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高山人兼呈權、顧二侯

答高山人兼呈權顧二侯

答高山人兼呈權顧二侯

虹霓掩天光,哲後起康濟⑴。

應運生夔龍,開元掃氛翳⑵。

太微廓金鏡⑶,端拱清遐裔⑷。

輕塵集嵩岳⑸,虛點盛明意。

謬揮紫泥詔⑹,獻納青雲際⑺。

讒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計。

彷徨庭闕下,嘆息光陰逝。

未作仲宣詩⑻,先流賈生涕⑼。

掛帆秋江上,不為雲羅制⑽。

創作背景


李白性格傲岸,藐視權貴,遭到政敵的忌恨和報復,來自各方面的攻擊和毀謗接踵而來,讒惑英主心,恩疏位臣計。彷徨庭闕下,嘆息光陰逝。在這種情況下,李白清楚自己再留在朝廷已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便主動向皇上辭請還山,而聽信了讒言的玄宗皇帝已不喜李白的傲慢自負,放誕不羈,也就順水推舟,以李白“非廊廟器”為由批准了他的請求,免去其供奉翰林的職位,“賜金放還天寶三載,李白滿懷悲憤,沉痛的心情離開了長安,開始了其長達十二年得第二次漫遊生涯。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