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楊伯達的結果 展開
-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 軍旅作家、編輯
楊伯達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楊伯達(1927年12月—2021年5月21日),男,漢族,出生於遼寧旅順,祖籍山東蓬萊,著名美術師、玉器及玉文化研究專家。歷任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等職。
1948年華北大學美術系畢業;1956年調入故宮博物院負責陳列工作;1984年10月-1987年6月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997年離休。
2021年5月21日12時40分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4歲。
1956年調入故宮博物院負責陳列工作。
1984年10月-1987年6月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曾任北京大學考古系玉器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主持參與金玉珠寶大佛、不空羂索觀音、翡翠《蓬萊仙境》以及珍貴寶玉石的鑒定評估。
1997年離休。
2021年5月21日12時40分,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楊伯達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4歲。
楊伯達先生告別儀式將於2021年5月25日上午10時,在八寶山蘭廳舉行。
十餘年來專攻藝術文物及美術史。研究領域較寬,側重玉器、金銀器、玻璃器、琺琅器、清代院畫等專項研究。在雕刻、清代院畫、玉器、玻璃器、金銀器、琺琅器及鼻煙壺等諸多方面都有著述。
近幾年根據需要將研究重點轉至古代玉器、玉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了文集《古玉考》,主編《中國美術全集·玉器》及《中國玉器全集》。
2021年5月2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4歲。
楊伯達工作照
1980年之後,曾赴前蘇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古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以及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訪問考察或出席國際會議及國際學術討論會。
出國考察結緣文博
“我們這一代故宮人可以說都是故宮培養起來的人。”楊伯達先生在接受筆者採訪時,爽朗的笑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傳說中玉界泰斗楊伯達?楊伯達先生留著長發,臉色紅潤,看不出已是八旬開外的人。身為文博大家,卻平易近人,一點架子也沒有。他用平緩的語氣細說了他的人生經歷。“我1956年4月到故宮,當時我是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展覽工作室副主任、支部書記,屬於平級調動。葉佩蘭是高中畢業分配進來的,當時他們那批人來了十幾個人,起點不一樣的,我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而他們是從頭學起。”他說。因為戰爭的原因、區域的轉變和大學的合併,楊伯達在大學期間一直處於遊走的狀態,4年的解放戰爭他一直是學員,並念了4所大學。第一所大學是山東大學。第二所是華中建設大學的文藝系,當時分4個大科目,包括:文學、戲劇、美術和音樂,楊伯達是在美術系,浙江美術學院副院長黎濱洪先生是他的老師。第三所是北方大學藝術學院的美術系。解放后他念的最後一所大學是華北大學美術系,師從彥涵和魏田霖先生學美術史。
一個學美術史的人怎麼去研究博物館學?看著我們疑惑的表情,楊伯達笑著說,原來他在進故宮之前就已經開始研究博物館了,不僅在課堂上學到了東歐的美術史是什麼樣的,還曾經赴前蘇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學習,親眼看到一些重要的典型藝術品。以前,前蘇聯和保加利亞的科技是走在中國前面的,他很幸運能有機會到這些國家學習。當時能出國的人很少,而且出國的態度不一樣,有的就是去逛逛、開眼界或是鍍金的,而他則是去學習,抓住這個機會認真的學習。換句話說,他是在無形中進入了一個博物館的大課堂,學到了很多的東西。
在前蘇聯的一個博物館里,館長正親自接待中國學習團,一個講解員仔細的講解著每件陳列品的歷史及藝術特徵。他講解的質量很高,如果參觀者有疑問的話,可以打斷他的話請翻譯轉述並解答。後來得悉這個講解員是博士,參觀者感到很震驚。一個拿著筆快速的記錄著,這個人便是楊伯達。他在蘇聯莫斯科參觀了20多個博物館,包括後來補上的普希金博物館和彼得格勒博物館,記錄了厚厚一本筆記。他所記錄的主要有兩點:一是看文藝復興時期的古文物和古希臘的古文物;第二個是看他們怎麼去展覽展示的。從此,楊伯達開始與文博結緣。
扎身故宮玉界泰斗
回憶起出國考察的那段經歷,楊伯達說,回國時有一段經歷影響了他的前途。考察團到了長春之後,他們沒有直接回北京,團長要大家都下車,大家不知道什麼意思,等都安頓好了,團長宣布大家寫總結,因為一般情況下,參觀考察活動后當時是有很深感觸的,但是回去后就寫不出東西了。他們在長春大概住了十幾天。楊伯達想自己是搞陳列的,於是把筆記整理、歸納了一下,寫了一篇《蘇聯博物館陳列介紹》的文章並發表。當時他29歲,只有7年的工齡。
人一旦出名,各種各樣的機會便隨之而來。楊伯達擁有較豐富的博物館經驗,有一次和故宮博物院吳院長見面,楊伯達問吳院長要不要他到故宮工作,吳院長很高興地說“歡迎歡迎”。就這樣楊伯達輕而易舉被安排到故宮博物院陳列部當副主任。剛來故宮不久,幸運之神即降臨到楊伯達的頭上,這使得他與玉器結緣。故宮有一批清代玉器需要整理,吳院長決定了3個人:一個是楊伯達,另外兩個是故宮的老研究員和琉璃廠的老古董商。他們3個一起工作,取長補短。因為要給玉器分級別,他們用了一個夏天看了一萬多件清代的玉器,這差不多是故宮的1/3。清代玉器是什麼樣的,故宮裡記錄的年代不準確,但兩位老同志都有自己的藝術經驗,就這樣一天看三四十件,慢慢的楊伯達也就懂了。
楊伯達是個善學習的人,在這幾年的工作當中他慢慢提高,注重文獻資料的考證,漸漸的他成為玉器鑒定界的權威專家、泰斗,並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玉靈魂金文化”
每天晚上楊伯達都會把圖書館的書借出來讀,圖書館每天晚上10點關門,他就每天看到10點。因為看書看得很入迷,都忘記時間了,管理員看燈還亮著,就問誰在裡面,楊伯達就說他還在,馬上就走。漸漸的他們越來越熟悉,管理員也就不問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裡楊伯達把所有能看的、需要看的書都看了,包括文獻、考古、評論、美術史的書。
為了編寫《中國美術全集》,楊伯達組織了一個編委會,他是主任委員,為了這個工作,他看了很多書,看完之後就發現玉器不是一件器物的問題,而是一種文化。書編寫完之後,玉器的研究還是要堅持下來的,乾脆就專門組織一個機構來研究玉文化,於是他們就成立了一個玉器研究委員會。經過幾次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玉是有文化底蘊的,中國文化的第一塊奠基石就是玉文化,並總結出“玉靈魂、金文化”是中國文明的祖先。
玉器研究會有關玉文化的研究開了五次會議,並出版了四套書。剛開始認同的人很少,甚至好多人都報以懷疑的態度。最後一套《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四編上、下冊》榮獲2007年度全國文博考古最佳文集獎。
捲入謝根榮玉衣偽造事件
謝根榮玉衣系偽造而成,偽造文物后,謝根榮出錢請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等5位專家估價24億元。謝根榮憑藉兩件“玉衣”取得銀行信任,不但為之前6.6億的借貸做擔保,又獲得5000萬元貸款及4.5億元銀行承兌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