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

漢語漢字

尿,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niào或者suī,會意字,最早見於《說文》小篆。本以為小便,即人或動物體內由腎臟產生從尿道排泄出來的液體;引申為動詞,指排出小便。

基本介紹


比利時“第一公民”撒尿小童於連
比利時“第一公民”撒尿小童於連
尿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名詞,又稱尿液,是人類和脊椎動物為了新陳代謝的需要,經由泌尿系統及尿路排出體外的液體排泄物。排出的尿液可調節機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以及清除代謝廢物,尤其是退化變性的蛋白質和核苷酸所產生的含氮化合物。正常成年人日均排尿量約為1500~2500mL。pH值約為6.5。
一種是動詞,即撒尿,排泄行為。
許多疾病可影響尿液的組成。因而,尿液檢查可以揭示出許多的疾病。

基本釋義


1.小便,腎臟的排泄液:~液。~布。~肥。~素。
2.排泄小便:~尿。

詳細釋義


〈名〉
1. (會意。從屍,從水。屍代表人體。本義:小便) 同本義[urine]
尿,人小便也。——《說文》。古書多假溺為之。
2.又如:糠尿病;尿鱉(尿壺。罵人之語,厭惡的人)
〈動〉
1.排出小便 [urinate]。如:尿床子(指尿床小兒);尿泡(方言。撒尿);尿尿把把(謂大小便);尿齣子(遺尿);尿血
2.〈方〉∶在乎[care about]。如:死到我手下的英雄好漢數也數不過來,還尿你這個毛孩子
3.〈方〉∶理會[pay attention to]。如:人家還不是愛聽聽兩句,不愛聽尿也不尿你
4.另見 suī
尿 suī
基本字義
1.小便(限於名詞):尿(niào )~。~脬(膀胱。亦作“尿泡”)。
詳細字義〈名〉
1.〈方〉∶小便[urine]。如:膀胱又名尿脬;撒尿又叫“屙尿”;尿尿( niàosuī):小便;尿胞(尿脬);尿胞種子(尿脬內是空的。指不能發芽生長的空殼種子。咒罵小兒長不大)
2.見 niào
常用片語
1.尿脬,尿泡 suīpāo,suīpāo
[urinary bladder] 〈方〉∶膀胱
尿的釋義
1.人或動物體內,由腎臟產生,從尿道排泄出來的液體。2.撒尿。
尿(urine)由腎臟生成,經輸尿管,膀胱排出的含有大量代謝終產物的液體。其成分:水佔96%-97%,其他為尿素,尿酸,肌酐,氨等非蛋白氮化合物、硫酸鹽等。尿呈淡黃色,比重1.015-1.025。尿的酸鹼度受食物性質的影響,變動很大,PH5.0-7.0,最大變動範圍可達PH4.5-8.0。尿的滲透嘗試充動於360-1450毫升量/升,隨尿量而異。每日尿量約1500毫升,其中500毫升為基本排水量,伴隨代謝產物排出(每日尿量少於500毫升,即為少尿),余為機動排水量,隨進水量的增減而變動。
詳細解釋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niào名詞小便。人或動物體內由腎臟產生從尿道排泄出來的液體。urine
《百喻經·為王負札喻》:“發毛爪齒,屎尿不凈,不以為丑。”
《斷袖篇·張浪狗》:“(馬)踏帝左脅,遂昏倒。浪狗驚惶,以銀盂注尿灌之,良久方蘇。”
遺尿、糠尿病、尿鱉、尿液、
尿布、尿肥、尿素、
動詞排泄小便,撒尿。urinate
唐寒山《詩》之七一:“快哉混沌身,不飯復不尿。”
《舊唐書·西戎傳·罽賓國》:“有被蛇螫者,鼠嗅而輒尿之,其瘡立愈。”
尿床子、尿泡、尿齣子、尿血
〈方言〉在乎。care about李曉明、韓安慶《平原槍聲》:“死到我手下的英雄好漢數也數不過來,還尿你這個毛孩子。”
〈方言〉理會。pay attention to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章:“現在姚士傑連郭振山也不駭怕了,還尿他白占魁做什麼?”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一回:“你不要在你老爺面前擺臭架子!尿你也沒工夫。”
徐光耀《平原烈火》:“人家還不是愛聽聽兩句,不愛聽尿也不尿你。”
suī名詞〈方言〉小便。urine
《說文·尾部》:“尿,人小便也。”
徐灝箋:“今俗語尿息遺切,讀若綏。”
尿尿(niào suī)、尿胞、尿脬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尿,人小便也。從尾從水。奴吊切
註:?。文四
說文解字注
尿,人小?也。從尾水。
會意。古書多假溺為之。奴吊切。二部。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奴吊切。鳥去聲。《說文》:人小便也。今亦作溺。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馬尿、排尿、貓尿、尿胞、尿脬、糖尿、尿布、尿床、尿炕、尿壺、尿崩症尿閉、尿道、尿道炎、尿肥、尿盆、尿素、尿血

相關成語

屁滾尿流、瓦查尿溺、屎滾尿流、尿流屁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