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漢語漢字
段(拼音:du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手持錘敲打山崖上的石頭,本義指敲擊、錘打,是“鍛”的初文。段常用於指事物、時間的一個部分,還指工礦企業中的一級行政單位。
《說文解字》:“段,椎物也。從殳,耑(duān)省聲。”許慎以為篆文段字的左半部與篆文耑字的上部相同,韻亦同,故解為“從殳,耑省聲”。其實,段字的結構與耑字並無聯繫。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按:金文‘段’象手持椎於廠(hǎn,山崖)中捶石之形。許君訓‘椎物’,引申之義也。雲‘耑省聲’,誤象形為形聲矣。”
段字是會意字。金文作圖1、圖2,篆文作圖4。左上(圖A)一說是“石”字,字形像山崖與石塊;右下從殳(shū),在古文中,表示兵器的殳和表示敲擊的字都作殳。兩個構件合起來表示手持槌在山崖中敲捶石塊,本義為敲擊、錘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椎擊的東西很多,不可能用哪一種具體事物作為造字的構件,故只用殳、石會意。戰國時,帶石塊的廠上或加飾筆作圖C,形旁殳或作又、攴(圖12、13)。林義光《文源》:“古(殳)象手持殳形,亦象手有所持以治物。故從殳之字與又、攴同意。”小篆山崖與石塊、飾筆整合成圖E形。漢隸或承襲前代從攴,主流結構從殳,楷書作14;或作圖15,俗體。
段字從殳從石會意,還可以從“腶”字得到佐證。“腶”,古時特指在石上捶治干肉。“腶”字原來就是段字,后才加肉旁作“腶”。
段字後作鍛。《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鄭玄註:“金工:築、冶、鳧、栗、段、桃也。”孔穎達疏:“段氏主作錢膊、田器。”段是鐵匠的一種,專門製造農具和錢幣。這就免不了要錘打,且又是錘打金屬。故加一金旁作鍛。段字的捶擊、錘打的意義,也就由鍛字取代了。
古代段與斷同音假借為斷。有截斷、分開的意義。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段,假借為斷。”“截斷”這個動作的結果就是分割后小段的事物。凡可分割成段的事物,大都可以用量詞“段”來稱量,如時間或事物的某一部分、某一段落、某一小節。
段 duànㄉㄨㄢˋ
● ● 事物、時間的一節:階~。地~。片~。~落。
● ● 工礦企業中的行政單位:工~。機務~。
● ● 圍棋棋手等級的名稱:~位。
● ● 古同「緞」,綢緞。
● ● 古同「鍛」,鍛煉。
● ● 姓。
段duàn
〈動〉
● ● (形聲。從殳(shū),耑(duān)聲。「殳」,是古代的一種兵器,這裡用作意符,表示與手持器械的動作有關。金文字形,會意,字形象手持物在山崖中敲棰石之形。本義:錘擊)
● ● 同本義[forge]
段,椎物也…其藉以椎物之石曰碫。——《說文》
● ● 又如:段氏(鍛工。古代金工六種之一。主要從事農具製作)
● ● 分段;截斷[cutoff]
段,分段也。——《廣韻》
後人…以段為分段字,讀徒亂切。分段字自應作斷,蓋古今字之不同如此。——《說文》段玉裁注
● ● 古時在石上用棒打幹肉(並施加姜、桂皮等)[beatwithastick]。如:段脩(經捶搗並加薑桂的干肉)
詞性變化
段duàn
〈名〉
● ● 某些部門的基層機構[section]。如:工段;機務段,排字工段;公路段,總段
● ● 圍棋棋手等級的名稱[grade]。如:他是九段棋手
● ● 部分[part]。如:地段;階段
● ● 通「緞」[satin]。如:段子(即「緞子」)
● ● 碫。礪石[anvil]
美人贈我錦繡段。——張衡《四愁》
我有一匹好素絹,重之不減錦繡段。——杜甫《戲為韋偃雙松圖歌》
● ● 又如:段工(周代冶鍊金屬的工匠有六,其一為段氏,從事鑄造田器錢鎛等物)
● ● 身段;體段。指婦女的身段或體態[figure]
然大段未改,所以認得。——《紅樓夢》
● ● 姓
段duàn
〈量〉
布帛或條形物的一截[section]。如:二尺長的一段布
【卷三】【殳部】徒玩切(duàn)
椎物也。從殳,耑省聲。
【註釋】①椎:同“槌”,用槌敲擊。
椎物也。用椎曰椎。《考工記》:“段氏為鎛器。”徐丁亂反,劉徒亂反,徐音是也。鎛欲其段之堅,故官曰段氏。《函人》職曰:“凡甲鍛不摰則不堅。”鍛亦當作段。金部曰:“鍛,小冶也。”小冶,小鑄之灶也。後人以鍛為段字,以段為分段字,讀徒亂切。分段字自應作斷,蓋古今字之不同如此。《大雅》:“取厲取碫。”毛曰:“碫,段石也。”鄭曰:“段石,所以為段質也。”古本當如是。石部:“碫,段石也。從石段。”《春秋傳》,鄭公孫段字子石,古本當如是。段石與厲石各物。《說文》訓詁多宗毛傳。
從殳。耑省聲。徒玩切,十四部。
徒玩切,去換定。‖段聲元3部(duàn)
【辰集下】【殳】段·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5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徒玩切【正韻】杜玩切,音緞。【說文】椎物也。一曰分段也。帛二曰緉,分而未麗曰匹,旣麗曰段。【張衡詩】美人贈我錦繡段。
又款段,馬名。【後漢·馬援傳】御款段。【註】款,猶緩也,言形段緩也。
又段谷,水名。【通典】秦州上邽縣有段谷水,姜維爲鄧艾破於此。【水經注】藉水又東合段溪水,出西南馬門溪,東北流。
又阿段,蠻獠之稱。【北史·蠻獠傳】獠無名字,以長幼次第呼之,丈夫稱阿謩、阿段。
又姓,出武威。【風俗通】段干木之後,有出遼西者,本鮮檀石槐之後。
又段干,複姓。
又卵不成也。與毈通。【管子·五行篇】羽卵者不段。
又【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同鍛。鍊也。一曰小冶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段氏爲鏄器。
又通腶。【禮·昏義】婦執笲、棗、栗、段、脩以見。段,丁亂反。從殳,耑省聲。與叚別。叚乃假借之義,古馬切。俗通用,非是。
段
國際音標 tuan˥˧ 日語讀音 KITAERU WAKACHI韓語羅馬 TAN現代韓語 단越南語 đoạn
客家話 [寶安腔] ton3 [客英字典] ton5 [陸豐腔] don5 [梅縣腔] ton3 [海陸腔] ton6 [客語拼音字彙] ton4 [台灣四縣腔] ton5 [東莞腔] ton3粵語 dyun6
近代音 端母 桓歡韻 去聲 斷小空;中古音 定母 換韻 去聲 段小韻 徒玩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黃侃系統:定母 寒部 ;王力系統:定母 元部 ;
韻書 上古音 中古音
段考、段落、段玉裁、段子
不擇手段、一刀兩段
段
段
右上第二筆㇍(橫折彎)不帶鉤。左旁窄右旁“殳”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殳”高。左旁第二個短橫在橫中線。“殳”,“幾”的撇筆在豎中線;“又”,㇇(橫撇)從田字格中心起筆,橫段在橫中線,捺筆的捺腳超出上部。
3張
篆書書法
2張
隸書書法
5張
楷書書法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dʰ | wɑn | |
王力系統 | 元 | d | uan | |
董同龢系統 | 元 | dʰ | uɑn | |
周法高系統 | 元 | d | wan | |
李方桂系統 | 元 | d | uanh | |
西漢 | 元 | |||
東漢 | 元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dʰ | uɑn | |
擬音/王力系統 | d | uɑn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dʰ | uɑn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d | uɑn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d | uân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dʰ | uɑn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段 | 段 | 山 | 去聲 | 二十九換 | 定 | 合口呼 | 一等 | 全濁 | 徒玩切 | dʰuɑn | |
集韻 | 鍛 | 山 | 去聲 | 二十九換 | 端 | 合口呼 | 一等 | 全清 | 都玩切 | tuɑn | ||
段 | 山 | 去聲 | 二十九換 | 定 | 合口呼 | 一等 | 全濁 | 徒玩切 | duɑn | |||
增韻 | 去聲 | 換 | 都玩切 | |||||||||
去聲 | 換 | 徒玩切 | ||||||||||
中原音韻 | 斷 | 去聲 | 桓歡 | 端 | 合口呼 | 全清 | tuɔn | |||||
中州音韻 | 去聲 | 桓歡 | 當亂切 | |||||||||
洪武正韻 | 鍛 | 去聲 | 九翰 | 端 | 都 | 全清 | 都玩切 | tuon | ||||
段 | 去聲 | 九翰 | 定 | 徒 | 全濁 | 杜玩切 | d‘uon | |||||
分韻撮要 | 段 | 陽去 | 第十三鴛婉怨乙 | 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