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隨想曲的結果 展開
- 音樂體裁
- 徐小鳳演唱歌曲
隨想曲
音樂體裁
隨想曲是音樂體裁的一種。其曲式結構較自由,帶有隨意性並富於生氣。十六世紀指牧歌風格的多聲部聲樂曲和運用模仿對位等復調音樂表現手法的器樂曲,常帶有標題音樂性質。十八世紀中葉起常指技巧性的器樂曲,事宜詼諧曲與練習曲的特點,如帕格尼尼《隨想曲二十四首》(Op.1)。十九世紀常指帶有詼諧性、即興性的鋼琴曲與管弦樂曲,如門德爾松、勃拉姆斯的鋼琴隨想曲,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曲《義大利隨想曲》等。
隨想曲顧名思義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的話可以有兩種解釋方法,第一種隨便想一想,第二種就是隨著自己的性子去思考。這兩種意思都是有隨便的感覺,但是第一種可以不用去思考,而第二種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了。其實隨想曲從感覺就像是一個人隨著音樂跳舞一樣,不去計較任何的事情。不管怎麼跳,都是很好的在鬆弛,發泄自己,這是最直觀地解釋。
隨想曲是一種相當古老的音樂體裁,古今的含義是不一樣的。早期的隨想曲,是一種自由的賦格曲,所謂賦格曲,是各聲部互相模仿的復調樂曲。後來,隨想曲泛指各種自由形式的樂曲,其中不受主題的約束,作曲者可以任其奔放的樂思自由馳騁。但總而言之,隨想曲(capriccio)的意思是作曲家憑幻想創作的樂曲的通稱。
1.16世紀末和17世紀一種賦格性質的器樂曲,與利切卡爾、幻想曲、坎佐納相似,雖在主題上有時更富於幻想性,如弗雷斯巴爾迪的《杜鵑隨想曲》。
2.不符當時慣用曲式的樂曲,例如巴赫的《送別親愛的兄弟隨想曲》有幾個樂章組成,並各有標題。
3.一種技巧練習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獨奏隨想曲》。
4.一種性格活潑的創作樂曲,如巴赫的《鍵盤帕蒂塔》的第六樂章(也稱為創意曲),勃拉姆斯的《鋼琴幻想曲》。
5.混成曲或狂想曲,如柴科夫斯基的管弦樂曲《義大利隨想曲》根據流行曲調寫成。
簡要概括
巴赫寫過一首《離別隨想曲》,是同時具有以上兩種含義的一首古鋼琴曲。首先,這是一首多樂章的套曲,但像像當時的組曲那樣規範化,而是採用了比較自由的形式。其次,這首隨想曲中有兩個樂章是自由的賦格曲。1704年,巴赫的二哥雅各參加瑞典警衛兵軍樂隊去吹雙簧管,巴赫寫了這首隨想曲,作為離別的紀念品。這是早期標題音樂的重要作品。標題音樂,就是指有表明作品具體內容的一段文字的音樂。有時,作品的題目也可以作為標題。標題是作品所要表現的情節、畫面、意境和思想感情的一個提綱。作曲家按照標題進行創作,聽眾也按照標題來理解作品所要表現的內容。標題音樂盛行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巴赫這個作品誕生於十八世紀之初,當時還沒有“標題音樂”的名稱。
隨想曲
樂曲賞析
第一樂章“朋友們懇求:留著和我們在一起”是一首情意綿綿的抒情小曲,根據一個短小的樂思發展而成。這個樂思連續模進,模擬著纏綿的、喋喋不休的語言音調,表現出溫柔親切的感情。
第二樂章“他們敘述異鄉的危險”是一首自由的賦格曲。賦格的主題具有悲戚的敘事性音調。主題在各聲部不斷模仿,構成一首包含四個聲部的自由賦格。
第三樂章“悲哀和痛苦”是一首古老的變奏曲。所謂變奏曲,就是把主題進行多次變化反覆的樂曲。也就是,一方面保持主題的骨架,同時又一次一次進行不同的加工。在這個樂章中,作為主題的骨架的是四小節的低音,這個低音一共反覆和變化反覆了十一次,每反覆或變化反覆一次,上面的聲部進行種種不同的加工。有時旋律連續二度下行,像嘆息的音調;有時旋律斷斷續續,好像嗚咽啜泣的聲音;有時連續出現不協和音程,表現緊張痛苦的情緒;有時旋律作半音階進行,表現凄切悲傷的心情。
第四樂章“告別”是一首淳樸的歌曲性質的樂曲,篇幅很短,而調性不斷起著變化。短短十幾小節,前後經過了六個調。通過調性的轉換,表現了感情色彩的變化。
第五樂章“馬車夫來了”,是一首生動活潑的小曲,中間多次響起了馬車夭的喇叭聲,這個音調在第六樂章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六樂章“愉快的旅行”是一首模仿馬車夫吹號的賦格曲。賦格的主題包含著號角的音調,這個主題先在高音部單獨出現,然後由各聲部在各種調上進行模仿;不演奏主題的聲部,就演奏陪襯的聲部。有時所有的聲部都不演奏主題,叫做“插部”。這首賦格曲規模很大,主題在各個調上一共出現了九次,中間有六個插部,氣氛生動,氣勢奔放,表現了馬車在號聲中逶迤前進的形象。
十八世紀中葉以後,弦樂器的練習曲常用“隨想曲”的名稱。十九世紀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維尼亞夫斯基等的《隨想曲》,都是有藝術價值的練習曲。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不僅是小提琴技術鍛煉的重要練習曲,也是小提琴音樂的珍品。其中第二十四首a小調隨想曲特別有名。帕加尼尼用簡潔精練的音樂語言表現了熱情洋溢、神采飛揚的浪漫主義精神境界。這是一首小提琴變奏曲,包含主題和十一個變奏。主題輕快活躍,節奏富於彈性。以下十一個變奏,全都保持著主題的調性和節拍,即每個變奏都是a小調,2/4拍子,但各有其技術上的特點。
近代作曲家常常把內容反映異國風光、形式比較靈活的作品,叫作隨想曲。俄羅斯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西班牙隨想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義大利隨想曲》,都是這一類型的作品。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西班牙隨想曲》是一部色彩華麗、技巧絢爛的管弦樂曲,描繪了南國大自然的旖旎風光和西班牙人民富於詩意的生活圖景。
樂曲採用西班牙民間歌曲和舞曲作為主題,共分5個短小的樂章。
第一樂章取材於西班牙西北部阿斯土裡亞斯的《黎明小夜曲》,這是一首兩拍子的活躍喧騰的舞曲,充滿了力量和光輝。
第二樂章是一首抒情變奏曲,主題取材於阿斯土裡亞斯的一首舞蹈歌曲,叫做《黃昏舞曲》。在變奏發展中,作者用絢麗多彩的配器手法,賦予豐富的色彩變化。在主題和五個變奏中,歌唱性的旋律分別由圓號、大提琴、英國管、木管樂器加小提琴、長笛、雙簧管加大提琴演奏。除了第一變奏以外,為了造成和聲色彩的變化,在結構上都有一些擴充。第二、第三變奏稍稍放慢了速度,向高潮發展。
第三樂章是第一樂章的再現,但調性移高了半音。
第四樂章“場面和吉卜賽歌曲”是一個有濃厚的即興風味的樂章。這個樂章包含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輕盈幽雅,嫵媚動人,取材於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的歌曲《吉卜賽之歌》。這個主題描繪出一個翩躚起舞的吉卜賽女郎的優美形象。兩個主題多次交替出現,前面和中間穿插著由小號、獨奏小提琴、長笛、單簧管、豎琴等不同樂器演奏的華彩段。
第五樂章取材於阿斯土裡亞斯的凡丹戈舞曲。凡丹龍是一種三拍子的舞曲,用鼓、響板和吉他伴奏。在這個樂章中,凡丹戈的主題是用變奏的手法發展的,然後第四樂章的兩個主題也先後出現。
最後,第一樂章《黎明小夜曲》的主題作為尾聲熱烈地結束全曲。這一樂章描繪了民間節慶的歡樂場面。
幻想曲、狂想曲、隨想曲這三種樂曲都屬於器樂曲,具有形式自由、即興發揮、不拘一格的特點。幻想曲的形式極其自由,沒有固定的曲式,而聽任作曲家奔放的樂思自由馳騁。著名的幻想曲有: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婭幻想曲》,通過俄羅斯長腔歌曲和舞蹈歌曲的對比,創造出鮮明生動的俄羅斯民間生活形象。狂想曲泛指一種感情奔放、無拘無束的音樂作品,常取材於民族、民間音樂和城市流行音樂,以祖國、民族、英雄人物作為歌頌對象,篇幅較大。如李斯特的優美而動人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匈牙利人和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寫成,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又如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結構非常自由,具有爵士樂即興演奏的特色。隨想曲的結構自由,技術艱深,性質奇特,更不受主題約束,熱情奔放。它常採用民歌旋律作主題,富於地方色彩。如柴可夫斯基的《義大利隨想曲》,表現了作曲家訪問義大利時所獲的印象——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又如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西班牙隨想曲》,描繪了南歐自然風光和西班牙人富於詩意的生活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