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大正覺寺的結果 展開

大正覺寺

甘肅

大正覺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簡介.


黃龍山大正覺寺坐落於巍巍關山腳下,距離張家川縣城約30公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關隴古道的主要路段,它是我省的東大門。它東與陝西省寶雞市隴縣接壤,西與秦安縣毗鄰,北與平涼市華亭縣相連,南與清水縣相鄰。此地屬西部特色原生態旅遊觀光區,是天水市生態化、民俗化特色旅遊基地,也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川縣花兒會舉辦地,它既擁有森林、草原、峽谷、河流,又集合回、漢民族文化、民俗、風情。這裡與正在開發的關山雲風山旅遊名勝區近在咫尺,與正待開發的漂流探險、休閑健身旅遊區的馬鹿河相依為伴。它是市民遠離城市喧囂與污染,回歸自然、修身養性、避暑休閑的天然搖籃。當人們徜徉於這裡,可以觀賞到茂密蔥鬱的古林、怪石嶙峋的山峰、清澈見底的河水、綿延起伏的草原和獨特的濕地景觀,使人們心曠種怡,流連忘返。
黃龍山大正覺寺因左有黃架窪,右有黃架嶺,周圍九個山峰相敬如賓,依次相連成金盆口狀,故而得名。又因東有陝西景福山,南有天水麥積山,西有庄浪紫荊山,北有平涼崆峒山,它居正中,按五方講,中為黃色,又故稱黃龍山。
黃龍山大正覺寺因歷史悠久而聞名遐邇。它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風雨的沖刷和政治風雲的變遷,它興盛於唐朝,時與長安大興善寺大慈恩寺、護國大興教寺合稱為唐朝皇家四大寺院。至清朝雍正九年,寺院已具有相當規模,其中廟宇殿堂九座三十三間,佛菩薩神像四十一尊,鐘鼓樓兩座,千斤大鐘一口,林木兩干多畝;到解放初期,寺有前後兩院,前院有天王殿,後院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幽冥殿、地藏殿等:院內有45米多高的千年鐵林子樹兩棵,樹木直衝雲霄,整個寺院建築群雄偉宏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歷史


黃龍山大正覺寺因名人名流赴過而曾聞名於世。先秦祖先曾在此牧馬:唐朝護國尉遲敬德曾歷時三年監工修建本寺;文成公主漢、藏和親途經本寺曾為休息,離寺1公里處的峽口因水流湍湍無法經過,伐樹架橋,故有“公主橋”之說:唐朝玄奘法師西域求經,在此地做過準備工作;漢李廣曾在這一帶射虎,故有“射虎淤"之地;清朝康熙皇帝微服私訪於此地,並在本寺敬香……所有這些,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在當地仍被傳為佳話,並令當地人讚嘆不已。
文革期間,黃龍山大正覺寺被毀,經書、寺志被燒。僅1997年出土的一頂千斤石香爐及碑文,見證了人們傳說中的黃龍山大正覺寺起源及創建,同時也向人們訴說著黃龍山大正覺寺的歷史和興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應廣大信教群眾的呼聲,在現任住持的積極爭取下,1992年被張家川縣人民政府批准開放,於此,在十方信眾的大力援助下,一個相繼投資300餘萬元、歷時10餘年建設的黃龍山大正覺寺已初具規模。黃龍山大正覺寺佔地面8畝,建築面積1038.4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八卦懸頂雙檐、四排頭的“大雄寶殿”一座,配套建築面積為560平方米的“送子觀音殿”,192平方米上下二層的“地藏菩薩殿”,三層684平方米的蕆經房及僧房,106平方米的灶房:殿內有緬甸漢白玉佛像3尊,2.7米高古銅色佛像3尊,2.4米高彩金銅佛像3尊,1.5米高的木雕菩薩像2尊,出土的70公分高的石、鐵佛像各一尊,微型銅佛像lO余尊。
黃龍山大正覺寺現有出家僧眾6人,受皈依居士700多人,信教群眾達萬餘人。
黃龍山大正覺寺的建設,已經得到了各級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凝結了諸山有緣長老、法師的智慧和慈悲,傾注了本土鄉親及十方信士的善心和汗水。目前,急需建設的工程有寺前河堤治理,待建工程有山門、圍牆、天王殿、環境綠化等,尚需資金280萬元。
黃龍山大正覺寺的建設,對在少數民族地區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及開展旅遊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