特色的風水寶地。

行政區劃


代碼:320203003
區號:0510
轄:沁園新村第一社區、沁園新村第二社區、沁園新村第三社區、清揚新村第一社區、清揚新村第二社區、南揚新村社區、伯瀆港社區、大窯路社區、清名橋社區、塘涇橋社區10個社區。

社區簡介


沁一社區位於清名橋街道西部,區域東接清揚路,南臨輔仁路,西、北面與沁四相鄰。面積0.4平方公里。
沁二社區位於清名橋街道西部。地處太湖廣場以南、清揚路以西、南接清名路、西臨京杭大運河。社區總面積0.3平方公里,由錦明南苑、金易、西郊和逸常里四個小區組成,共有23個樓幢,72個居民小組。
沁三社區位於清名橋街道西部。地處清揚路以西、南接金匱路、西臨京杭大運河、北與沁四社區相鄰。社區總面積0.35平方公里。
清揚一社區地處清名橋街道的中部,區域東鄰水仙新村,南接清二社區,西連虞灣里、鄧灣里,北靠揚名嚴巷,總面積0.42平方公里。
清揚二社區位於清名橋街道中部。區域東鄰塘涇橋社區、南接金城路、西臨清揚路、北靠清一社區。社區總面積0.25平方公里。
南揚社區位於清名橋街道東部。東鄰清名橋社區、南接清一社區、西臨清揚路、北靠太湖大道。社區總面積0.43平方公里,南揚居委成立於1988年,2004年區劃調整由南揚社區、清名新村社區、和永泰二村部分居民合併成為南揚社區。
清名橋社區位於清名橋街道北部,歷史文化豐富,有文化遺存多處,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古運河上保存最完整的唯一的石拱橋——清名橋聞名於海內外,社區因此而得名。社區東起南長街,南至苗弄,西接通揚南路,北止太湖大道,由原清名橋、大公橋、界涇橋和永泰新村4個居委會合併組成。轄區總面積0.35平方公里。
伯瀆港社區地處清名橋街道的東部,是老城區一個典型的世居戶社區,區域東鄰塘南路,南靠伯瀆河與大窯路社區隔河相望,西臨古運河,北靠太湖大道,總面積0.9平方公里。
大窯路社區位於清名橋街道東部,因“明、清時期窯業興旺發達”而得名。東鄰塘南路、南接金城路、西臨古運河、北靠伯瀆河。社區總面積0.48平方公里。
塘涇橋社區位於清名橋街道南部。區域東靠古運河、南臨金匱路、西與清二社區相鄰、北與清一社區相鄰。社區總面積0.6平方公里,辦公場所面積500平方米。塘涇橋社居委成立於1951年,2004年由塘涇橋社居委與水仙里居委合併成新的居委。

歷史沿革


因地處“清名橋”而得名。1955年5月成立清名橋街道,1958年9月改為東風公社;1960年4月改名東風分社,1961年3月更名清名橋分社,1962年5月恢復清名橋街道;1968年4月改為清名橋街道革命委員會;1979年10月恢復清名橋街道。2004年2月,由原清揚路、清名橋街道合併設立新的清名橋街道。

旅遊景點


清名橋,原叫清寧橋,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南門外的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飛架運河兩岸。在清名橋南側是伯瀆河,流經梅村至常熟。整座橋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也是最吸引中外遊客的地方。清名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43.2米,寬5.5米,高8.5米,橋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崗岩堆砌而成。因兩岸地勢高低關係,東西石級不等,東有石級46級,西有43級。拱圈為江南常見的分節平列式,共11節,圈洞兩面的圈石上,各有題刻。一立於清咸豐年間,介紹橋樑和更改橋名經過;一立於同治年間,介紹重建清名橋的始末。橋欄上沒有雕飾,每側立兩個望柱,顯得十分古樸。1983年在橋東西側,發現清代石碑兩方,一為鄒一桂所書,乾隆三十一年立;一為同治九年九月立。
妙光塔位於無錫市南門外運河 東岸,始建於北宋雍熙年間(984年-987年),由邑人未承 福捐資募建。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賜塔名“妙 光”。元明兩代屢有興廢,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重建 后,即為今塔。后歷經修繕。清咸豐、光緒年間遭火 災,僅剩無頂荒塔。妙光塔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分為塔基、塔身和塔頂三個 組員部分。塔基台座直徑13.5米,塔身八面七級高16米,逐層收分,塔頂6 米,共高43.3米。從明代永樂中起,“南禪寶塔”就被列為“錫山八景”之 一,至今仍在旅遊觀光事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1957年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古迹


盛世牡丹—古運河。貫穿街道南北的古運河縱橫交錯,蜿蜒曲折,流淌吳儂軟語千年不變的情懷。臨河而上的粉牆黛瓦,綽綽幢幢,顧盼生俏。
暗香傲梅—古橋。聞名遐邇的清名橋,在歷史的洗禮下似一枝傲然獨立的寒梅,散發亘古綿長的魅力,吸引八方來客。大公橋、泊瀆橋是怒放之外的骨朵,嬌俏迷人。
絢爛杜鵑—古窯。大窯路上的古窯與民房相鄰,門前屋后,牆角檐下,掩映那個年代的繁華。20多座舊窯址是無錫最具古窯研究價值的天然博物館。
馥郁水仙—古廟。明代起始的南水仙廟做過學堂,做過地下黨工作站。進香、讀書、革命,是無錫道教協會所在地。

經濟概況


工業 經過近60年的發展,清名橋街道的經濟形成以第二、三產業佔主導的產業體系。清名橋街道的產業經濟發源於清末洋務運動時期,新中國建立后,逐年發展成鋼鐵、機械、食品、紡織、電子、建材、輕工業等項目齊全的工業體系。清名橋街道順應歷史潮流,經濟發展強勁。隨著工業企業“退城進園”步伐的加快,街道轄區已有50餘家工業企業搬離街道,現僅存錫泵成套設備安裝公司,正煌電器有限公司,東和海外等幾家工業企業。
●商業外貿 在新時代的感召鼓舞下,清名橋街道開拓創新,放手發展,逐漸形成以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商貿業為主體的新型經濟體系。街道創立了星匯天地創意創業園和無錫市第一家街道企業創業孵化基地,共孵化現代服務型企業20餘家。街道現已建成“世貿中心”、古運河投資、同方地產、常發置業、港龍置業等多家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引進創立了茵瑞環境科技、財富古運河大酒店、金玉良緣大酒店、海尊酒業等數百家商貿、服務型企業。2011年實現地區銷售收入71.63億元,其中第三產業收入68.3億元,佔地區年度收入比重的96%,服務業增加值20.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7.89億元,一般預算收入10383萬元。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年末無錫市圖書館、無錫市陳列館、無錫市博物館、中國絲業博物館、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無錫市老幹部活動中心等核心文化載體均設在清名橋街道。轄區內各社區均建設有社區文化活動室,開展多種文化活動。
●教育清名橋街道是教育現代化街道,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為100%。轄區內有沁園實驗小學,花園實驗小學,清名橋中學,輔仁中學,僑誼中學,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等學校。花園實驗小學作為世界乒乓冠軍的搖籃秉承著“以乒乓特色興校,用振華精神育人”的教學理念,蘊含著獨特的乒乓文化,現已成為江蘇省青少年乒乓培訓基地、無錫市少兒乒乓選才基地。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轄區內有清名橋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居民社會醫療保險參保率已達到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底轄區內最低生活保障277戶,人數448人,支出139986元。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街道轄區內主要交通幹道有太湖大道、清揚路、通揚路、南長街、塘南路、清名東路、金城路,有5、13、23、24、29、36、56、57、70、72、358、762、766、113、116、118、135等公交線路過境。
●郵政電信 郵政事業持續發展。電信已形成了帶寬寬、速率高、容量大的信息網路平台,轄區內實現寬頻全覆蓋,學校已實現“校校通”。

名勝旅遊


●旅遊景點 清名橋,原叫清寧橋,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南門外的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飛架運河兩岸。在清名橋南側是伯瀆河,流經梅村至常熟。整座橋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也是最吸引中外遊客的地方。清名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43.2米,寬5.5米,高8.5米,橋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崗岩堆砌而成。因兩岸地勢高低關係,東西石級不等,東有石級46級,西有43級。拱圈為江南常見的分節平列式,共11節,圈洞兩面的圈石上,各有題刻。一立於清咸豐年間,介紹橋樑和更改橋名經過;一立於同治年間,介紹重建清名橋的始末。橋欄上沒有雕飾,每側立兩個望柱,顯得十分古樸。1983年在橋東西側,發現清代石碑兩方,一為鄒一桂所書,乾隆三十一年立;一為同治九年九月立。
●文化古迹
古運河。貫穿街道南北的古運河縱橫交錯,蜿蜒曲折,流淌吳儂軟語千年不變的情懷。臨河枕水的粉牆黛瓦,河埠生香,花窗小戶,顧盼生俏。
古橋。聞名遐邇的清名橋,在歷史的洗禮下似一枝傲然獨立的寒梅,散發亘古綿長的魅力,吸引八方來客。大公橋、伯瀆橋是怒放在側的花骨朵,襯托得清名橋格外嬌俏迷人。
古窯。大窯路上的古窯與民房相鄰,門前屋后,牆角檐下,掩映那個年代的繁華。20多座舊窯址是無錫最具古窯研究價值的天然博物館。
古廟。明代起始的南水仙廟曾作過學堂,作過無錫中共地下工委駐地,如今是無錫道教協會所在地。

社區組成


大窯路社區

大窯路社區三面環水,東連塘南路、南靠金城高架、西臨古運河,北靠伯瀆河,因明、清時期窯業興旺發達而得名。大窯路社區佔地面積0.48平方公里,管轄戶數1900戶,戶籍人口4351人、社區新市民2160人,社區有39個居民小組、7個黨支部(其中3個新經濟組織黨支部)、在冊黨員163人。大窯路社區居民委員會組建於2004年,有原大窯路、前塘浜、鋼鐵家委合併而成,社區現有工作人員8人、社區管理按區域相近原則分8個片區管理服務居民群眾。大窯路社區借力社會資源,參與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已與13家部門、企業“共建結對”,社區在管理服務居民中形成了“精神文明同搞、困難群體同幫、社區事務同商”的互動格局。歷年來社區曾獲得:“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無錫市社區堡壘黨總支、無錫市婦女兒童之家、無錫市和諧示範社區、無錫市民主法治社區社區、無錫市紅十字先進集體”、“南長區五星級文明社區、南長區基層黨建工作示範點、南長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南長區文明社區、南長區關工委工作先進集體、南長區模範基層工會、南長區平安社區”等榮譽。大窯路作為京杭大運河最精華的地段以及南長新城的核心地段,將以其迷人的風姿,笑迎世人。

南揚社區

無錫市南長區清名橋街道南揚社區位於太湖大道以南,清名路以北,清揚路以東,新通揚路以西,轄區新村有南揚新村、清名一村、清名二村及永泰二村部分樓道。南揚社區成立於2004年5月,由南揚居委、清名居委合併而成,社區辦公地址在清名二村9號旁。轄區總面積9.9萬平方米。社區實行扁平化管理,共分成十二個片區,每人片區的片長直線管理所轄區域內的一切事物,採用一門式業務受理機制,提供一站式服務,把為民服務作為社區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一時間解決居民之所急。通過開展紮實有效的工作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動,打造了一個文明、健康、祥和、穩定的和諧社區。社區積極關注人口文化素質教育和提升,豐富各年齡段人口的社區生活和學習,建有針對嬰幼兒的早教活動中心,面向婦女兒童的婦女兒童之家、流動婦女之家、世代服務室;面向青少年的綠色上網活動中心、未成年人暑期活動中心、社區校外輔導站;面向成年居民的社區教育基地、家長學校以及面向社區退休人員以及殘疾困難群眾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殘疾人康復室等,定期不定期開展各項活動。同時,積極倡導和支持社區居民組建豐富多樣的文體團隊,目前社區有書畫社、老人合唱隊、氣功隊以及多支老年廣場舞團隊。社區先後獲得了“無錫市社區堡壘黨總支部”、“南長區五星級社區”、“南長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無錫市殘疾人工作五星級社區”、“南長區文明社區”等十五項榮譽稱號。

伯瀆港社區

伯瀆港社區地處無錫市清名橋古運河旁,東接興源路、南臨伯瀆河、西枕古運河、北靠太湖大道,轄區總面積0.9平方公里。流淌千年的伯瀆河和古運河在這裡交相輝映,清名橋與伯瀆橋點綴了獨特的水鄉風韻,社區風光古樸秀美,社區居民勤勞智慧,民風淳樸,鄰里和睦。社區現有居民3854戶,人口9645人。其中戶籍3144戶,人口7846人;外來戶710戶,流動人口1799人。
伯瀆港社區承泰伯歷史淵源,古橋、老街、小巷構成了伯瀆港獨特的生活場景,在這片浸潤古今文化的歷史街區里生活的人們,以創建“和睦家園、和諧社區”為目標,依託“戲韻文化”的品牌,開展“傳承戲韻、延續書香”的活動,“錫劇傳承班”、“戲劇演唱班”的開設,把人與人有機地聯繫起來,形成了一種文化關係,凝聚了人心。社區以服務居民為宗旨,以強化服務功能為重點,從解決居民群眾的煩心事、困惑事、疑難事入手,形成民情暢通機制、社區救助機制、黨組織和黨員承諾機制,做到居民有事第一個想到社區;有話第一個向社區傾訴;有難第一個向社區求助。依託服務居民的“三個第一”,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伯瀆港社區先後獲得了無錫市和諧示範社區、無錫市安全文明建設示範點、無錫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無錫市人口綜合服務示範社區、無錫市文明社區、無錫市控源截污工作先進單位、無錫市民族工作示範社區、南長區首批五星級文明社區等榮譽。

清名橋社區

清名橋社區位於清名橋街道北部,歷史文化豐富,有文化遺存多處,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古運河上保存最完整的唯一的石拱橋——清名橋聞名於海內外,社區因此而得名。社區東起南長街,南至清名路,西接通揚路,北止太湖大道,由原清名橋、大公橋、界涇橋和永泰新村4個居委會合併組成。轄區總面積0.35平方公里,56個居民小組,居民戶數2810戶,人口6301人。清名橋社區著力發展社區特色服務事業。建立社區服務志願者小分隊18支,服務項40餘個,以中老年服務為主體的社區醫療志願者小分隊,設立24小時服務熱線,常年在社區開展科普、保健知識講座,每周定時定點開展義務診療、健康諮詢,即時上門服務,每年為社區中老年居民服務達5000多人次。2005年12月成立社區藝術團。藝術團有民樂隊、舞蹈隊、戲曲隊、歌唱隊、口琴隊、武術隊和拳操隊等特色團隊,隊員156名。有民樂演奏、戲曲演唱,也有歌舞、武術、拳操和魔術表演等多台文體節目,每年參加街道、社區展示、匯演和市、區廣場文化演出10餘場次,多次獲獎。社區的社會事業不斷完善,社區黨建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先後被授予“無錫市模範居民委員會”、“無錫市社區堡壘黨總支”、“無錫市社區建設示範社區”、無錫市民主法治社區等榮譽稱號。醫療小分隊被評為“無錫市優秀志願者小分隊”。徠

清揚第二社區

清揚二社區地處金城路以北,塘涇路以南,清揚路以東,通揚路以西,位於清揚新村南側。2001年5月,根據城市、街道區劃調整的要求,由清揚新村第3、第4、第6等三個居委會合併成清揚二社區居委會。社區佔地面積1.1平方公里。社區現有居民2780戶、6882人。經過2011年的老新村整治改造,社區舊貌換新顏,基本達到了房屋完好、道路平整、環境整潔、綠化美化、設施配套、功能完善、停車有位、安全文明、管理規範、住戶滿意的目標。社區內有清揚幼兒園分部,清名橋派出所,建有2000多平方米的文體活動中心,600多平方米的晨練點。社區現有8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60平方米的辦事服務大廳,居家養老活動室、殘疾人康復活動室、圖書室、青少年綠色網吧、世代服務室、婦兒之家、社區黨校、市民學校、青少年活動室、警務室等一應俱全。社區環境整潔、美觀大方,服務功能齊全,居民生活方便。近年來,社區以“厚德載物,溫馨樂園”為主題的打造“一社區一品牌”,以提升社區居民幸福感和滿意度為目標,以創建“和睦家園、和諧社區”為抓手,始終把以人為本、以民為本作為立足點,大膽創新,不斷探索社區建設的新思路,真情面對社區工作中點點滴滴的瑣事難題,真誠幫助解決居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在社區建設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和榮譽,先後獲得:江蘇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江蘇省婦女兒童之家、無錫市人口綜合服務工作示範社區、無錫市人口和計劃生育群眾自治示範社區、無錫市綠色社區、無錫市民主法制社區、無錫市健康社區、南長區基層黨建工作示範點、南長區幸福社區等。“清揚長青”入圍2013年無錫市公益創投活動,“清苗驛站”成為無錫市第二批“希望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