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元措
孔元措
孔元措:字夢得,衍聖公孔摠(孔詌)之子。孔子五十代孫,生卒年月不詳。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襲封衍聖公,授中議大夫,賜四品勛,后敕封衍聖公兼曲阜縣令。金宣宗年間(1213年—1224年)授東平府通判,改太常博士、太常寺丞、同知集賢院。金哀宗年間(1224年—1234年)授泰定軍節度使、兗州觀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后遷光祿大夫,晉太常卿。
孔詌(又名孔摠)四十歲時尚沒有兒子,就在他收枯骨、立叢冢時,有一天夜裡,孔詌夢見許多人來謝恩,其中一人稍前云:
“嗟哉,薯雲之弗及。”孔詌夢醒有所感,派人繼續四處搜求枯骨,又得到十餘副。第二天,又夢見一異人,衣冠偉然,告訴孔詌說:“今非爾子,后丑年庚月丁日所生,真爾子也,當名元措。”後來果然如夢中人所言,生了兒子,遂以“元措”為名,字“夢得”,意即夢中所得。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四月,補授孔元措文林郎,襲封衍聖公。明昌三年(1192年)四月,蒙特旨超授中議大夫,賜四品勛封。承安二年正月(1197年2月),奉詔兼任曲阜縣令,並令世襲。宣宗貞祐三年(1215年)七月,遙受東平府(治所在今山東東平縣)府判。同年十月十五日,因農民起義和各地反金勢力風起,山東大亂,孔元措奉詔隨朝任職,歷仕金太常博士、太常丞、同知集賢院兼行太常丞,知集賢院兼行太常丞,泰定軍節度使充州管內觀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光祿大夫、太常卿等職。天興二年(1233年),也就是孔元措官遷金太常卿的當年,蒙古軍隊攻克金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孔元措奉蒙軍大帥窩闊台之命返回故里,仍襲封衍聖公,主持孔廟祭祀事。大約蒙古蒙哥汗元年(1251年),孔元措在曲阜去世。
金明昌三年(1192年)四月詔曰:“衍聖公視四品,階止八品,不稱。可超遷中議大夫,永著於令。”四年(1193年)八月丁未,章宗行釋奠禮,北面再拜,親王、百官、六學生員陪位。承安二年(1197年)正月,詔元措兼曲阜縣令,仍世襲。元措歷事宣宗、哀宗,后歸大元終焉。金史四十八代端甫者,明昌初(1190年),學士黨懷英薦其年德俱高,讀書樂道,該通學。召至京師,特賜王澤榜及第,除將仕郎、小學教授,以主簿半俸致仕。
蒙古滅金后,元措仍襲封衍聖公,曾上言太宗窩闊台,召集熟悉禮樂之人整理禮樂,獲准。太宗十一年(1239年)元措奉召進京,得金朝掌樂許政、掌禮王節及樂工翟剛等92人,整理練習禮樂,並於東平造樂器、制冠冕法衣、鐘磬、竽等儀物后,召樂人至日月山試奏於皇帝面前,遂獲准用以祭祀上天。元朝禮樂,由孔元措整理創編。孔元措還於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整理編輯了《孔氏祖庭廣記》一書,比較翔實地記錄了有關孔氏宗族的歷史情況。
《孔氏祖庭廣記》十二卷,孔子五十代孫孔元措撰,是現存孔氏家族最早的一部家譜。此家譜,以《家譜》、《祖庭記》二譜為基礎,以《左傳》、《周禮》、《禮記》、《史記》、《孔子家語》等三十多種史籍相質驗,博採詳考,正誤補缺,增益門類,冠以圖像,重新編次,著錄舊碑全文,新添了金皇統(1141—1149)、大定(1161—1189)、明昌(1190—1196)以來孔氏族人的傳記、金廷對孔子及其後裔的優寵等內容,凡孔氏“祖庭事迹、林廟族世、古今名號、典禮沿革之始末,並列於篇,粲然完備”,為我們研究孔氏家族的歷史以及金元以前,尤其是金代的思想史、儒學史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
孔元措,字夢得,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襲封衍聖公。此前宋元豐八年(1085)孔子四十五代孫孔宗翰纂修《家譜》,宣和六年(1124)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傳(又名孔若古)撰《祖庭雜記》,孔元措將兩書合在一起,又參考載籍,正誤補闕,並錄林廟舊碑全文,兼述金皇統(1141—1149)、大定(1161—1189)、明昌(1190—1196)以來崇奉孔子故事,又冠以圖像,將原來兩書三卷十八門五百四十三事,增益為十二卷二十六門八百四十事,曲阜文獻,自此完備。此書成於金正大四年(1227),並鐫版於金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初版久失。蒙古壬寅(1242),耶律楚材奏准皇帝,令孔元措赴闕里奉祀,元措歸闕里后即增補校正,重雕此書。壬寅為蒙古太宗之皇后乃馬真氏稱制元年,即宋淳祐二年,金朝已亡,當時蒙古未建年號,因以干支紀歲。
本書為孔元措歸闕里后重雕之本。半葉八行,行20字,白口,左右雙邊。書中有清代學者錢大昕、瞿中溶、黃丕烈、邵淵耀的題跋和孫星衍、吳翌鳳的題款。傳世的蒙古刻本極為罕見,此本代表了蒙古早期的雕版印刷水平,紙墨古雅,字划精美,是金元時期雕版印書中的上品,黃丕烈稱之為“驚人秘籍”,錢大昕謂“予所見金元槧本,未有若是之完美者”。書中保存了大量闕里文獻,世無二帙,前人目錄中亦罕見著錄,是研究孔子和曲阜史地的珍貴資料。兩漢以來孔氏廟林碑刻,舊書只錄碑目,此書則盡載舊碑全文,可補諸家碑錄之闕。書中有何元錫印、錢塘何氏夢華館藏書印、丕烈、蕘夫、士禮居、汪士鍾印、閬源真賞等印。此書原為曲阜孔氏藏本,清乾嘉(1736—1820)時,孔氏贈予其婿何元錫,何轉讓給黃丕烈,再歸汪士鍾,又入瞿氏鐵琴銅劍樓,後為當代藏書家陳清華收得。今藏北京圖書館。商務印書館曾將此書影印,編入《四部叢刊續編》,又收入《續古逸叢書》。 《孔氏祖庭廣記》還是現存最完美的宋元刻本之一。清嘉慶六年(1801),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為該書所作的後序中稱該書:“紙墨古雅,字畫精審,予所見金元本未見如是之完美者。”(《孔氏祖庭廣記·後序》)
孔林
北宋末年,女真族起兵南下,徽、欽二帝被俘,康王趙構“泥馬過江”,建立了南宋政權。孔子四十八代孫衍聖公孔端友於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離曲阜去揚州陪祀,后遷居衢州(今浙江衢州),這就是南宗。金兵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偽齊劉豫政權,劉豫為拉攏漢族士大夫階級,在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將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的二兒子孔璠,封為“衍聖公”,主持孔廟祭祀。偽齊政權被金國廢除后,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孔璠為“衍聖公”。這就是北宗。
南宗孔端友沒有兒子,以他弟弟孔端操的長子孔玠為繼承人,其後子孫孔搢、孔文遠、孔萬春、孔洙都享有南宋的“衍聖公”封號。北宗孔璠是南宗孔玠的二弟,先後傳子孫孔拯、孔摠、孔元措等。到孔湞時,因孔湞是孔元措侄子的小妾所生,曾隨母親被正妻趕走改嫁,長大后才被孔元措領回作繼承人,因此,孔湞被其它孔氏族人攻擊為不是孔子的後代,被免去“衍聖公”的封號。直到元元貞元年(1295年),元成宗封孔治為“衍聖公”,此爵位的空缺才被填補上。
蒙古佔領中原后,也需要孔子的思想籠絡人心,另封孔子五十代孫孔元用為襲封“衍聖公”;孔元用隨蒙古軍西征后,又以孔元用的兒子孔之全為“衍聖公”。這時,金、宋、蒙古各有一個“衍聖公”。蒙古滅金后,取得了金代的“衍聖公”孔元措,便仍以孔元措為襲封“衍聖公”,而改任孔之全為世襲曲阜縣尹。元滅宋后,又取得了宋封的南宗“衍聖公”孔洙。元世祖要封孔洙為“衍聖公”,孔洙讓位於居住在曲阜的孔子後代,忽必烈曾稱讚他“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之後也”,便改封他為國子監祭酒,免去“衍聖公”封號,結束了北宗、南宗並列的局面。
孔林
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牆,構築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衛。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牆長達7.25公里,牆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裡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朴、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