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市
彰化市
彰化市,隸屬於台灣省彰化縣,地處台灣省中部偏西,彰化縣東北角,為彰化縣駐地,人口數為彰化縣最多的鄉鎮市,市內共轄73個裡,境內的八卦山為台灣著名的觀光勝地。面積65.7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3.3萬人(2018年3月)。
彰化市一帶早期為隸屬平埔族的巴布薩族半線社人的活動場域,舊稱“半線”,后明鄭部將劉國軒屯兵鎮壓原住民,在軍隊保護下,漢人陸續到來,開鑿水利,人口漸聚,發展出村落街巷,在台中市崛起前,曾是台灣中部的政治中心,居南北交通要衝,每當民變動亂,此地首當其衝。之後有地方官員植竹為城,略作防衛之用,因此古有“竹城”雅稱。
彰化市建設
漢人較具規模的屯墾始於1684年之後,相繼有福建人施世榜、吳洛、台南人楊志申等,大肆招徠閩粵移民,以此地為中心向四周墾荒鑿圳,原有的平埔族部落遂逐漸被漢人取代。十年後(1694年),高拱干纂修的《台灣府志》已經載有彰化地區第一個漢人聚落“半線庄”,隨著水利灌溉系統的完成,入墾人口陸續增加,到了1717年,在陳夢林纂修的《諸羅縣誌》里加列半線庄內有一“半線街”,分東南西北四條街道,說明此地已經開始具有商業機能。
鹿港天后宮
彰化設縣之初並無城牆,曾遭原住民起事圍攻,於是1734年知縣秦士望在街道周圍種植莿竹作為城垣,並建四方城門,故彰化也素有“竹城”或“竹邑”之雅稱。1782年,彰化莿桐腳庄發生漳泉械鬥,彰化地區的分類械鬥由此開始。1786年,漳州人天地會眾林爽文起事,佔據彰化縣署為作為盟主府,與福康安在八卦山會戰,史稱“林爽文事件”。1795年,陳周全藉天地會余勢起事,再占彰化縣城,后被攻破。經歷兩次戰亂,城周莿竹也遭砍伐殆盡,直到兩年後(1797年),知縣胡應魁才再行復植,又於四門增建城樓。
1885年,台灣建省,大幅調整行政區域,彰化縣歸台灣府彰化縣管轄,領有線東、貓羅二堡的部分街庄。在此之前,彰化縣城一直是台灣中部地區的首要中心,故多次民變都以彰化街(縣城所在)為目標,但是建省後台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選定在今日的台中市建立省城,從此之後,中部地區的都市發展重心就從彰化逐漸轉移到台中,彰化市遂淪為台中都會區的一個“衛星都市”。
彰化市建築
戰後,國民政府接掌台灣,將台中州改為台中縣,彰化市則脫離台中縣升為省轄市,下分彰北、彰西、彰南與大竹四區,區下分里,共轄92個裡。1950年合併四區,將彰化市與台中縣南半部合併,成立彰化縣。彰化市則降為縣轄市,為彰化縣治。之後境內里數歷經三次變更,至2002年為止,彰化市共轄73個裡,1322鄰,23餘萬人口,轄區面積共65.6947平方公里。
彰化市分為兩個地形區,一為東南部的八卦台地區,一為西北、東北部的平原區。八卦台地又稱八卦山脈,在3萬到50萬年前是大肚溪河床,在板塊擠壓作用下,隆起褶曲造成八卦山背斜,背斜西翼彎曲斷裂,形成彰化斷層,長5.8公里。原來的河床隆升為台地,最高點在東南部的銀行山,海拔232公尺,到了西北角的八卦山則降為97公尺。八卦台地部份崖壁陡峭,豪雨過後容易發生山崩,土石崩落堆置崖腳形成落石堆,地層不穩,故此處不宜建築房舍。
彰化市西北、東北部是地勢低平的平原區,屬於彰化隆起海岸平原的一部份,為全新世的沖積扇、泛濫原與海埔地地形。1959年8月7日,豪雨成災,大肚溪南岸潰堤,造成此區泛濫,史稱“八七水災”。
彰化市位置
彰化市東北面以大肚溪與台中縣為界,西南面則有洋仔厝溪,並有東西二圳及東西三圳流貫市區。大肚溪雖是區域性的主要河川,但是彰化市西南部的水流並未注入大肚溪,而是沿坡向西南方流入洋子厝溪水系。洋仔厝溪為彰化地區排水的主要承受水體,發源自八卦台地,介於大肚溪與濁水溪流域之間,流經彰化、員林、和美、鹿港、大村、花壇及秀水等七鄉鎮,西臨台灣海峽。
彰化市氣候宜人,從台灣東部接近的颱風受到中央山脈屏障,風雨減緩,但是因此帶來夏季的重要雨水來源。1898年到1990年的氣象觀測平均數據顯示,彰化市的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2.5度,7月溫度最熱,1月最冷。年降雨量為1723.4公釐,6月雨量最多,11月最少,雨量自山邊向海邊遞減。
彰化縣共轄73個裡。
歷任市長
彰化市尹(1933年設市)
任次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1 | 佐藤房吉 | 1933年12月 | 1935年8月 | |
2 | 小山政三郎 | 1935年8月 | 1936年12月 | |
3 | 安詮院貞熊 | 1936年12月 | 1939年4月 | |
4 | 小島猛 | 1939年8月 | 1940年7月 |
彰化市長(1941年更名)
任次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1 | 大井又次 | 1941年1月 | 1944年1月 |
實施地方自治前(省轄市)
任次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1 | 石錫勛 | 1945年 | 1945年 | |
2 | 韋淡明 | 1945年 | 1945年11月26日 | |
3 | 王一麟 | 1945年11月26日 | 1948年4月2日 | |
4 | 陳錫卿 | 1948年4月2日 | 1950年10月21日 |
實施地方自治后(縣轄市)
任次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1 | 杜錫圭 | 1951年7月2日 | 1954年7月1日 | |
2 | 杜錫圭 | 1954年7月1日 | 1957年7月1日 | |
3 | 賴通堯 | 1957年7月1日 | 1960年1月17日 | |
4 | 賴通堯 | 1960年1月17日 | 1964年3月1日 | |
5 | 王山 | 1964年3月1日 | 1968年3月1日 | |
6 | 賴志騰 | 1968年3月1日 | 1973年4月1日 | |
7 | 王紹義 | 1973年4月1日 | 1977年12月30日 | |
8 | 王紹義 | 1977年12月30日 | 1982年3月1日 | |
9 | 陳駿青 | 1982年3月1日 | 1986年3月1日 | |
10 | 陳文騰 | 1986年3月1日 | 1990年3月1日 | |
11 | 葉滿盈 | 1990年3月1日 | 1994年3月1日 | |
12 | 葉滿盈 | 1994年3月1日 | 1998年3月1日 | |
13 | 陳傑 | 1998年3月1日 | 2002年3月1日 | |
14 | 溫國銘 | 2002年6月2日 | 2006年3月1日 | |
15 | 溫國銘 | 2006年3月1日 | 2010年3月1日 | |
16 | 邱建富 | 2010年3月1日 | 2014年12月25日 | 現任 |
彰化市是彰化縣轄下都市化較高的城市,自1970年代開始,農業耕地面積逐年減少,2004年僅有2千餘公頃(主要作物為稻米),反映都市化程度提高與農業人口的外流。1965年,台灣化學纖維公司在彰化市設廠,佔地70餘公頃,員工數萬餘人,生產內外銷塑料、化學產品為主,為彰化市提供眾多就業機會,不過該廠屬高度污染產業,對彰化市環境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在產業結構方面,隨著都市化的調度,在1992年三級產業(零售、服務業)以43.2%領先二級產業(製造業)的42.4%,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以14.4%墊底。
彰化市建築
彰化市地處內陸,市內並無可供船行的河道,亦無航空站的建設,故聯外交通悉賴陸路。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陸續在台進行新建公路與改善工作,著手改善西部縱貫公路的路面並拓寬路基、新建大肚橋、完成中山高速公路以及王田、彰化交流道等工程,對彰化市的經濟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彰化市內的市區道路主要仍依循日據時期所訂定的市區改正計劃,為嚴整的格子型系統,1960年華山路開闢完成,亦已不再配合彰化古城橢圓形狀修築,改采直線處理。
彰化市鐵路中樞為彰化車站,亦為目前市境內唯一的鐵路車站。
彰化市鐵路肇始於日據時期。1898年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抵台後,著手籌措台灣西部縱貫鐵路的築路款項,來年4月起分段施工。1905年3月26日,彰化=斗六開通,同時設立彰化驛,即今彰化車站。
縱貫鐵路竹南=彰化的路段,由於坡度陡峻,致使運輸能力不彰,隨著台灣地區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客貨運輸日增,火車竟無力運送車站倉庫中囤積如山的貨物。為此,總督府於1921年完成竹南=彰化之間,改經濱岸大甲、沙鹿的鐵路,稱為海岸線並列為縱貫線之一段。原縱貫線同區間改稱台中線。彰化市因此成為山海二線鐵路的南端交會處,對彰化市的發展有莫大幫助。
彰化火車站另保有台灣唯一一座扇形車庫,1994年台灣“鐵路局”原計劃將扇形車庫拆除,原處興建電車基地,引起地方文史工作者與鐵道文史工作者的抗議,在與鐵路局折衝協調后才保存下來。彰化縣政府並在2000年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迹。彰化扇形車庫建於1922年,主要用途是停放並保養經長途運作的火車頭,維護人員透過轉盤移動扇形分佈的鐵軌,方便火車頭進出,因此扇形車庫又有“火車頭旅館”之稱。1998年台北機廠歷經7個月整修,成功使蒸汽機車CK101復駛,完成環島鐵路懷舊之旅後進駐扇形車庫,另一輛蒸汽機車CK124也在整修復駛後進駐扇形車庫。
另外,彰化車站昔日尚有數條輕便鐵路,唯今已悉數廢止:
1.彰南鐵道株式會社彰南線(彰化─南投):1914年9月5日行通車營業至石頭埔、12月20日全線通車至南投,1916年7月1日廢止。
2.新高製糖株式會社(線西─彰化─鹿港):1911年8月26日設立彰化驛,此後分段通車。戰後由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管轄,1975年全線停辦客運。
3.其餘人力台車。
彰化郵政始於清代,清政府在台設鋪遞,徒步傳遞軍書,其中彰化縣轄有七鋪,其中一鋪即是“半線鋪”。當時郵路從台南到彰化,有牛車作交通工具,彰化以北較為荒蕪,只得步行。1874年,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督辦軍務,改制鋪遞,此後郵政除了傳遞公文之外,也可供私人郵寄,但僅止於大城市。1888年,台灣巡撫劉銘傳開辦新制郵政,彰化郵政機構改稱“彰化正站”。
日據時期初期,由於施行軍政,加以兵馬倥傯,因此只設野戰郵便局。1895年,彰化“第六野戰郵便局”設立,仍是以人力投遞為主,初時只為軍用,來年也接受民間寄件。1896年,日本政府施行民政,當時郵政與電信事業合而為一,分一等二等,彰化的郵電機構核定為“二等郵便電信局”,直到1921年才改制分為“郵便局”、“電信局”和“電話局”。1941年廢除局等制度,彰化郵政機構改為“彰化普通郵便局”。
二次大戰後,彰化普通郵便局遭戰火摧毀,遂在原址建一木造郵局(即今光復路郵局),復采郵電合辦制,改製為“彰化普通郵電局”,在郵電管理委員會的監督下沿用原局長森本辰一,來年才由台灣郵電管理局正式接管。1949年,郵電分制,改稱“彰化郵局”,1950年核定為“彰化二等郵局”,之後歷經三次升格,1981年升為“彰化特等郵局”。其後為加強服務需要,先後設立支局服務彰化市民,目前彰化市內共有15間郵政機構。
台灣電信始於清領時期,而彰化電信事業則始於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其籌劃建設下,台灣電信陸線在1888年11月由台南取道嘉義、彰化、新竹而達台北。1896年,日人在彰化設立彰化通信所,之後采郵電合辦制,由“彰化普通郵便局”兼辦電信及電話業務,主要為傳遞電報之用。1900年,電話開放民用,在彰化設市內電話,采磁石式人工電話。戰後國民政府於1949年在彰化市成立彰化電信局,歷經多期四年計劃,擴充整修電話線路,1952年到1957年間,彰化的市內電話機型改為大型複式交換機,1960年底開始計劃改為自動電話,1966年開放使用后,彰化市共有3000具自動電話。
彰化市內公用電話在1950年設立撥盤式市內公用電話,1963年改為撥號式市內短程長話公用電話,1975年改為撥號式市內長途直撥公用電話,1977年改為按鈕式市內長途直撥公用電話,1990年改為卡式公用電話並開放直撥國際電話。
彰化市是彰化縣的縣治中心,與其它鄉鎮相比,擁有較多的教育資源。早在清領時期1726年,知縣張鎬建儒學學宮(今彰化孔子廟)為縣內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設縣儒學教育學子。但彰化市的近代化教育始於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推行殖民地政策,故初等教育及實業教育最為發達。戰後“國民政府”廢除差別待遇的殖民教育,根據三民主義教育政策及學制,調整全台各級學校。目前彰化市計有國民小學14所,國民中學6所,高中職學校6所,大專院校2所。
八卦山風景
字文標,福建泉州人,清領時期對彰化地區的水利灌溉系統具有卓越貢獻。1697年為鳳山貢生,1719年化名施長齡,召集漢人移民開墾鑿圳,引濁水溪修築水利灌溉工程。工程完工後一度無法暢流,此時有一名不知名的林先生指示引水方法才順利啟用,埤圳流經八個堡區,故稱八堡圳,為紀念施氏之功,又稱施厝圳。為台灣三大古老埤圳之一。
(David Landsborough),1870年出生於英國蘇格蘭,彰化基督教醫院創建人。1895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學院,之後在台展開長達40年的醫療傳道工作。1892年,一名13歲幼童周金耀腿部潰瘍,無法長皮,蘭戴維將妻子連瑪玉四塊腿皮移植予周金耀,后雖因排斥而手術失敗,在悉心照顧下仍逐漸痊癒,此一事迹後來傳為“切膚之愛”的美名,周金耀後來不僅成為牧師,而且成為長老教會總會議長。1936年,蘭戴維退休返回英國,1957年因車禍去世。
(Marjorie Learner),1884年出生於英格蘭,1909年愛丁堡女宣教師學院畢業,旋即來台傳道。1912年與蘭戴維結婚,協助丈夫進行醫療佈道工作,1936年隨蘭戴維退休返國,1959年曾來台為教會新建禮拜堂募款,1971年完工後開設瑪玉託兒所以為紀念,1984年去世。
,本名賴河,1894年出生於市仔尾,1910年畢業於台北醫學校,兩年後年僅18歲的賴和開設醫院懸壺濟世,對貧戶常減免醫療費,甚至贈送昂貴藥材,因此彰化市民尊稱“彰化媽祖”。1917年赴廈門博愛醫院服務,受五四運動影響,返台後開始參加台灣文化運動。1921年加入台灣文化協會,當選理事,此後陸續發表新文學作品。1923年因治警事件入獄。1927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斗熱鬧》,接著又發表《一桿稱仔》,為台灣新文學白話文創作樹立典範,被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之一。1931年創辦《南音》半月刊,鼓吹抗日意識被捕入獄,1932年在獄中因心臟病去世。1951年台灣“內政部”明令褒揚,入祀忠烈祠。
彰化市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