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晴

宋代詩人范成大所作的六言絕句

《喜晴》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六言絕句。這首詩的前兩句寫景,詩人採用富有象徵性的物,“梅”“竹”,描繪它們不知不覺的變化,從而寫出時序的更替。第三句承上啟下,惋惜春天已去。末句用“方覺”二字感嘆時光飛逝。

作品賞析


范成大喜歡在窗前種梅樹,夏可嘗青梅,冬可賞梅花。詩是一首小詩,很短,結構卻很奇妙。這種奇妙,包含三個方面:第一,兩韻四句,連綴和諧,兩兩之間,又各自相對成聯,對仗工整、鍊字考究,頗見妙趣。第二,詩中微有倒裝,首次兩句,述的其實是深夏晴時之景緻,但詩人開首卻並未點出,反而在三、四兩句才一一言明。第三,三、四兩句句內各成因果,句外也互有因果牽連,層層相映,極是巧致。
首、次兩句,詩人選取了兩個清新的物象對深夏景緻進行勾勒。窗前梅樹。已結青梅,梅子熟時,輕輕落蒂;牆下竹筍,早成修竹,竹密成林。梅樹搖曳生姿、竹影婆婆輕舞、映著暖陽、自一派明媚。並且,梅、竹均名列“四君子”,是高潔品質的象徵,詩人以竹、梅入境,彰顯雅趣的同時,亦有幾分清高自詡的意味流露。
夏日晴方好,梅落竹成多明媚,目見如斯美景,詩人的心情自然是極歡悅的,但第三句,詩人筆鋒卻微微一轉,由實及虛,寫到了舊日的“連雨”,因為連日的陰雨纏綿,心情鬱郁,無意他顧,竟不知道春天已經悄然遠去,此處之“不知”,頗能品出幾分懊惱不甘之意。
懊惱又何如呢?無可奈何。畢竟,晴陰雨雪乃是天象,凡人總難左右。可就在詩人為“連雨”懊惱無奈的時候,天居然放睛了。最後一句中“一晴”,寥寥兩字,卻將詩人那種莫名驚喜的心情與神態淋漓地表現了出來。“夏深”,既照應了首、次二句的窗前梅熟、牆下筍成,亦與“ 去”相諧;“不知”“方覺”只是詩人的主觀感受,但由此,卻不難談出詩人鮮明的情緒變化。再者,“連雨”后的“一晴”原就令人驚喜,初晴時,又見了梅子、竹林相映成趣的明媚意象,詩人心中的歡喜之情,自可想而知。
此詩寫景言情,於平淡中見深意,頗為含蓄。

創作背景


宋代詩人范成大的《喜晴》,是集[兩副]對聯而成詩。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作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中興四大詩人之一。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為泛使出使金國,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地,並爭求改定受書之儀,不辱使命而還。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調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參知政事,此後相繼知明州建康府,頗著政績。晚年退居石湖,並加資政殿大學士。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於詩。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著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傳世。
紹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後世遂稱其為“範文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