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平安路

千年平安路

文成公主吐蕃使者的聰明才智很滿意,勇敢地接受了松贊干布的求婚。可是,文成公主卻用青春歲月在這條漫長的唐蕃古道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而河州,作為唐蕃古道上的重鎮,見證了唐蕃友好交往的全過程。

內容介紹


唐蕃古道也叫饅頭嶺(古)驛道,今天的214國道,是1300年前的進藏之唐蕃古道。是唐朝和吐蕃之間的交通大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著名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走的就是這條大道。唐蕃古道的起點是唐王朝的國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終點是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拉薩),跨越今陝西、甘肅、青海和西藏4個省區,全長約3000公里。唐蕃古道形成和暢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漢藏友好的歷史見證,被譽為是民族團結的《千年平安路》。
據《全唐書》記載,僅唐太宗貞觀元年之後的兩百餘年間,藏漢民族沿著唐蕃古道密切交往,唐蕃使臣相互往來就多達142次。貿易往來的頻繁,讓唐蕃古道迅速興盛起來,並很快成為一條站驛相連、使臣僕仆、商賈雲集的交通大道。至今在古道經過的許多地方,仍然矗立著人們曾經修建的驛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遺留著人們世代創造的燦爛文化遺存,傳頌著數不清的反映藏漢人民友好往來的動人佳話。

漢藏友好見證


唐蕃古道是橫貫我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唐蕃古道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通道之一,是藏漢友好的見證,是唐朝與吐蕃之間的貿易往來要道,更是一條承載漢藏交好、科技文化傳播的“文化運河”。至今在古道經過的許多地方,仍然矗立著人們曾經修建的驛站、城池、村舍和古寺廟,遺留著人們時代創造的燦爛文化。有研究者這樣說:“它像一條長虹,將藏漢人民緊緊連在一起。”
唐蕃古道的另一頭,有著關於雪域草原種種史詩般壯美的傳說和關於今日藏區草原新貌難以唱完的長歌。”這條古道因延伸到印度與尼泊爾,也被學者們認為是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是一條不僅馳驛奔昭、和親納貢、貿易交流的官驛達道,更是一條承載漢藏交好、科技文化傳播的“文化運河”。千百年間,在祖國版圖完整、民族團結、國家統一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員專人護送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進藏途中,不僅播下了漢藏友好的種子,也揭開了唐蕃古道歷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響深遠的第一頁。之後,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龍三年,應吐蕃之請,唐王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往吐蕃,從而成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樁盛事。
此後,唐朝與吐蕃間使臣不斷。據《全唐書》記載,僅唐太宗貞觀元年之後的兩百餘年間,藏漢民族沿著唐蕃古道密切交往,唐蕃使臣相互往來就多達142次。貿易往來的頻繁,讓唐蕃古道迅速興盛起來,並很快成為一條站驛相連、使臣僕仆、商賈雲集的交通大道。至今在古道經過的許多地方,仍然矗立著人們曾經修建的驛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遺留著人們世代創造的燦爛文化遺存,傳頌著數不清的反映藏漢人民友好往來的動人佳話。

文成公主


薩班銅像:供奉於涼州白塔寺
薩班銅像:供奉於涼州白塔寺
“涼州商談”發生在公元1249年,當時參加商談的是元太宗窩闊台、西涼王闊端和西藏地方宗教領袖薩班。而在元朝之前的盛唐時朝,西藏遊離於中國大家庭之外。內地和西藏的交往,主要通過唐蕃古道來實現。
提起唐蕃古道,自然要說文成公主。
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當時松贊干布向李世民兩次求婚。李世民有二十一個女兒,可沒有一個願意嫁給松贊干布,因為吐蕃地處偏遠,氣候寒冷,生活習慣不一樣。李世民非常作難,對族弟李道宗說:吐蕃國王向我求婚,我的女兒不願去,她們不明白,這樁婚姻能抵十萬雄兵。李道宗將李世民的話向自己的女兒一說,女兒果斷地說我去。李世民便封她為公主。
文成公主深怕吐蕃人粗俗落後,向吐蕃來使出了一道難題,想考考他。她拿來一塊綠松石和一條綢帶,綠松石中有彎彎曲曲的小孔洞,要吐蕃來使將綢帶穿過綠松石的小孔。聰明的吐蕃來使捉來一隻大螞蟻,拴上細絲線,放在綠松石的小孔洞一端,然後在另一端放些有香味的食物,螞蟻循著香味從孔洞中鑽過去,絲線被拉過去了。文成公主又出了幾道難題,吐蕃來使很巧妙地作了解答。
文成公主對吐蕃使者的聰明才智很滿意,勇敢地接受了松贊干布的求婚。她決定將自己美好的一生交給蕃王松贊干布,交給唐朝和吐蕃友好交往的大業。
悲壯的軍號吹起了送行的樂曲,她乘坐在金碧輝煌的風輦上,四周是二十五名騎馬的宮嬙,身後是一行行隨員、一隊隊騎士、一列列車駕和作為陪嫁的一批批工匠。這支送親的隊伍,浩浩蕩蕩從長安出發,經天水古城,過河湟大地,來到了黃河邊的鳳林渡口,也就是炳靈寺峽。文成公主望著滔滔的黃河水,和前來送行的河州的父老鄉親,流下了思鄉的淚水。
過了黃河,走向青海,上了日月山。山頂上,吐蕃人插的箭桿和嘛呢桿高高的立在石堆上,一面面旗幡在漠風中嘩啦啦地拂動著。
日月山,唐朝時稱之為赤嶺。日月山高山荒漠,赤地千里。北魏楊炫之在他的著作《洛陽伽藍記》寫道:赤嶺者,草木不生,因以為名。這兒人煙稀少。即便是現在,翻過日月山,跨過青海進入西藏的這條道路,行人和車輛仍少得可憐。可是,文成公主卻用青春歲月在這條漫長的唐蕃古道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從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到公元708年金城公主下嫁普尺帶珠丹以後的近半個世紀內,雖然唐蕃也發生過一些摩擦和戰爭,但總體上保持著親密的交往。在經濟上,文成公主帶去的生產技術,對促進西藏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在文化上,吐蕃派遣大批酋豪子弟到長安國子監學習,相互交流。在宗教上,對後來漢地佛教傳播及藏傳佛教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而河州,作為唐蕃古道上的重鎮,見證了唐蕃友好交往的全過程。同時由於它的重要位置,古河州在這一時期成了唐蕃王朝東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當然,作為黃河渡口的鳳林關,更是貨運塞途、信使絡繹、行旅雲集,就連附近的炳靈寺,也是香客遊人不斷,曾有詩人賦詩道:
鳳林關外水芝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古驛平安


古驛平安是古代內地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南線的重鎮之一,是“唐蕃古道〔起點是唐都長安,終點是吐蕃都城邏些〕的重要驛站,是漢藏友好民族團結《千年平安路》的黃金分割點。
昔日的安夷,今日的平安,是我們偉大祖國美麗富饒的一角,在波瀾起伏的歷史長河中,這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資源豐富、景色怡人的土地,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越發顯得生機勃勃。
古驛平安小鎮位於青海東部,居湟水河中游,東鄰樂都,西與省會西寧毗鄰,南接化隆,北與互助隔河相望。古驛平安距離西寧市35公里,距離蘭州市200公里,是二八生命定律的黃金點。1979年5月建縣以來,經過30多年的建設,古驛平安小鎮已成為海東地區政治、經濟、信息、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