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炯
中國氣象專家
呂炯(1902年3月7日—1985),男,氣象學家、海洋氣象與農業氣象專家、教育家。新中國成立前開創了我國海洋氣象學的研究,是我國海洋氣象學與農業氣象學的先驅。以後轉向農業氣象學的研究,他聯繫實際,把農業氣象和作物栽培、植物生理生化、農業生態及地形地貌聯繫起來研究,從而對我國農業氣象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02年3月7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厚橋鄉塘西村。
1945~1949年曾擔任國際氣象組織執行委員、國際海洋氣象專門委員會委員。
1953年,地球物理研究所遷到北京與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作成立了農業氣象研究組,呂炯任主任。
1957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農業氣象研究組擴建為獨立的農業氣象研究室,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央氣象局共同合作的機構,行政管理歸屬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呂炯任主任。呂炯在任職期間,親自進行有關農業氣象與作物的引種、氣候生態型以及作物的氣象災害等方面問題的研究,先後發表了20多篇農業氣象方面的學術論文,對推動我國農業氣象科研事業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22—1926年 在南京東南大學地學系學習。
1928—1930年 考入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43—1949年,任中央氣象局局長,併兼任國際氣象組織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國際海洋氣象專門委員會委員。在此期間,他積極參與我國愛國民主人士梁希、涂長望、潘菽等人發起組織的“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活動,並擔任理事。
不久,呂炯調回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兼氣候研究室主任,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又繼續從事海洋氣象學和農業氣象學方面的研究。1985年病逝於北京,享年83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呂炯從香港回到上海參加接管后的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1950年該所改組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他繼續留所任研究員。在此期間發表了《海水溫度與水旱問題》和《海面水溫與旱澇關係》。
開創中國農業氣象科研事業
呂炯深知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而我國旱澇頻繁,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他十分注重研究旱澇的發生規律、預報的途經以及對農業的影響,尤其是海水溫度變化對我國旱澇的影響。1953年初在竺可楨、趙九章、陳鳳桐共同倡導下,由呂炯負責組織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有關科研人員,並充實力量組成的農業氣象研究組,這是我國第一個農業氣象研究機構。
1953—1954年,華北地區小麥曾兩次遭受大規模的晚霜害,生產上遭受到很大損失。他心急如焚,積極研究這個重的農業氣象問題,發表了《關於小麥春凍問題的初步探討》、防霜知識》等多篇論文和科普文章,表達了一個愛國科學家生產對人民疾苦的深切關懷。
1956年國家組織制訂“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划”,呂炯參與制訂了其中農業氣象學發展的規劃,提出了國農業氣象研究的方向、任務和發展途徑,將我國農業氣象究納入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為我國農業氣象科研事業的發,奠定了有力的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炯在工作中十分重視農業氣象人才的培養,他曾不顧人工作繁重和家庭困難,先後舉辦了四期農業氣象訓練班,自編寫教材並授課,培養了大批農業氣象人才,後來這些人多成為我國農業氣象科技戰線的骨幹、專家和事業的領導人。領導農業氣象科研工作中,他非常重視國際上農業氣象學方面的研究動向及新的學術思想。他組織人力翻譯了大量國外農業氣象文獻,僅在1955—1960年間就出版了7本農氣象專著和文集。他還親自查閱國外儀器目錄,引進先進儀設備,親自檢查儀器的性能,培養使用人員,使農業氣象實工作向現代化發展。呂炯認為,農業氣象學不但要研究影響作物和畜禽魚類動物生長發育和產量的氣象條件,還應研這些氣象條件變化如何影響植物和動物的生理過程和品質生物化學成分)。例如他提出要研究在不同光照、溫度和水分件下小麥的光合作用,以及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小麥蛋白質量的變化和對咖啡品質的影響等等。因此他認為應當建立進行生理和生化分析的實驗室。在他的倡導下,農業氣象研室吸收了生物系和農業化學系的畢業生,並建立了分析實驗室。
發展橡膠生產
呂炯認為,應深入進行農業氣象學的應用基礎研究。他指出:“農業氣象學是一門邊緣科學,其深化應當和作物栽培、育和土壤等學科緊密結合,應當吸收植物生理、生態和生化方的知識。”因此,他組織進行“中國小麥的生態氣候”的研究,不同生態環境的小麥樣本進行生理和生化等方面的分析究,從氣象變化角度探索小麥蛋白質含量的差異以及提高途經,為提高人民的食物質量進行了較早的探索。他還發表多篇論文,從氣象與植物生理、生態、作物引種的關係闡述農業氣象與農業生產發展的密切關係,這些論文對後來我農業氣象科學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並有深遠影響。於國防及工業發展的需要,我國於50年代初期在海南、廣西和雲南南部引種巴西三葉橡膠樹,但因這些地區冬季不同程度受西伯利亞寒潮影響,有的年份有的地區橡膠樹大片凍死。呂炯參加了華南橡膠樹寒害情況的考察,根據氣候、小地形的原理,提出防寒植膠的建議,並從1954—1963年連9年的時間,不顧年事較高,每年仍花2—3個月的時間,連在海南、廣西和雲南南部考察橡膠樹宜林地。由於他的出色作,對我國橡膠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受到農墾部和中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表揚和獎勵。
海洋氣象學和氣候學研究
在1936年,呂炯發表了《中國沿海島嶼上雨量稀少之因》,這是我國最早有關海洋氣象學的學術論文。50年代,他又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海一氣關係的論著,系統地闡述了洋因子(海溫、洋流和海冰等)對氣候、大氣環流、旱澇、冷暖的影響,從而在我國開創了大尺度海一氣相互作用的研究,時此項研究在國際上也是很突出的。60年代他又進一步把潮和親潮的變化與梅雨盈虧,以及對東亞大氣環流的影響系起來,並從能量交換的角度探討了海一氣關係,從中尋找洋環流對大氣環流影響的機制。他所提出的海水溫度與水關係的觀點,為我國長期天氣預報、氣候變化和海洋氣象學究奠定了物理基礎,並賦予新的生命力。他先後發表了《海溫度與水旱問題》等多篇著作。事實證明,從海洋角度研究候,特別是大範圍的旱澇問題,在國際上也屬於極有卓越的解。炯在古氣候和氣候變遷的研究中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遺產。早在1942年,他撰寫的《關於西域及西蜀之古氣候及古地理》,是我國第一篇闡明我國古代洪水發生原因的著作。根據《山海經》及大量其他古籍考證,由於大冰期后高山冰川融化,冰水向下泛濫,造成洪水災害,並在戈壁沙漠中產生不少湖沼。所以在漢代,昆崙山北麓小國林立,如樓蘭、小宛、戍盧打彌等。以後水源枯竭,這些小國也就變成廢墟埋於沙漠之中了。此後,他還陸續發表了《我國三個歷史時期階段的氣候概況》、《冰期氣候變化與海洋關係》、《冰川消長與海氣關係》等論文,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古氣候變遷的研究。
熱愛祖國
呂炯在青年時期即熱愛祖國,嚮往光明。
1938年他代理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時,開始和中共地下工作者呂東明接觸,以後十多年間一直保持聯繫。他不滿國民黨的腐敗統治,做了許多有益於人民的事。例如,抗戰期間在重慶曾向行政院建議在西北地區設立氣象台、站,應包括陝甘寧邊區和延安在內,自然這樣的建議不可能獲准,還對軍統局提出的中美氣象合作採取拖延對策。他兩次跟隨竺可楨反對軍統局所策劃而由駐華美軍總部向蔣介石提出要將政府系統的氣象機構歸併國防系統的中美合作所管理的建議,使之未能得逞。
1948—1949年之間,上海解放前夕,以合法形式支持了地下領導的上海氣象台和中央氣象局留滬人員的護台活動,完地保存了全部設備資料,並在工作毫無間斷下迎接了上海、京的解放。當時國民黨政府函電交馳,逼迫呂炯去廣州再轉檯灣,經呂東明與地下黨商量后,決定讓呂炯先去廣州,待廣州后再擺脫國民黨特務的監視,去到香港,由香港地下黨織把呂炯隱藏在九龍荔枝灣農民家中。等到上海解放,再由香港乘輪船回到了上海,開始新的生活。
呂炯是一位熱愛科學、追求真理、虛懷若谷、勤於探索的科學家。雖然他博學多才,但他常說自己還是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
1948年他任前中央氣象局局長時,有一位從事氣象研究不久的青年,針對某氣象問題口頭髮表了與呂炯不同的科學觀點。呂炯知道后不但未予輕視,反而請這位青年到他家作客,虛心而仔細地聽取了這位青年的意見,並和他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使這位青年很受感動。在中央央氣象局擔任局長時,曾為我國培養氣象人才做出很大貢獻。他竭力向當時的政府建議,遴選優秀的國內大學氣象系畢業生10人去英美深造。由他親自出題主考,錄取後派赴國外學習3年後回國,成為新中國氣象和海洋部門的骨幹力量,如黃仕松、徐爾灝、陳其恭為南京大學氣象系教授或兼主任;謝義炳為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程純樞曾任中央氣象局總工程師,全國人大代表;在海洋方面有毛漢禮,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劉好治在海軍某部工作。
呂炯一生對於發展我國氣象科學勤勤懇懇,數十年如一日,直到他晚年健康狀況急劇下降,仍堅持進行科學的探索。甚至幾次卧病在床,他的助手和學生去探望他,呂炯和他們談的主要是學術問題,而把疾病置之度外,全身心地貫注在科學事業上。他熱心培養青年人,常親自傳授治學之道,這種感情完全是來源於連續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縱橫連貫的苦思冥想,無論是吃飯或睡覺,只要想起一點問題,哪怕深更半夜,也要起來記在本子上,然後再休息。他常對晚輩說:“一個科學工作者要善於觀察和捕捉問題,如同茫茫大森林中的獵人。要勤于思考,充滿想象。要敢於去想,去做前人沒有想過、沒有做過的問題和事。”
1978年呂炯已是77歲高齡。全國科學大會后,我國農業氣象科學工作者在邯鄲舉行農業氣象學術討論會,他不顧年高體弱到會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諄諄鼓勵科技人員說:“我們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我們應當樹雄心立壯志,有自己的科學見解,形成自己的學派”,給廣大的農業氣象工作者以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呂炯非常關心並積極參加學術團體的活動。早在30年代他就是氣象學會和地理學會理事。新中國成立后他曾任中國氣象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海洋湖泊學會的理事,中國農學會農業氣象研究會成立,他被推為首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他也是國家科委氣象組成員。
呂炯為我國氣象事業辛勤耕耘了半個多世紀,參與了早年老一輩氣象科學家的奠基工作,他的功績不可埋沒。晚年經歷“文化大革命”,仍一貫堅持探索的精神,他終生熱愛科學,勤奮不懈,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激勵著後人去學習、繼承和發揚。
呂炯.渤海鹽分之分佈與海水之運行.地理學報,1936,3(2).
呂炯.中國沿海島嶼上雨量稀少之原因.氣象雜誌,1936,12(1).
呂炯,竺可楨,張寶堃.中國之溫度,1940.
呂炯.海水溫度與水旱問題.氣象學報,1950,21(1—4).
呂炯.海面水溫與旱澇關係.地球物理學報,1950,2(2).
呂炯.從氣溫和日照談植物的春化和光照.農業學報,1953,4(1).
呂炯.關於小麥春凍問題的初步探討.科學通報,1953(8).
呂炯.華南橡膠幼樹區寒害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呂炯.作物引種與農業氣象.農業學報,1957,2.
呂炯.霜凍與地形.天氣月刊,1957(3).
呂炯.從推廣“青森5號”嚴重減產的教訓談農業氣象.農業科學通訊,1957,(7).
呂炯.再論“青森5號”引種的氣象問題.農業科學通訊,1957,(8).
呂炯.論水稻的氣候生態型.天氣月刊,1958,(1).
呂炯.地球各緯度一年中晝夜長度的變化(略論與植物的關係).農業學報,1958.
呂炯.雲南亞熱帶地區考察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
呂炯.論植物的氣候生態型.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叢刊,1963,1(12).
呂炯.1959年盛夏太平洋海水溫度與大氣環流之間關係.地理學報,30(2).
呂炯.西北太平洋及其在東亞氣候上的問題.
呂炯.大氣環流和海洋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