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瓷

漢族瓷器燒制的稀世珍品

成化瓷是漢族瓷器燒制的稀世珍品,分官窯,民窯兩種。其最重要的成就,是鬥彩的燒製成功。成化鬥彩瓷胎薄體輕,釉脂瑩潤,色彩鮮艷,畫面清澹雅逸,代表作如雞缸杯、成化鬥彩三秋紋碗、高士杯、葡萄杯、嬰戲杯、天字罐等,均為絕代精品。

成化時的官窯產品質量極其講究,民窯產品也很精細。成化青花可謂明代中期青花瓷藝術的代表。其器突出特點是玲瓏秀奇、端巧工細,後人對其評價頗高。成化青花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與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採用進口蘇麻離青,更難與宣德青花區分;另一類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為主要特徵,是成化青花的代表,與後來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青花發展


明憲宗成化(公元1465-1487)時的景德鎮官窯。成化青花採用國產的平等青,顏色藍中微泛灰青,沒有宣德青花的那種里斑,以色澤柔和,淡雅而著稱。
這時的成化青花被推為明代八大時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絕倫。主要器形有瓶、杯、罐、洗、碗、盤等。胎質純潔,白釉如脂,彩色精良,筆法流利,造型秀美,造型玲瓏俊秀,胎體細潤晶瑩,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胎質細膩純凈,胎體輕薄,修胎規整厚胎者美如玉,薄胎者玲瓏透體在光線透視下,顯現微弱肉紅色。

青花特點


胎釉

成化青花瓷器胎質潔白、細密、胎體秀美而輕薄,有的近似於脫胎。施釉潔白肥腴,釉質獨特,潤如凝脂,呈半透明狀,若迎光透視,隱約可見胎體泛出淡淡的肉紅色,這種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個重要特徵。
成化瓷器修胎規整,瓶、罐、壺等立器介面痕迹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等足較直而且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摸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
故宮藏明成化青花纏枝花紋瓜棱瓶
故宮藏明成化青花纏枝花紋瓜棱瓶
成化民窯器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瓷精細規矩,但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窯瓷胎體單薄,質地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好,胎體較明初民窯明顯減薄。釉面光潤肥厚。罐等琢器講究修胎,介面不明顯,多砂底,釉底較少。碗的足跟細圓,足徑變小,足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黃窯紅,多釉底。

青料

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窯瓷有的繼續使用蘇麻離青料,筆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筆觸,其青花發色濃重,有濃淡層次和黑褐色結晶斑,與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樂平縣產的陂塘青,也稱平等青。色料淘煉精細,含雜質較少,發色柔和淡雅,藍中閃灰,呈色非常穩定、平靜,頗有水黑畫風格,與潔白溫潤的胎釉和纖細的紋飾相襯,分外脫俗。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錶現得最為突出。成化青花線條纖細,多用雙勾線條勾勒圖案,然後在圖案內進行渲染,雙勾線用濃筆,渲染用淡筆,因而其燒成作品呈色大多淺淡雅緻。
故宮藏明成化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故宮藏明成化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成化民窯青花瓷採用平等青料,青花顏色同樣淺淡發灰。用分水方法渲染,輪廓線大多較粗,渲染之分濃淡兩色,多為勾勒點染和單線平塗兩種方法混合使用。

造型

成化青花器形規整,莊重圓潤,玲瓏俊秀,製作精巧,表裡如一,一改永宣以來雄健豪放的風格。胎體厚重的大件器物較少,多輕巧圓潤的小件,故歷來有“成化無大器”的說法。
器物品種主要有瓶類、罐類、杯類、爐類、碗碟類、盤類、壺類和一些文房用具。
杯類中當數雞缸杯為首,其他的有高足杯、馬蹄杯等,均為滾圓圈足。
碗類有雞心碗、墩式碗、卧足碗、高足碗,口部有收口、撇口、花口等式樣。
盤類有收口、撇口、菱花口式,有一種直徑近40厘米的大盤,撇口、圈足、底部露胎呈黑色“米糊底”。盤心繪龍紋或雙獅滾球紋,青花色澤濃重。
罐類中天字罐最為著名,常見的還有高罐、扁罐等。
瓶類有鶴頸瓶、瓜棱瓶、膽瓶玉壺春瓶、梅瓶等。
其他還有盒、洗、梨壺、盞托等。

紋飾

成化青花瓷紋飾纖細活潑,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塗,只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
紋飾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有龍紋、鳳紋、海水海馬紋、獅子繡球紋、麒麟紋、海獸紋、花蝶紋、鴛鴦卧蓮紋、秋葵紋、松竹梅紋、靈芝花草紋、菊花苜蓿紋、蘭花桅子紋、寶相花紋、山茶花紋、牽牛花紋、蓮花八寶紋、嬰戲紋、高士紋、纏枝花卉紋、折枝瓜果紋、雲紋、山石紋、十字杵紋、梵文、藏文、八寶紋等。器口內外多以弦紋,少數以卷草紋帶或錦地紋帶裝飾。足外牆一般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
龍紋有雙龍、五龍、九龍鬧海、夔龍、翼龍、團龍、雲龍、穿花龍、蓮塘龍等。龍身大多繪的比較細,龍睛平視好像戴了副眼鏡,長頸歪斜。夔龍造型很奇特,嘴唇上翻如象鼻,嘴裡咬著一束蓮花。翼龍有飛翼,繪有前爪而無後爪,龍尾捲曲。
十字杵紋在成化時期最為流行,雙頭杵交叉成十字形,這種紋飾最早出現於元代青花瓷碗內。
折枝瓜果紋有櫻桃、石榴、柿子、碧桃、荔枝、楊梅等。瓜果多繪藤須,有的繪根莖,多以坡地為襯托。
花鳥紋中的鳥類體型豐滿,稚拙呆板,邊飾不太講究,只在器物的口沿、圈足上以弦紋裝飾。
山石紋多無凹凸立體感,繪成平鋪的鑰匙狀,有的似仙人掌形。
徠花卉紋大多留白邊,花朵只繪正面,花葉呈手掌狀撐開,葉緣為鋸齒狀,無陰陽反側,這是成化朝的特色。
成化民窯青花瓷的風格是輕靈典雅,紋飾多數較明初繁複,紋飾常見香草龍、獅子、麒麟、海獸、荷塘鴛鴦、蓮池、秋葵山茶、三秋、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嬰戲、高士、結帶寶杵等,有的紋飾畫得柔和,有的畫得潦草,無論哪種都透出瀟灑活潑,從隨意之中見其清麗。
有時代特徵的紋飾有纏枝靈芝、蕃蓮、牡丹或纏枝捧八寶紋等。葡萄一類藤本植物,藤畫成彈簧狀;湖石畫成螺旋狀,石旁畫對稱的花草或三果樹。白描蓮池紋以鱗次櫛比的水波為地,上繪白蓮水藻,水藻似黃豆芽細長,荷花對稱並蒂蓮。牡丹葉呈鋸齒狀,外廓留一圈白邊,葉脈清晰,葉子畫成雞爪狀,花果帶藤須。圈足一般不用裝飾,僅畫兩條藍色弦紋。口沿常見的邊飾有龜背紋、梵文,梵文過去單一作輔助紋飾,成化時組成立體圖案,影響到弘治朝。

成化鬥彩


明成化鬥彩海水異獸紋罐
明成化鬥彩海水異獸紋罐
明代成化(公元1465-1487年)間景德鎮生產的瓷器。以青花與鬥彩最負盛名。鬥彩是成化時期創新的傑 作,這一時期瓷器在造型上的突出特點,傳世品大多在一尺大小以內,少見宣德時期的大器。成化時的官窯產品質量極其講究,民窯產品也很精細。青花瓷在成化時風格為之一變,其呈色由濃艷變淡雅,是由於把“蘇泥麻”青料改用“平等青”(又稱“坡塘青”)所致。在圖案裝飾手法上,筆劃精麗,花紋工細,恬靜雅緻。成化瓷器最重要的成就,是鬥彩的燒製成功。成化鬥彩瓷胎薄體輕,釉脂瑩潤,色彩鮮艷,畫面清澹雅逸,代表作如雞缸杯、高士杯、葡萄杯、嬰戲杯、天字罐等,均為絕代精品。

成化款識


成化款似有專人書寫,比較規範,字體基本一致。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外圍為雙線方欄,這種款書寫在杯底最多,少數盤、碗、洗也有這種款,一般是成化後期的產品。“大明成化年制”六子雙行雙圈楷書款,在盤、碗、瓶、罐底部為多,有少部分書於碗心。“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橫款,大多在黃地青花盤外口和高足杯內使用。還有一種特殊的罐,上寫“天”字款,無圈框,俗稱“天字罐”。
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先生曾將成化六字款概括成六句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

鑒別方法


成化時期是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有句話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意思就是成化瓷器在明朝各代中是拔尖的。成化時期瓷器有兩個主要品種,一個是青花,一個是鬥彩。
成化青花瓷的特點: 1.胎:成化時期的瓷器胎子潔白細膩,沒有白中泛青的感覺 2.釉:瑩潤如脂,又肥又透 3.青花:成化時期,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幾乎已經用完,所以成化青花瓷用的都是 國產的平等青。這種青料含鐵較少,含錳較多,呈色藍中泛青灰,沒有 了鐵鏽斑,發色穩定,淡雅柔和 4.底款:成化瓷器的底款都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底款,有個別“大明年 制”或“大明年造”的款子。市場上有“成化年造”的款子都是假的。總之,成化時期的瓷器,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大多都是精品,在辨別的時候要從胎,釉,器形,紋飾,色彩,款識,繪畫水平等全方面著手 一句話總結成化瓷器的特點就是: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如脂,色彩柔和,筆畫流利,造型輕靈秀美,表裡精緻如一。

拍賣記錄


成化鬥彩雞缸杯
成化鬥彩雞缸杯
2014年4月,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以2.81億港元落槌拍得此“成化鬥彩雞缸杯”,再次刷新了當時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劉益謙稱,雞缸杯將放在上海保稅倉庫,以後將以借展的方式在龍美術館舉辦展覽,但具體展出時間目前尚未確定。
鬥彩雞缸杯”不足一掌大小,燒制於明代成化時期,因其杯壁上畫有公雞、母雞,故稱雞缸杯。據了解,現存於世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只有19隻,其中四隻在私人藏家手中,其餘均被博物館收藏。這隻“鬥彩雞缸杯”之前是瑞士裕利家族藏品,1999年最後一次現身拍賣會的雞缸杯也正是這一隻。在當年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這隻雞缸杯拍出了370萬美元的天價,創下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而當其再次現身香港蘇富比春拍時,再次刷新了中國瓷器拍賣紀錄,由上海藏家劉益謙以2.8億港元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