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市場法

直接市場法

所謂直接市場法,有時稱常規市場法,又稱物理影響的市場評價法。它是根據生產率的變動情況來評估環境質量變動所帶來的影響的方法。是指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引起的,並可以觀察和量度的環境質量變化進行測算,度量被評價的環境質量到環境標準之間的變動,然後直接運用市場價格對這一變動的條件或結果進行測算的一類方法。

主要分類


直接市場法主要包括生產率變動法、人力資本法、機會成本法、預防性支出法、重置成本法等。
直接市場法
直接市場法
1.生產率變動法
它是利用生產率的變動來評價環境狀況變動影響的方法。這種方法把環境質量 作為一個生產要素,其變化導致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變化,從而導致產品價格和產量的變化。而價格和產量的變化是可以觀察到並可以測量的。從而將生產率的變動轉由投入品和產出品的市場價格來計量。這樣,就可以利用市場價格計算出自然環境資源變化發生的經濟損失或實現的經濟收益。如空氣污染可能增加機器設備的腐蝕和損壞,從而降低生產率;減少水土流失可以保持甚至增加農作物的產量等。
2.人力資本法
又稱收入損失法。即用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狀況的損害和生產勞動能力的下降來衡量環境污染的損害,同時也可以用減少的這種損害來估量污染治理的收益。它是用收入的損失去估價由於環境污染引起的過早死亡的成本,是專門用於評估計量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和勞動能力的損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根據這一理論,米山在他的論文中對於一個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活到年,由於污染而於年過早死亡的人所損失的勞動力的價值是這樣描述的:
3.機會成本法
它是指在無市場價格的情況下,用所犧牲的替代用途的收入來估算資源使用的成本的計量方法。即用環境資源的機會成本來衡量環境質量變化所帶來的損失和收益。例如,保護國家公園,禁止砍伐樹木的價值,不是直接用保護資源的收益來測量,而是用為了保護資源而犧牲的最大的替代選擇的價值去測量。這種方法在實際中使用不是很多,主要是因為環境資源的機會成本比較難以準確測量。如果最終確定的機會成本不全面,會對最終結果產生較大誤差。
4.預防性支出法。
它是指將人們為了避免環境危害而做出的預防性支出作為環境危害的最小成本來予以計量的方法。例如,由於水資源被污染,很多人不得不購買礦泉水作為飲用水,則購買礦泉水的支出就可以用來作為估計人們對水資源污染危害的評價。
5.重置成本法
又稱恢復成本法。該方法是指人們由於環境危害而用損壞的生產性物質資產的重新購置費用來估算消除這一環境危害所帶來的效益,以恢復或更新的費用作為污染企業的社會成本的計量方法。但是由於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市場價格,在此種情況下則不便於運用直接市場法。

其他表述方法


一、直接市場法(direct market approach)是可以直接運用市場價格對可以觀察和度量的自然資源價值變動進行測量的一類方法。直接市場法具體又可分為如下
幾類方法。
1. 市場價格法:以自然資源交易和轉讓市場中所形成的自然資源價格來推定評估自然資源的價值。但它應該以自然資源市場已相當發育並有序規範化為前
提,而現實中的自然資源利用遠未市場化,這就為市場價格法的運用帶來了困難。
2. 凈價法:用環境資源產品市場價格減去環境資源的開發成本和開發商所得的正常利潤,即得環境資源的價格。例如,己知礦產品的市場價格,減去礦床
勘察和開發運輸費用以及採礦部門的正常利潤,所得的結果就是礦產資源價格。
3. 維護成本法或重置成本法:維護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希克斯(J.R.Hicks)的收入理論,即自然資源在核算期末的數量和質量與核算期初的數量和質量相
等。在這種方法中,以受到損害的自然資源恢復到損害前的狀況所需要的費用來衡量自然資源的價值。維護成本法理論上應該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因為
維持自然資源的狀況(即數量和質量)不變,也就是保證了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成本費用法:該法是通過分析自然資源價格的構成因素及其表現形式來推算求得的。計算森林林木的價值可用該法。由於直接市場法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比較明確的因果關係基礎上的,所以用直接市場法進行的評估比較客觀、爭議較少。但是採用直接市場法,不僅需要足夠的實物量數據,而且需要足夠的市場價格數據,而相當一部分自然資源根本沒有相應的市場,也就沒有市場價格;或者其現有的市場只能部分地反映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變動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市場法的應用或者不可能,或者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直接市場法一般地說,環境價值就是對環境質量進行貨幣量化的價值,一般採用直接市場法、替代市場法和意願調查評估法對環境價值進行量化。
直接市場法就是直接運用貨幣價格(市場價格或影子價格),對項目建設可能影響的環境質量變動進行觀察和度量的方法。主要包括:
直接市場法
直接市場法
1.市場價值或生產率法
工程項目的投資建設活動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可能導致相應的商品市場產出水平發生變化,因而可以用產出水平的變動導致的商品銷售額的變動來衡量環境價值的變動。例如,某種廢棄物的排放會影響到其周圍地區其它廠商的生產,因而就可以用其它廠商因減產而減少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環境價值。如果環境質量變動影響到的商品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比較充分的條件下銷售的,就可以直接利用該商品的市場價格來計量環境價值。如果環境質量變動影響到的商品是在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的條件下銷售的(比如存在著壟斷或價格補貼,或者企業不自負盈虧,因而可以不顧市場供求狀況和產品銷售狀況亂漲價等等),應採用影子價格來計算環境影響價值。
2.人力資本法或收入損失法
環境質量變化對人類健康有著多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為因勞動者發病率與死亡率增加而給生產直接造成的損失(可採用市場價值法進行測算),而且還表現為因環境質量惡化而導致的醫療費開支的增加,以及因為人們過早得病或死亡而造成的收入損失等等。人力資本法或收入損失法是專門用於評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環境價值評價方法。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人力資本是指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資本,它主要包括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和健康狀況。人力投資是對勞動者健康狀況和文化技術水平所進行的投資。人力投資的成本(費用)包括個人和社會用於教育及衛生保健等方面的支出,人力投資的收益(效益)包括個人受教育和接受衛生保健后所帶來的個人收入增加和社會效益。為簡化計算,人力資本法只計算因環境質量的變化而導致的醫療費開支的增加,以及因勞動者過早生病或死亡而導致的個人收入損失。前者相當於因環境質量變化而增加的病人人數與每個病人的平均治療費(按不同病症加權計算)的乘積,後者則相當於環境質量變動對勞動者預期壽命和工作年限的影響與勞動者預期收入(扣除來自非人力資本的收入)的現值的乘積。
3.防護費用法
當某種活動有可能導致環境污染時,人們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來預防或治理環境污染。利用採取這些措施所需費用來評估環境價值的方法就是防護費用法。防護費用的負擔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採取“誰污染,誰治理”的方式,由污染者購買和安裝環保設備自行消除污染,或採取“誰污染,誰付費”的方式,建立專門的污染物處理企業對污染物進行集中處理,也可以採取受害者自行購買相應設備(如噪音受害者在家安裝隔音設備),而由污染者給予相應補償的方式。所需費用就可以作為工程項目環境影響價值測算的一種依據。
4.恢復費用法或重置成本法
假如導致環境質量惡化的環境污染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理,那麼就不得不用其它方式來恢復受到損害的環境,以便使原有的環境質量得以保持。將受到損害的環境質量恢復到受損害以前狀況所需要的費用就是恢復費用。恢復費用一般採用重置成本進行計算,以準確反映現實價格水平下的恢復成本。
5.影子項目法
影子項目法是恢復費用法的一種特殊形式。當某一項目的建設會使環境質量遭到破壞,而且在技術上無法恢復或恢復費用太高時,人們可以同時設計另一個作為原有環境質量替代晶的補充項目,以便使環境質量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保持不變。同一個項目(包括補充項目)通常有若干個方案,這些可供選擇但不可能同時都實施的項目方案就是影子項目。在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難以直接評估時,人們常採用這種能夠保持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受環境污染影響的影子項目的費用來估算環境質量變動的貨幣價值。

常規市場法


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

直接市場評價法有時稱常規市場法,又稱物理影響的市場評價法。它是根據生產率的變動情況來評估環境質量變動所帶來的影響的方法。
評價環境變化的經濟學意義,最直觀的方法就是通過觀察環境的物理變化,估計這種變化對商品和服務造成的經濟影響。例如,酸雨損壞了樹木和建築物,降低了它們的市場價值;土壤侵蝕減少了當地農作物的產量,使下游農民和水庫所有者為了清除泥沙而花費更多的費用。此時,環境變化造成了他人的額外貨幣支出(外部費用)。而污染引起的疾病則會產生醫療成本,同時還會造成發病者工資收入的損失,並導致勞動生產率水平的降低。
直接市場評價法把環境質量看作是一個生產要素。環境質量的變化會進而導致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變化,從而導致產品價格和產出水平的變化,而價格和產出的變化是可以觀察到並且是可測量的。市場評價法利用市場價格(如果市場價格不能準確反映產品或服務的稀缺特徵,則要通過影子價格進行調整),賦予環境損害以價值(環境成本)或評價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效益。
本節我們著重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包括劑量-反應方法、生產率變動法、疾病成本法、人力資本法、機會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由於重置成本法的技術步驟和估算方法與揭示偏好法中的防護行為法類似,我們將在下一節介紹。

分類

直接市場法主要包括(或利用)下面幾種主要的方法對環境損害或效益進行價值評估。
(一)劑量-反應方法
劑量-反應法(dose-response technique)是通過一定的手段評估環境變化給受者造成影響的物理效果。例如,空氣污染造成的材料腐蝕,酸雨帶來的農作物產量的變化,水和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劑量-反應法的目的在於建立環境損害(反應)和造成損害的原因之間的關係,評價在一定的污染水平下,產品或服務產出的變化,並進而通過市場價格(或影子價格)對這種產出的變化進行價值評估。劑量-反應法為其他的直接市場評價法提供信息和數據基礎,特別是它將提供環境質量的邊際變化與受影響的產品或服務產出的邊際變化之間的關係。
這種方法主要用於評估環境變化對市場產品或服務的影響,因此,它不適用於對非使用價值的評估。
我們可以從多個渠道獲得環境變化所造成的物理效果的有關數據:
①實驗室或實地研究。例如,觀察水污染對種植業的影響,過度捕魚對魚類種群的影響,空氣污染對農作物的影響以及對材料的腐蝕程度。
②受控試驗。在這類實驗中,故意造成有關的劑量-反應關係。例如,在侵蝕程度不同的土地上進行農學實驗,定量估計侵蝕對穀物產量的影響;將動物暴露於空氣污染中,觀察對動物的影響;通過將控制組群作為基準,觀察受到影響與未受到影響的受體之間的差異等。
③由於直接對人進行實驗會招致各種反對意見,因此,通常採用統計回歸技術試圖將某種影響與其他影響分離開,這在健康影響研究中較為常見。
④根據實際生活中大量的信息,建立各種關係模型。例如,根據坡度、降雨量、土壤類型以及管理方式和作物種類等建立土壤侵蝕方程,預測土壤侵蝕的影響。通常可以採用土壤侵蝕方程中的一些變數,進一步建立土壤侵蝕與產量之間的關係。
(二)生產率變動法
生產率變動法(changes in productivity approach)或稱生產效應法(effect on production approach)認為,環境變化可以通過生產過程影響生產者的產量、成本和利潤,或是通過消費品的供給與價格變動影響消費者福利。例如,水污染將使水產品產量或價格下降,給漁民帶來經濟損失;而興建水庫則可以帶來新的捕魚機會,對漁民產生有利影響。
1.步驟與方法①
生產率變動法的基本步驟如下:
(1)估計環境變化對受者(財產、機器設備或者人等)造成影響的物理效果和範圍:例如,森林砍伐所造成的後果之一是導致土壤損失3%,受影響的區域有100hm2。
(2)估計該影響對成本或產出造成的影響:例如,土壤減少3%會導致玉米產量減少2%,假設未受影響前,產量為7500kg/hm2,則產量損失為150kg/hm2。
(3)估計產出或者成本變化的市場價值:例如,假設玉米的收成將因為森林砍伐減少150kg/hm2,受影響的範圍為100hm2,玉米的市場價格為1.0元/kg,則因森林砍伐造成的該類損失為150kg/hm2×100hm2×1.0元/kg=15000元。
如果環境質量變動影響到的商品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比較充分的條件下銷售的,那麼,就可以直接利用該商品的市場價格進行估算。但是,必須注意商品銷售量變動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假如環境質量變動對受影響的商品的市場產出水平變化的影響很小,不至於引起該商品價格的變化,那麼,就可以直接運用現有的市場價格進行測算;如果生產量變動的規模可能影響價格的變動,就應設法預測新的價格水平。一般來說,如果全國某種產品的供給主要來自污染或受影響的地區,或者是相對封閉的區域市場(如地方鮮魚市場),就需要分析上述產出水平變化對商品市場價格的影響。例如,某一荔枝產區環境質量惡化導致了整個市場荔枝供給量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供不應求會導致當年荔枝市場價格的上升,而荔枝價格的上升又可能使一些高生產成本地區的荔枝生產從無利可圖轉變為有利可圖,從而刺激這些地區增加荔枝生產,進而導致荔枝的市場價格有一定程度的回落。假定荔枝的市場需求曲線是一條直線,則有:
P=ΔQ(P1+P2)/2 (8-1)
式中:P——根據荔枝產量變動所測算的環境價值變動額;
ΔQ——環境污染地區荔枝產量的變動量;
P1——荔枝產量變動前的市場價格;
P2——荔枝產出變動后的市場價格。
為了確保價值評估結果的準確與合理,應該估計產出和價格變化的凈效果。例如,土壤侵蝕減少了農作物的產量,但也因為收穫成本的降低而彌補了部分損失。當環境損害增加了某產品的成本,同時也減少了它的產量,則是一個相反的情況。
假設環境變化所帶來的經濟影響(E)體現在受影響的產品的產量、價格和成本等方面,即凈產值的變化上,我們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式中:p——產品的價格;
c——產品的成本;
q——產品的數量。
式(8-2)中共有i=1,2,…,k種產品和j=1,2,…,k種投入,環境變化前後的情況分別用下標x、y表示。
表8-2為環境改變的生產效應。如表8-2所示,當產品增加而投入減少時,對於社會而言,將產生雙倍收益;與之相反,則是雙倍損失。而另一方面,產品及投入可能同時上升(或同時下降),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就會互相抵消一些。
表8-2 環境改變的生產效應
環境變化
產 出
投 入
土壤質量提高
增加
降低
漁業污染減少
增加
不變
保護森林
增加
增加
工業用水質量提高
不變
降低
土壤侵蝕
降低
增加
漁業污染增加
降低
不變
森林損失
降低
降低
工業用水質量降低
不變
增加
預測市場反應可能會十分複雜。面對環境變化的影響,生產者與消費者可能會採取行動以保護自己。例如,消費者將不再購買被污染的糧食;生產者將減少對污染敏感的穀物的種植面積。如果在這種適應性變化出現之前做出評價,將會過高估計環境影響的價值;而如果在上述適應性變化之後進行評價,則會對給生產者剩餘與消費者福利帶來的真實影響估計不足。
生產效應法亦可用於非市場交易物品。此時,它往往是參照一個相似物品(或替代品)的市場信息來進行價值評估。
2.數據與信息需求
利用生產率變動法對環境損害或效益進行評估所需的數據與信息有:
①生產或消費活動對可交易物品的環境影響證據;
②有關所分析物品的市場價格的數據;
③在價格可能受到影響的地方(時候),對生產與消費反應的預測;
④如果該物品是非市場交易品,則需要與其最相近的市場交易品(替代品)的信息;
⑤由於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環境損害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因此,需要對可能的或已經實施的行為調整進行識別和評價。
(三)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資本法
環境的基本服務之一就是為人類生命的存在提供必要的支持。由於污染(如空氣和水污染)等將導致環境生命支持能力的變化,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很大影響。這些影響不僅表現為因勞動者發病率與死亡率增加而給生產造成的直接損失(這種損失可以用上面的生產率變動法進行估算),而且還表現為因環境質量惡化而導致的醫療費開支的增加,以及因為人得病或過早死亡而造成的收入損失等。疾病成本法(cost of illness approach)和人力資本方法(human capital approach)就是用於估算環境變化造成的健康損失成本的主要方法,或者說是通過評價反映在人體健康上的環境價值的方法。
這兩種方法通過流行病學研究、受控試驗以及觀察環境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可能影響,尋找可用的信息和證據。
在經濟學中,人力資本是指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資本,它主要包括勞動者的文化知識和技術水平以及健康狀況。在人力資本法中,個人被視為經濟資本單位,他們的收入被視為是人力投資的一種回報(收益)。所謂人力投資是對勞動者健康、文化知識和技術水平所進行的投資。運用人力資本這個概念,是因為只計算了人作為一個生產單位的價值(儘管人對於健康和生命的主觀評價,以及他對提高健康水平的支付意願、傷痛和痛苦所造成的精神和生理成本等也十分重要,但這些成本並未計算進去)。在分析社會和個人從教育或培訓中所獲得的收益時,也經常使用人力資本這一概念。為了避免重複計算,環境經濟學在利用人力資本法的時候,將主要注重環境質量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是醫療費的增加)以及因這一影響而導致的個人收入損失。前者相當於因環境質量變化而增加的病人人數與每個病人的平均醫療費用(按不同病症加權計算)的乘積;後者則相當於環境質量變化對勞動者預期壽命和工作年限的影響與勞動者預期收入(不包括來自非人力資本的收入)的現值的乘積。由於勞動者的收入損失與年齡有關,所以,首先必須分年齡組計算勞動者某一年齡的收入損失,然後將各年齡的收入損失匯總,得出因環境問題而導致的勞動者一生的收入損失。
1.步驟與方法①
人力資本法的基本步驟如下:
(1)識別環境中可致病的特徵因素(致病動因):即識別出環境中包含哪些可導致疾病或死亡的物質。以PM10為例,PM10指總懸浮顆粒物中粒徑小於10微米的部分,是具有肺動力學活性的組分。PM10的來源包括直接排放的煙塵和SO2、NOx生成的二次污染物。PM10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包括導呼吸系統疾病,並造成過早死亡。
(2)確定致病動因與疾病發生率和過早死亡率之間的關係:識別緻病原因及其與疾病發生率和過早死亡率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屬於醫學範疇,它是建立在病例分析、實驗室實驗和流行病數據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在許多情況下,致病動因在環境中的臨界水平是不確定的。
(3)評價處於風險之中的人口規模:評價處於風險中的人口規模也就是要定義致病動因的影響區域,它涉及到建立污染擴散模式(在空氣與水污染情況下),特別是要界定總暴露人口中對風險特別敏感的人群(如孕婦、幼兒、老人、氣喘病患者等)。
(4)估算由於疾病導致缺勤所引起的收入損失和醫療費用:對疾病所消耗的時間與資源賦予經濟價值。
式中:Ic——由於環境質量變化所導致的疾病損失成本;
Li——i類人由於生病不能工作所帶來的平均工資損失;
Mi——i類人的醫療費用(包括門診費、醫藥費、治療費等)。
如果實際的醫療費用(例如,藥品和醫生的工資)存在嚴重的價格扭曲現象的話,則需要通過影子價格(或影子工資)進行調整。
(5)估算由於過早死亡所帶來的影響:利用人力資本法來計算由於過早死亡所帶來的損失,則年齡為t的人由於環境變化而過早死亡的經濟損失等於他在餘下的正常壽命期間的收入損失的現值。
式中:πt+i——年齡為t的人活到t+i年的概率;
Et+i——在年齡為t+i時的預期收入;
r——貼現率
T——從勞動力市場上退休的年齡。
2.數據與信息
利用疾病成本法或人力資本法對環境損害或效益進行價值評估所需的數據與信息有:
①致病動因的水平(F);
②可致病的環境質量閾值(S);
③超過閾值的強度(X);
④與強度相對應的持續時間(Y);
⑤與上述因素相對應的發病率(N,每百萬人口n例);
⑥暴露人群的評估:分佈規律、敏感人群統計等;
⑦劑量-反應關係為:
N=N(F)
F=(S,X,Y,…)
⑧與上述發病率對應的工時損失數和醫療費用耗費;
⑨單位工時工資、醫生工資、設備折舊、藥品價格等。
3.需要注意的問題
①一些致病環境動因難於辨認,劑量-反應關係更難於建立;致病動因在環境中作用強度的分佈與人口分布及敏感人群分佈的關係十分複雜;發病率結果由多種因素導致,難於區分。
②對處於風險中的人群的評價受到個體差異的干擾。
③這兩種方法是建立在把人看作是一個資本單元的基礎上,來計算由於疾病和過早死亡所帶來的損失,這會引發一些如何評價那些沒有生產能力或不參加生產活動的人的損失問題。例如,如何評價兒童、家庭婦女、退休和殘疾人的損失。由於人力資本法用勞動者的收入來衡量其生命的價值,其中隱含的推論是收入小於支出的人的死亡對社會有利,因而會引發倫理學上的爭論。
④價格扭曲的現象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醫生工資,藥品的價格等。
(四)機會成本法
用於滿足人們各種各樣慾望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每一個時期人們都必須作出選擇,以決定將稀缺資源配置於哪一類產品與勞務的生產,滿足人們哪一方面的慾望。由資源的稀缺性以及由此而限定的選擇引出了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機會成本。在某種資源稀缺的條件下,該資源一旦用於某種商品的生產就不能同時用於另一種商品的生產,即選擇了一種機會就意味著放棄了另一種機會。使用一種資源的機會成本是指把該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夠獲得的最大利益。
在評估無價格的自然資源方面,運用機會成本法估算保護無價格的自然資源(例如,保護自然保護區,保護熱帶森林資源)的機會成本,可以用該資源作為其他用途(例如,農業開發、林業)時可能獲得的收益來表徵。
機會成本法特別適用於對自然保護區或具有唯一性特徵的自然資源的開發項目的評估。
對於某些具有唯一性特徵或不可逆特徵的自然資源而言,某些開發方案與自然系統的延續性是有矛盾的,其後果是不可逆的。開發工程可能使一個地區發生巨大變化,以至於破壞了它原有的自然系統,並且使這個自然系統不能重新建立和恢復。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工程的機會成本是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保護自然系統得到的凈效益的現值。由於自然資源的無市場價格特徵,這些效益很難計量。但反過來,保護自然系統的機會成本可以看作是失去的開發效益的現值。
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是估算資源保護的機會成本,然後讓決策者或公眾來決定自然資源是否具有這樣的價值或是否值得為保護該資源而放棄這些收益。例如,對於我國著名的三江平原的發展規劃有不同的方案,一種方案是要嚴格保護其濕地資源而不進行任何開發,另一種方案是把三江濕地完全用於農業開發項目。假設經計算農業開發所獲收益的凈現值為50億元人民幣(假設是50年),則保護三江濕地不被開發的機會成本即為50億元人民幣。那麼,政府和公眾就需要決定,是否為了獲得這50億元人民幣的凈現值而放棄保護三江濕地。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50億元人民幣是農業開發50年的凈效益,但是開發活動的影響是不可逆的,因此,50億元應該視做三江平原濕地的最低價值。同時,除了農業開發之外,三江濕地還會有其他的選擇方案,比如生態旅遊等,因此,還可以通過其他方案對三江平原濕地保護的機會成本進行測算。
用機會成本法計算由於環境污染引起的經濟損失也是一種簡便可行的方法。當某一項目的開發或建設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人們可以同時設計另一個作為原有環境質量替代品的補充項目,以便使環境質量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保持不變。同一個項目(包括補充項目)通常有若干個方案,這些可供選擇但不可能同時都實施的項目方案都可以看作是其他項目方案的機會成本。當難於直接評估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時,人們常常用這種能夠保持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受環境污染影響的項目的費用來估算環境質量變動的貨幣價值。

適用範圍條件


直接市場評價法因其比較直觀、易於計算、易於調整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而言,它都是最常見的價值評估方法。
直接市場評價法主要適用於解決以下問題:
①土壤侵蝕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以及泥沙沉積對流域下游地區使用者造成的影響(例如,對低地的農民、河水使用者、河流航行等);
②酸雨對農作物和森林的影響,以及它對材料和設備造成的腐蝕等影響;
③空氣污染通過大氣中的微粒和其他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影響;
④水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
⑤由於排水不暢和滲漏問題,造成受灌地的鹽鹼化,從而影響作物的產量;
⑥砍伐森林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
採用直接市場評價法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①環境質量變化直接增加或者減少商品或服務的產出,這種商品或服務是市場化的,或者是潛在的、可交易的,甚至它們有市場化的替代物;
②環境影響的物理效果明顯,而且可以觀察出來,或者能夠用實證方法獲得;
③市場運行良好,價格是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經濟價值的良好指標。

問題和局限性


儘管直接市場評價法具有許多優點,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它所存在的局限性。
①一般來說,很難估計出對環境造成影響的活動與產出、成本或損害之間的物理關係。原因和後果之間的聯繫並不是象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確定環境質量變化與受體變化(原因和後果)之間的關係常常需要依靠假設,或者從其他地區所建立的劑量-反應關係中獲取信息,以及從大量的方法和資料中建立這種關係,因此,可能會因為處理方式的問題,導致誤差的出現。
②在確定對受者的影響時,通常很難把環境因素從其他影響因素中分離出來。環境質量變化以及最終對產品或服務的影響可能有一個或多個原因,而要把某一個原因造成的後果同其他原因造成的後果區分開是非常困難的。例如,空氣污染通常是由於大量污染源造成的,很難分清某一具體污染源造成的後果;此外,土壤侵蝕和酸雨對作物和森林的損害也很難完全區分開。
③當環境變化對市場產生明顯影響時,就需要對市場結構、彈性、供給與需求反應進行比較深入的觀察。需要對生產者和消費者行為進行分析。同時也要聯繫到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適應性反應。
④當確定一項活動對產出的影響時,需要預測“某個環境變化”存在與否的後果即建立一個假如存在或假設不存在的後果序列。如果這種假設離現實情況太遠,就可能對某個原因造成的損害估計得過大或者過小。當某個地方在此以前已經發生過所研究的某種環境變化,問題就會變得更加複雜。例如,某種污染髮生在已經存在嚴重污染的區域,其產生的影響將十分複雜。
⑤價格問題。即便取自於有效和沒有扭曲的市場,如果存在顯著的消費者剩餘時,仍然可能導致過低估計環境的經濟價值;更何況通常的市場價格中並沒有包含外部性,不論是正的外部性,還是負的外部性。所以,在必要的情況下,必須對所採用的價格進行調整。

總體評價


直接市場評價法是應用最廣、最容易理解的價值評估技術。目前,大量的價值評估研究得到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該方法的建立基於所觀察到的市場行為,易於被決策者和公眾所理解。但是當市場發育不良或者存在扭曲以及當產出的變化可能對價格產生重大影響時,它的局限性就暴露出來。當存在消費者剩餘時,市場價格也會低估真實的經濟價值,而且忽略了外部性。
在發展中國家或者正在建立市場經濟的國家中使用本方法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①在不同自然條件和經濟水平下建立起來的因果(劑量-反應)關係具有特定的意義。在溫帶或高收入經濟中建立起來的劑量-反應關係也許在熱帶或貧困國家並不適用。迄今為止,OECD國家在溫帶條件下已經開展了大量有關土壤侵蝕與穀物產量之間或保護帶與穀物產量之間的聯繫,以及魚類數量模型方面的工作;建立了幾乎所有的空氣污染與材料腐蝕之間的劑量-反應關係。但他們均未考慮到熱帶氣候和潮濕度,也未考慮到處於風險之中的材料的極大差異範圍;因此,在借用這些劑量-反應關係時,必須特別謹慎。
②在大多數生產力水平較低的經濟系統中,產品市場要麼不存在,要麼發育不足。這就必須採用迂迴的定價方法或對所比較的產品做出很強的假設。目前已經建立並被廣泛採用的分析技術(包括一些劑量-反應關係),並不是針對這類經濟系統的(國家或地區)。對於只有少部分產出,或極少在市場上買賣的商品也存在著價格問題。例如,主要用於自身消費的牲畜、農產品,或那些沒有相近的商業等價物卻又得到廣泛使用的自然產品(例如,從雨林中得到的藥品)。對於缺乏市場,或者市場發育不良的產品,特別是在自給自足的經濟中,只能運用間接的方法或者採用替代方式對資源進行價值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