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前文化

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中國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

中國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中國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期以及青銅時代。

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徠的歷史時期;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時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紀年之前的階段。

介紹


中國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期以及青銅時代。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

列表


原始人遺存
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河套人、山頂洞人、馬壩人丁村人、柳江人、大荔
舊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薛家崗遺址、辛店文化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溪文化
氏族社會
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夏家店文化、文家嶺文化、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城子崖文化、李家村文化、湖熟文化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周原遺址、半鎬遺址、新化、屈樂遺址、仙人洞文化、大地灣文化、磁山文化金牛山文化、下川文化、三星堆文化
按年代分:
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
這個年代的文化: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大洞文化、金牛山文化、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柳江人、河套人、下川文化、山頂洞人
新石器時代
大地灣地畫
大地灣地畫
中國史前文化
中國史前文化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時期。
這個年代的文化:大地灣文化、仙人洞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半坡文化廟底溝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城子崖文化、屈家嶺文化
金石並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邦國、刻骨文等城市國家和成熟文字。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的五帝時期。
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
青銅時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頭文化、岳石文化四壩文化安陽殷墟、周原遺址、半鎬遺址、夏家店文化
各國各地區史前時代
中國台灣
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苗栗網形文化和台南左鎮人等
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
日本
舊石器時代--金取遺跡、和米ヶ森遺跡等
新石器時代--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和三內丸山古迹等
朝鮮
舊石器時代--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
新石器時代--櫛目文土器時代、無文土器時代等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是華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明,是華夏文明的來源之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是中國黃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續時間最長的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於約距今60000年至4800、年。
第1-3文化層形成於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層中僅發現石英砸擊技術產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層距今20000至13000年,細石器技術產品和大地灣一期陶片開始出現,但在遺物總體數量上處於從屬地位;第5文化層距今13000--7000年以細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6文化層距今7000--約5000年,主要文化遺物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對這些遺物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原始狩獵採集、發達狩獵採集大地灣遺址、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大地灣文化內涵豐富、特徵鮮明,既是中國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區最早產生的農業文化。因其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所以處處顯露出原始的特徵。
四萬到一萬年前
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表明,大約距今40000—10000年前,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代人類即晚期智人(或稱新人),其腦容量、體質狀況、語言能力與現代人已沒有多少區別了,在歐洲、亞洲、澳洲都已發現了他們製作在岩壁、洞穴、石頭、陶土和牙、角、骨器上的刻畫圖案或雕塑,其中涉及人物、動植物、天象及各種帶有一定規律性的由點、線組成的圖案,這意味著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用符號、記號、圖案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創造了,當然人類書面語言也開始產生了。
一萬四千到一萬年前
距今14000——10000年前,中國境內的農業已經開始起源,至少距今8000年左右,中國南北方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種植農業已經成熟了,這意味著古人對天象、氣候、季節、年周期的認識和分割已較為熟知,原始的天象觀測、天文曆法知識應已粗具雛形。這一點與恩格斯所言“必須研究自然科學各個部門和順序的發展。首先是天文學,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為了定季節,就已經絕對需要它”(《自然辯證法》)恰相吻合;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伏羲畫卦、神農作稼而有文明的傳說指的也應該是這一時期。中國和西亞是世界上農業起源最早的兩個地區,而彩陶也是這兩個地區起源最早、最發達。這些現象顯然並非偶然。
200年前
自近代考古學產生以來約200年時間
自近代考古學產生以來約200年時間,人們一直都沒有對以彩陶圖案為代表的史前人類刻畫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當然更談不上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美術史家和傳統考古家都從外觀感覺或以西方原始文化理論去看待和理解史前人類刻畫,故以美術和圖騰釋之,實際二者都流於形式、表面、感覺、主觀臆斷,用今人的眼光簡單類比而缺乏理性分析。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來源於對現、當代地球上仍然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的考察,與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各是一回事。三個農業起源中心中國、西亞、美洲,其古代文化都有彩陶和發達的天文曆法與之相伴,而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文化更與中國遠古文化息息相關。西方人類學家所考察的現、當代仍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除了印第安人外,都沒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和起碼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恰恰是美洲古印第安人,既有發達的農業,又有發達的天文曆法及數學知識,其工程建築、冶鍊和社會組織都有較高的成就,可見科學文化和文明的起源是與農業生產、天文觀測分不開的。換一句話說,如果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則必然會有天文曆法、數學等科學文化的起源,隨之便有文明的起源,反之則反。這個規律用之於中國、西亞、埃及、印度以及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無不相符;歐洲則是一個例外,它的科學文化和文明起源受到西亞的影響。故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不適用於考古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和史前人類刻畫。
人類思想感情、文化文明的傳承和表達,其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它們的產生是有先後順序的:姿體語言和口語是最早的,刻畫圖案、符號、記號次之,文字再次之,電訊、光碟、磁碟等再次之。文字只是文化傳承方式之一,而且只是全部人類史、文化史發展到某個階段才產生的,因而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沒有錯訛的古代文獻記載,對事物起源、文化起源而言,它也只是一種路標,而不是終決和裁判,它只證明即時而不證明源起或者未來,更何況大量的事物和文化起源可能不被文獻、文字記載。故傳統的歷史學研究和文獻考證是有很大局限的。中國文化、文明的起源、脈絡和面貌的揭示,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而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人類刻畫紋飾的科學解讀和破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兩件事特別值得關註:一是劉堯漢、陳久金、盧央等對彝族十月太陽曆的重新發現和研究以及陳久金對陰陽五行、太極八卦、河圖洛書起源問題的研究,二是龐朴、鄭慧生等對遠古時代火歷的研究。通過對一些典型器物紋飾和遺跡的形態、結構分析並追溯其來源和本義,我們發現並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10000年前——4000年前)器物紋飾就其主體而言,它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有效的文化傳播、傳承系統,其性質和功用類似於文字,而不是傳統觀念所認為的它們是原始人類的美術作品或圖騰。就其內涵表達而言,它主要涉及原始人類有關天象觀測、天文曆法的知識、觀念和信仰,而太極八卦、陰陽五行、河圖洛書所結構的易學基本框架與遠古天文曆法正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二者合二而一的關係。這種釋讀大體上印證了伏羲畫卦、《連山》易、《歸藏》易、河圖洛書有關神話傳說及古代文獻中某些記載的真實性,並與傳統考古學研究、易學研究的一些結論相銜接、吻合(參見拙著《伏羲畫卦》)。我們認為,沿著這一思路,需要並可以對中國史前器物紋飾(含某些遺跡和器物造型)以及夏商周、秦漢時期的器物紋飾作全面的以及分區分類分時段的和個案的分析研究。亟需投入力量的研究對象和課題,主要是新石器時代以考古學文化、類型、遺址為單位的器物紋飾研究。
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和基礎研究,已大體上形成了自新石器時代初至秦漢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體系,已具備了作器物紋飾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礎和條件。中國文物考古部門的大部分人力特別是各省市及其以下的部分基本上只能應付由於基建而產生的文物考古發掘、清理和保護,因此研究力量嚴重不足。除了看得見的遺跡、遺物以外,我們對中國史前文化特別是新石器時代長達六、七千年的精神文化、科學文化的起源、面貌、發展狀況所知不多,因此我們呼籲一切有志於中國古代文化、文明研究的學者,特別是歷史學、易學研究者加入考古研究和史前文化研究的隊伍;相比之下,易學家們可能具有更多的優勢,能夠更快地切入以象意、象數、數理為基本思維方式和傳承、表達方式的中國古代文化(指其精神文化、科學文化部分而言。

對日本的影響


中日學者認為中國史前文化7000年前就已影響日本
中日學者通過研究發現,距今8000多年前的中國內蒙古興隆窪遺址和日本列島7000多年前的繩紋時代遺址有著相同的玉文化因素,玉器的造型和組合十分相似,從而成為中日史前文化交流的直接見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巍提出,中國史前文化對日本列島的影響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其傳播路線除了已知的從長江下游至日本九州、本州地區外,可能存在另外一條傳播路徑:分佈於西遼河上游地區的興隆窪文化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文化之一,它可能從中國東北地區途經現今俄羅斯沿海傳到日本北海道和本州
徠日本著名古玉專家藤田富士夫說,世界上最古老的耳環——玉玦在內蒙古興隆窪出現后1000年,日本列島也有同樣的環形玉飾出現,有學者認為那是日本列島土生土長的玉飾品。但是,那裡還同時出現了與興隆窪文化相同的另外兩種玉飾。多種玉器同時在另外一個地方偶然產生的可能性極少,因此可以推測興隆窪文化已影響到了日本列島。
香港中文大者都相信,在繩紋時代,日本作為孤立的島嶼未與外界交流,他們不認為那裡出現的史前玉玦是從中國傳過去的,而是各自產生的,然而,繼中國北方興隆窪文化地區在8000多年前出現玉玦后,日本在1000多年後出現了同樣的器物,中國長江流域也在1000多年後產生了同樣的玉玦,俄羅斯北緯50度左右也有玉玦出現,這樣看來不可能每個地方都分別出現相同質地、形狀和雕工的器物,從而佐證了玉玦起源“一元論”的說法,即中國東北興隆窪產生玉玦后,逐漸向東亞大陸其它地區傳播。
內蒙古興隆窪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有100餘件,包括玉玦、長條形或彎條形玉墜飾和玉管等,是中國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