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冠賢
廖冠賢
廖冠賢(1914—1983),男,江西省寧都縣人。漢族,開國少將,擔任過空軍政治部副主任兼後勤部政委、南京軍區空軍政委、武漢軍區空軍政委。
廖冠賢(1914-1983),江西寧都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十二軍連指導員。1934年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團政委、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十三旅政委、第二野戰軍十三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建國后,任武漢軍區空軍副政委兼空降兵第十五軍政委、空軍政治部副主任兼空軍後勤部政委、南京軍區空軍政委、武漢軍區空軍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3年11月5日病逝。
武漢部隊空軍原政治委員。
廖冠賢同志是江西省寧都縣人,1930年12月參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為黨的“八大”、“十一大”代表,全國四屆人大代表。
廖冠賢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我軍優秀政治工作者。他參加革命50多年來,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忠於黨,忠於人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他出生入死,英勇善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他保持和發揚了戰爭年代的革命精神,勤奮工作,把我軍的光榮傳統同新時期部隊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加強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空軍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離休以後,仍然關心國家大事,關心部隊建設,保持了革命晚節。
廖冠賢因病醫治無效,於1983年11月15日逝世,終年69歲。
廖冠賢,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十二軍第三十五師一○三團連政治指導員,軍委教導連政治委員,中共鎮原縣委宣傳部部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政治委員,三八六旅七七二團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二政治幹部學校副校長,一九五二年畢業於軍事學院。一九五四年赴朝,任志願軍十五軍政委。獲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勳章。同年回國,任十五軍政委。一九六一年六月一日,陸軍十五軍改編為空降兵十五軍,武漢軍區空軍副政委廖冠賢兼任空降兵十五軍首任政委。據有關材料介紹,當時中央軍委在全國幾十支野戰軍中,反覆遴選出叄支,交劉亞樓空軍上將,由他從中挑選一支,改建成空降兵部隊。這叄個軍分別來自一野、二野和四野,來自二野的就是十五軍。劉亞樓挑了十五軍,他對空降兵十五軍首任軍長趙蘭田和廖冠賢說:“這次改建為什麼選到十五軍?這也是經過挑選和比較的。十五軍是個能打仗的部隊,在上甘嶺打出了國威。不僅中國,而且全世界都知道有個十五軍。作了比較之後,軍委就決定下來了。”廖冠賢擔任過空軍政治部副主任兼後勤部政委、南京軍區空軍政委、武漢軍區空軍政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31年,中央軍委在中央蘇區的瑞金,創辦了中國工農紅軍學校。這年冬天,在紅軍十二軍三十五師一O三團一營當傳令兵班長的廖冠賢和其他十幾個人接到上級通知,去考紅軍學校。廖冠賢聽到后很高興,可又有些擔心,怕考不上。因為,他是從鄉下來的,論打仗,像只小老虎,可是論讀書寫字,那就傻了眼。他雖然有高小文化程度,可也不知怎麼個考法。
主考人是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譚政。主要考文化和政治兩門。考文化,方法是念報紙、讀文件,看能不能念下來。譚主任順手拿起《土地革命十大綱領》,放在廖冠賢的面前,和藹地問他:“你能念下來嗎?”
廖冠賢說:“試一試吧!”
廖冠賢聚精會神地念了一通之後,譚主任滿意地笑了。
接著考政治,有考卷,題目有“什麼是帝國主義”、“什麼是共產主義”一類的政治常識,每道題目下面,有三四個答案,有對有錯,要應考者去辨別。當廖冠賢碰到“什麼叫兩條路線鬥爭”這道題時,難住了。這道題有3個答案:第一個是“一條是打高興圩,一條是打老營盤”;第二個是“反對‘左’右傾機會主義鬥爭”;第三個是“既然‘左’傾機會主義不對,右傾機會主義也不對,那麼我們站在中間對不對”。他思索了半天,想來想去,認為第一個答案可能是正確的,就劃了個圈,結果,鬧了個大笑話。後來,廖冠賢回憶這件事時說:“其實,那時我剛當紅軍不久,對馬列、政治理論知道甚少,就只有一個心眼,當兵就要當紅軍,舍此沒有別的出路。”
經過考試,廖冠賢被錄取了。1931年12月,他背著背包,從福建汀州來到瑞金,開始了紅軍學校的學習生活。
廖冠賢進入紅軍學校后,分配在培訓連隊政治指導員的四連,而四連連長就是以後成為大將的粟裕。
在“紅校”的那段時間裡,由於國民黨的封鎖,中央蘇區的物資十分缺乏。黨為了培養紅軍幹部,還是儘可能地為學員創造學習條件。每人發了一個筆記本,是用當地竹子做的毛邊紙做成的,這在當時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了。每人還發了一支鋼筆。教室的桌凳大小不一,很不整齊。廖冠賢卻意識到,有這樣的條件就該心滿意足了,它是戰友們在前線英勇作戰、流血犧牲換來的。他珍惜分分秒秒時間,刻苦學習,如同大雪天里走路,一步一個腳印。
由於廖冠賢刻苦學習,認真鑽研文化知識,他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抗日戰爭時期,他任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政治委員、三八六旅七七二團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二政治幹部學校副校長,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政治委員,武漢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兼空降兵軍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主任兼空軍後勤部政漢委員,南京軍區空軍政治委員,武漢軍區空軍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十一次代表大會代表。
廖冠賢永生難忘“紅校”的學習生活。粟裕在“紅校”認真講課,親自示範,還針對學員的思想實際,機動靈活地進行教學的情景,經常映現在腦海里。1960年,廖冠賢到廣州開會,見到了粟裕大將。廖冠賢問粟裕:“你還認識我嗎?”粟裕說:“面熟,但記不起名字了。”
時隔三十年後,兩位老紅軍相遇,粟裕深情地說:“紅校四連的同志們,多數在革命戰爭中犧牲了,至今留下已知道的,只有你我兩個人,我們是倖存者,創業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