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襄廷,名肇猷,生於清咸豐八年(1858),卒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景谷縣景谷鄉紀家村人。自幼家貧而發奮勤學,爾後考取秀才,補稟,至歲進士,並賞六品銜。是清朝景谷唯數不多的進士之一。
紀襄廷事母至孝,曾獲雲南
督軍兼省長
唐繼堯“純孝性成”匾額一方。
紀襄廷
紀世居景谷,目睹景谷山脈重重、農田稀少,每年
穀米所出不敷食用,民生日困。經研究考察,以
景谷鄉氣候、土質之宜種植
茶葉。並向外地選購種子,先於陶家園種植數百株,復於塘房山續種數十萬株,精心培植,數年後蔚然成林,可供採摘。並以栽出者資為觀摩、廣泛倡導,民眾群起仿照而大量種植,使景谷鄉大量荒野變為 茶園,昔日窮鄉僻壤變為商賈雲集之地,國計民生日益富足,地方文化更加繁盛。這些歷史功績,民國雲南省教育、交通兩司司長、
東陸大學校長
董澤撰寫的墓誌銘上有詳細記載。
周鍾岳先生題籤
在紀襄廷的引領倡導下,茶葉種植在小景谷全面推廣,並影響到相鄰的民樂、鐘山、振太等鄉村,地處
思茅西北一隅的景谷鄉形成了新的
普洱茶集散地。並以位居進藏茶馬古道要衝和更接近藏區而受到眾多商賈的青睞。小景谷街一時商賈雲集,馱馬往來穿梭,熱鬧非凡。這裡的茶葉沿著
茶馬古道,在馬蹄聲中源源不斷地運往四川、西藏乃至國外。
史料記載,民國二十六年,小景谷街共銷售茶葉550噸。后茶業在當地長盛不衰,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小景谷還以年產萬擔茶的業績,被雲南省命名為“萬擔茶之鄉”而受到表彰獎勵。景谷鄉境內栽培型
古茶樹眾多,茶葉品質優良,民眾多有實惠。現苦竹山一帶連片的百年古茶樹正是當年紀進士倡導種植並親自示範栽培而留存下來的。
民國二十五年(1936),
清泉居士曾編輯由國民政府內政部長
周鍾岳題籤的《紀襄廷先生事略》。如今在紀襄廷墓碑旁有當代王毓嵩先生聯語:“景谷之茶衣食萬姓,
庄蹻而後見公一人”。
1.倡導種茶,引進茶種,使當地昔日窮鄉僻壤,變為商賈雲集之地。
2.獲雲南督軍兼省長唐繼堯“純孝性成”匾額一方。
3.民國雲南省教育、交通兩司司長、東陸大學校長董澤為其撰寫墓誌銘。
4.當代王毓嵩先生聯語:“景谷之茶衣食萬姓,庄蹻而後見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