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攪兒
青海地區傳統說唱藝術之一
打攪兒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流行於青海東部農業區。是說書人在演唱長篇故事時,招徠聽眾,或做演唱休息時的墊場曲,內容和演唱形式諷刺、逗趣為主。打攪兒唱腔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板胡為輔。格律多以七字句為主,以方言押韻,曲調基本為“越弦”、“大蓮花”的變調。
打攪兒是青海地方曲藝中一個很別緻的傳統戲曲劇種,其篇幅短小,風格詼諧、幽默,流行於東部農業區。是說書人在演唱長篇故事時,招徠聽眾,或調節故事凄涼悲哀情緒,或演唱休息時活躍場內氣氛,起墊場作用的插曲。與演唱內容無關,依河湟方言為打攪兒,故名。打攪兒在河湟流域廣泛流傳,而在甘肅臨夏地區,由於語音的變化,將打攪兒捨棄了兒化音叫做“打調”。
早年,打攪兒是在演唱長篇曲目的間歇中演唱的。當演唱到大傳“賢孝”中那些悲苦的情節時,聽眾唏噓感嘆,哽咽哭泣,說唱只好中斷。為了使聽眾情緒上得到調節,書場氣氛上得到緩和,藝人們便說“打一個攪兒吧!”就是另外唱一個節奏明快而逗趣兒的小段兒。之後,再把原來的演唱繼續下去。從說唱的連貫性來說,這一停頓是打攪了故事情節的連續發展,所以把這類小段曲目叫做打攪兒,其含義是不屬於正式演唱的故事。後來,打攪兒的曲目逐漸增多,獨自形成以諷喻見長,以幽默風趣為格調的一個曲種。
打攪兒的特點是輕鬆活潑,風趣幽默,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板胡為輔,正詞用三弦,過門與結尾時兩種樂器同奏。語言詼諧、誇張,格律多以7字句為主,以方言押韻,可一韻到底,也可段落間轉韻。
三弦
有時也在正曲唱到極為悲痛的地方,驟然停下來穿插進一個引人發笑的小段,以沖淡悲傷的氣氛。另外,也有的聽眾專門愛聽打攪兒,特請藝人連續演唱的;還有的是業餘愛好者趁藝人唱完正曲,弦樂未停之際,緊接著唱一段打攪兒,以為娛樂的。由於這種形式常常打攪了正曲的演唱,所以群眾親呢地稱之為“打攪兒”。
打攪兒的曲調,是由越弦曲藝中的“蓮花調”為主旋律,在節奏上進行了創造變化而形成的。其節奏感明快而跳躍,很適宜表現那些風趣、滑稽、幽默的故事內容。以大膽、潑辣、幻想、誇張的手法,諷喻生活中各種不合理、不道德的現象為主題,以獨特的手法,表現生活的種種情趣、認識、經驗與知識。“打攪兒”的歡笑聲中,人們不僅得到了藝術的享受,也收到了寓教於樂的社會效果。
板胡
打攪兒
打攪兒的曲詞內容多是諷刺性的小故事。有的辛辣嘲笑地主階級的貪婪、愚昧,有的幽默地諷刺好吃懶做的人,表現了勞動人民勤勞誠實與愛憎分明、嫉惡如仇的品格,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機智、風趣和樂觀精神。從長期的即興創作中積累保存下來一批為聽眾喜愛的曲目,如《懶大嫂》、《賭博人》、《欠帳》、《小曲張三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