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東晉陶淵明所寫的五言詩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作於赴任途中,而反覆抒發對田園自由生活的深深懷念之情,反映了詩人出仕與復歸的矛盾心理。全詩可分四段。首四句為第一段,自敘年輕時淡泊自持之志;次四句為第二段,對自己的出仕之緣由作了解釋;接著八句為第三段,敘述詩人旅途所感;最後四句為第四段,敘寫詩人今後立身行事的打算。此詩情景交融,語言看似平淡,實為精妙。

作品賞析


陶詩總的特點是親切、平易。其述志諸作多如朋友相聚,一杯在手,話語便從肺腑間自然流出。初看似略不經意,細讀卻深有文理。這首詩便正是如此。全詩可分四段。
首四句為第一段,自敘年輕時淡泊自持之志。作者談到自己從小就對世俗事務毫無興趣,只在彈琴讀書中消磨時間。雖然生活窮苦,卻也怡然自得。作者之隱居躬耕,除了個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於受“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的污濁而黑暗的現實之所迫。作者這裡開宗明義,強調自己年青時寄身事外、委懷琴書的生活,實際就表達了他對當時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譴責,對即將到來的周旋磬折、案牘勞形的仕宦生涯的厭惡。
從“時來苟冥會”至“暫與園田疏”四句為第二段。雖然作者厭惡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隨運順化的態度來對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種命運的安排。既然如此,那就無須與命運抗爭,盡可以安心從政,把它當作人生長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這四句對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這樣的解釋,但是,通衢大道畢竟不能久停車馬,因此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與園田的分別也就只能是暫時的。作者正是抱著這樣的態度和打算,坦然應徵出仕了。
從“眇眇孤舟逝”至“臨水愧游魚”八句為第三段,敘作者旅途所感,抱著隨順自然,不與時忤的宗旨和暫仕即歸的打算登上小舟,從悠閑、寧靜、和平的山村駛向充滿了險惡風波的仕途,剛出發心情也許還比較平靜,但隨著行程漸遠,歸思也就漸濃,行至曲阿,計程已千里有餘,這時詩人的思歸之情達到了極點。初出發時的豁達態度已為濃重的後悔情緒所替代。他甚至看見飛鳥、游魚亦心存愧怍,覺得它們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長河中游泳,自己卻有違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靈和行動都受到了無形的束縛。“目倦川途異”四句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內心對此行的厭倦和自責情緒。
最後四句為第四段,敘作者今後立身行事的打算:隨運順化,終返田園。這一段可看作全詩的總結。“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懷琴書,不與世事之想。作者從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實非自己本性所願,也悟出自己願過隱居淡泊生活的本性並未喪失,但是作者的後悔和自責,就是說明他已經覺得自己“心為形役”了,卻還要說“誰謂形跡拘”,這是安慰自己,說自己沒有為形跡所拘;是鼓勵自己,說自己不會為形跡所拘。從表面上看來理直氣壯的反詰,其實是作者為了求得心理平衡、為了從後悔情緒中掙脫出來而對自我的重新肯定。“聊且憑化遷”一句是作者對處境的對策,“終返班生廬”一句是作者對今後出路的打算。后一句出於本性,是作者的真實思想和決心,也是全詩的中心意旨所在;前一句則出於理智,是作者根據道家思想所制定的處世原則,在表面豁達的自我安慰中隱約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悲哀。這短短四句話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實是十分豐富,耐人尋味的。
這首詩層次非常清晰,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內心感受和心理變化,既坦率,又細膩含蓄,確是作者精心結撰的佳作,這可算是此詩的一個重要特點。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晉安帝元興三年(404),陶淵明四十歲,元興二年(403)十二月,楚王桓玄篡晉即皇帝位,改元永始,元興三年(404)二月劉裕被眾臣推為盟主,率部於京口(今江蘇鎮江)起事,三月攻入建康,被推為使持節、八州軍事都督、徐州刺史。這期間,劉裕行鎮軍將軍(戰亂中,無詔書任命,這裡的“行”是暫用的意思)。軍府設在京口,陶淵明當時為生活所迫,出任鎮軍將軍府的參軍,在赴京口上任行經曲阿(今江蘇丹陽)途中,他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評價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士豈能長守山林、常親蓑笠?但居市朝軒冕時,要使山林蓑笠之念不忘,乃為勝耳。淵明‘望雲慚高鳥’四句似此胸襟,豈為外榮所點染哉!”
現代·龔望陶淵明集評議》:“敘事錯綜,情景絕佳。”“措辭甚妙。”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一名潛(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劉宋時改名潛,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說宜豐人)。東晉大司馬陶侃曾孫,祖父曾為武昌郡守。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其主要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作品共傳世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淵明卒於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