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陵泉

陰陵泉

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在脛骨后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干,最深層有脛神經。主治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遺尿,尿失禁;陰部痛,痛經,遺精;膝痛。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簡介


● Yīnlíngquán SP9
● 來源:《靈樞·熱病》
● 別名:陰之陵泉、陰陵
● 歸經:足太陰脾經
● 功效:健脾滲濕,益腎調經,通經活絡
● 屬性:合穴

穴名釋義


● 陰,陰陽之陰,膝之內側為陰;陵,山陵,脛骨內側髁高突如陵;泉,水泉,髁下凹陷似泉,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簡便取穴

● 手指指腹沿小腿內側脛骨由下向上推,到有高骨礙手處,此高骨下緣凹陷處,即為此穴。
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半腱肌腱,腓腸肌內側頭。
● 淺層布有隱神經的小腿內側皮支,大隱靜脈和膝降動脈分支;深層有膝下內側動、靜脈。

主治


● 腹部疾病,例如腹脹,腹膜炎,黃疸,腹瀉,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
● 水液代謝性病症,例如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中風尿瀦留,尿失禁。
● 婦科疾病,例如痛經,帶下,婦人陰痛,陰道炎。
● 穴位局部病症,例如膝痛,膝關節及周圍組織疾患。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8~1.5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10~20分鐘;艾炷灸5~7壯。

古籍摘要


● 《靈樞·熱病》: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
● 《針灸甲乙經·卷十二》:婦人陰中痛,少腹堅急痛,陰陵泉主之。
● 《百症賦》: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

常用配伍


● 配足三里、上巨虛、三陰交,治腹寒、腹脹、腹瀉。
● 配中極膀胱俞、三陰交、水分,治水腫、小便不利等水液代謝性病症。
● 配三陰交、日月、至陽、膽俞、陽綱,治黃疸。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劉乃剛。超簡單取穴不出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