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邵崗鄉的結果 展開
- 安徽六安霍邱縣下轄鄉
- 河南省中牟縣下轄鎮
邵崗鄉
安徽六安霍邱縣下轄鄉
截,鄉政村,村組,戶,,鄉積,航片拍 照積.畝,耕積畝。
石店鎮邵崗“,亡,低增”。建,醫療衛件改善,“量”政策鼓勵,猛增。冬春,非亡,降%。始增,增峰。始控制增,減緩增速,低增。遷遷化。石店鎮份化況。
建邵崗鄉,鋒社,改邵崗鄉,撤區鄉坎鄉。
邵崗鄉屬淮河水系衝擊的緩崗地帶,系淮河衝擊平原,高程大部分在20—50m之間。距縣城關14公里。地形地貌總的特點是西高東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高,東北低),東部多湖窪地和多湖灣河汊,西部為半丘陵地。主要水體有城西湖、沿崗河、鄭塔分乾渠,其中城西湖為淮河重點行蓄區之一。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北緣,氣候溫和。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9公里。由於長期進行農田綜合改造和小區域治理,現多為一些平畈農田,盛產水稻、小麥、棉花、山芋、豆類等農作物。沿城西湖的村有焦橋、松山、堯塘、樓灣、潘嘴、羅圩、灃河8村。全鄉水面面積為1380公頃,可養水面面積為1200公頃。
邵崗鄉地處六安市沿淮城鎮帶,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4℃,降水951mm,常年均無霜期222天。自然資源豐富,盛產水稻、小麥、棉花、山芋、豆類。
由於東部8村臨城西湖,有廣大的水面資源,得天獨厚,萬餘畝的廣闊水面為發展漁業和水產品提供了條件;豐富的水草、藻類也為發展白鵝、山羊等畜禽產業提供了天然資源。
邵崗鄉地處灃西灌渠鄭塔分乾渠的末梢,東部臨城西湖西岸。故乾旱年份使灌渠水難。而同時“蛤蟆尿股尿,莊稼水中泡”,東部沿湖,地勢低洼,最低的灃河村五台隊,高程僅為18m,容易受澇。因此,全鄉易澇易旱,自然災害頻繁。有時連季災害,有時連年受災。
全鄉基礎設施不夠配套,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經濟的發展常受自然災害的制約,群眾的收入也常因自然災害而發展緩慢。自1984年至2004年,較大或特大的洪澇災害、旱災和嚴重蟲災的年份主要有:
嚴重洪澇災害年份:1991年、1993年、1998年、2003年。1991年的洪澇災害,91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2003年的洪澇災害。造成80%以上困難戶脫貧后又返貧。
嚴重旱災年份有1988年、1999年、2000年,特別是1999年幾乎顆粒無收,減產幅度達70%;2000年又連災。1998年澇災,造成三年連災。嚴重的蟲災有:1997年發生毀滅性蟲災稻飛虱;2002年夏季,發生稻縱卷葉螟病蟲害。
邵崗鄉轄邵崗和坎山兩個集鎮。80年代,兩個小集頭均為百十來戶的小集鎮,街道是七拐八扭的狹窄和寬不足兩丈,長不足一里的街道。街道上除了供銷站、食品站、糧站、學校、衛生院等幾個集體單位外,僅有七、八家小商店和一兩家飯店,商貿不貿,經濟蕭條。十二屆三中全會後,集市逐步繁榮。
92年撤區並鄉后,鄉政府把兩條街道予以統一規劃、重建和整修。規劃堅持了四條原則:①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促進流通、繁榮經濟,使各項建設合理分佈,協調發展;②從實際出發,制定建設標準,合理利用現有設施,逐步改造提高;③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④堅持合理用地,節約用地。
進入新世紀以來,鄉黨委、政府加快了小集鎮基礎建設的步伐。進入邵崗集鎮,映入眼帘的是寬闊的40米的街道,中心21米柏油路面,路旁花池花木與路燈交相輝映,兩邊林立有致的樓房、高壓線、有線電視和郵電線路并行排列,集鎮的硬化、亮化、綠化、美化賞心悅目。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修好下水道。在霍馬油渣路鋪建后,在千米街道的北部建修了寬深1米見方、長千米的下水道。二是建好育才路。在街道中心地段,往南闢建了寬30米、長200米的育才路,路面鋪混凝土、路中間修寬2米、長10米的花池6個,路兩旁統一打樁定位,修建兩層樓房的居民樓。三是安裝街道燈,供電所結合農網改造,安裝了千米雙臂路燈,使邵崗街道亮起了“夜明珠”。四是栽好行道樹。全鄉在千米街道修花池50個,栽上了花木,兩旁栽上了廣玉蘭樹1000株,並實行“門前三包”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整個集鎮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與此同時,全鄉人民自1993年後,實施了康居工程,各村莊進行規劃,實行村莊、道路、樹林、水渠、農田五位一體統籌規劃,農民建房至1997年,基本形成農民別墅型院落。
大農業
大農業包括農、林、牧、漁等諸方面。
①農業
邵崗鄉羅圩村民搶栽秧苗
1984年至2000年十多年來,鄉政府實行各村“推磨轉圈”的辦法搞水利興修和農田小區治理。特別是1993年到1997年,邵崗鄉引入“黃淮海規劃治理”,對田、林、路、渠進行綜合治理,配套整治,對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針對邵崗鄉東臨城西湖和位居鄭塔分乾渠的地理位置,自1984年後,特別是撤區並鄉的1992年後,邵崗鄉分別在灃河村、焦橋村、羅圩村、樓灣村、潘嘴村、堯塘村、古埂村、何郢村、古井村、新樓村、松山村建了提水站和排灌站,對農田灌溉有了依靠,保證了大面積農田旱澇豐收,農民收入逐年穩步增長。
1991年,由於農業經受了特大的洪澇災害,百年不遇,全年糧產量僅為7800噸,因災減產損失糧食9855噸,油料370噸,棉花546噸,倒房3660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53.93元。
1992年,撤區並鄉后,農業生產逐步恢復,並湧現出范圩村的大棚蔬菜和“豆腐村”的灃河村。灃河村之所以被譽為“豆腐村”,該村510戶,有近百戶人家磨豆腐,磨出的豆腐鮮嫩、味美,遠銷霍邱城關。豆渣用做餵豬,該項副業成為灃河村人致富的主要項目之一。
范圩村在邵崗集鎮西頭,全村460戶,戶戶有較大規模的大棚蔬菜,有些戶還生產反季節的蔬菜,該項目成為范圩村的一大特色。
②林業
自1984年來,均於每年春季,號召組織全鄉干群植樹造林,在農田基本建設和小區治理中,也都把林業列入規劃之中,做到田、林、路、渠的綜合治理。
2003年,按照上級退耕還林的要求,全鄉開始有計劃的退耕還林,特別是原先崗 薄嶺的地方,實行了成片的退耕還林。至2004年,全鄉退耕還林面積達2760畝,經林業部門驗收后,按照退耕還林的有關規定,給予政策性補助。至2004年底,經逐年綠化,全鄉森林覆蓋率達5%。
③畜牧業
邵崗鄉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大鄉。人均糧食佔有量約為550公斤。特別是沿湖村隊和河灣湖隊,水青綠飼料多,資源十分豐富,十分有利於牧業的發展,適於牛、羊、豬、鵝、禽的飼養。
豬。從1991年起,邵崗鄉開始引進長白系良種公豬做父本,與當地黑豬交配的雜交一代。逐步湧現出一批飼養50頭以上的專業大戶。雜交一代豬出肉率高,肉質嫩,味鮮美,市場銷路好。從撤區並鄉以來,年均飼養量都在2.5萬頭以上,戶均2.5頭以上,年均值2500萬元以上,單豬利潤為400元,年利潤千萬元以上。生豬生產中,湧現出王稅等一批養豬百餘頭的養豬大戶。
羊。邵崗鄉有十個村靠城西湖,多湖窪地和荒崗薄嶺,起伏的丘崗,適應山羊的飼養,故歷年來,邵崗鄉養羊均在5000隻以上。二00二年,位於該村東南部的松山村,“靠山吃山”利用村內的荒山荒坡發展養羊。村與縣畜牧局掛鉤,畜牧局派出人員,進行技術、資金的扶持,建了部分標準化的羊舍和飼養池,進行科學飼養,建起繁養基地。建養殖小區5個,130戶,養羊5000隻,其中波爾良種2000多隻。在松山村的帶動下,沿崗嶺村養羊逐年有發展,使這項周期短、見效高的項目穩定發展。二00四年,全鄉養羊5500隻,肉產量40噸。
家禽。是家庭副業的重要收入之一。全鄉8100多戶,戶戶餵養。進入二000年後,引進自養肉雞,湧現出千隻以上飼養大戶二十餘戶。
二00四年,全鄉飼養量42.5萬隻,肉產量495噸。在養殖業發展中,湧現出一批養雞專業戶,灃河村養殖大戶宋玉明,最多年份93年規模養雞突破2萬隻;羅圩村養雞專業戶郝兵連養殖最高年份達1萬餘只,並幫助鄰里養殖,帶動了鄰里致富。
④漁業
邵崗鄉漁業生產,面臨天時、地利、人和。全鄉十八個村有十個村靠湖灣。全鄉總水面454公頃,可養水面378公頃,另有湖灣外灘水面439公頃。1992年,已養水面365公頃,93年許集、棗林、關嘴、龍王四村划走後,已養水面為260公頃。
2001年,邵崗鄉發展漁業,確立了“水產興鄉,水產富民”的思路,實施“培植大戶,增強輻射,建設基地,提高效益”的開發路子,抓好“坎山漁場,焦橋漁場,樓灣漁場,郝家湖,灃西大塘為養魚基地。重點發展名、特、優水產品,走好特色路”。引進特種水產墨魚、螃蟹等品種生產。
1998年冬至1999年春,在坎山大圩建精養魚池13個,做土方24萬方;在郝家湖用機械化施工,築起長近千米堤壩,圩內搞養殖、實行田地制宜種養分離。使坎山內外圩3000餘畝,郝家湖面積1800餘畝,樓灣圩面積1800餘畝,計7000畝水面得到開發。灃河村養魚大戶張術元,架設了一條長一華里的低壓線路,發展養殖。
鄉鎮企業、村辦企業和私營企業
邵崗鄉的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84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1984、1985年至1991年,先後興辦了私人小土窯、小型加工廠、小作坊等。1992年,撤區並鄉后,鄉辦企業興辦了皮革廠、預製廠、針織廠。村辦企業也陸續辦了小型窯廠、漁廠、加工廠等企業。1996年,全鄉股份制企業51個、鄉辦企業17個村辦企業114個,精米加工廠11個。隨著農村康居工程建設發展,1993年至1997年各村和個人雨後春筍般建起了小土窯、吊窯,高峰時的1994、1995年,吊窯達88座,小泥予制廠22個。1998年後,由於農村建房改造進展速度較快及其它種種原因,小土窯、吊窯接踵倒閉。1999年,鄉和六安楊代榮聯辦了20門的輪窯廠,磚、瓦質量大大提高,受到廣大群眾青睞。2004年,和四川重慶龔正平處引資100餘萬元,新建了日產12000塊磚的自動烘乾輪窯廠,填補了霍邱的空白。
1999年冬至2001年春,鄉辦坎山漁塘引進了良種墨魚,樓灣、灃河等村也和個私聯合,辦起了漁坊。全鄉水產品產量逾2000噸,成為全縣重點水產養殖的鄉鎮。
1996年後,鄉號召各村發展兩白(養羊和養鵝)水產和養禽,發展迅速。養羊以坎山、松山為基地,養鵝以堯塘村為龍頭,掀起了養殖熱。入冬,在堯塘村村部從傍晚到夜10點以前,群眾自發興起了小夜市,貿易鵝毛、羊皮皮張等。至2004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1134萬元。
關於私營企業,在中央改革、開放的方針指導下,伴隨著經濟發展,私營企業發展迅猛,從小商小販到辦吊窯、土窯、小型加工的興辦。1992年後,湧現了個私漁場,養雞(鴨)坊、養羊、養豬坊。隨著經濟的發展,1992年,全鄉個企發展到300多個,到1999年個體工商戶達683戶,私營企業574戶,個體從業人員4889人,稅費收入56萬元。
1996年,尚郢村付傳兵辦起了日產30噸的大型精米加工廠。1997年,王守勝的百萬元柴、汽油加油站,2001年扶持龐獻傑辦木板廠;2003年,個體戶董心國等人,籌50萬元,興辦了液化汽廠,運輸專業戶范壽來,集150餘萬元,購大客3輛,跑江蘇、無錫、南京等地。2004年,從四川龔正平處引資100餘萬元,和胡士明聯辦自動烘乾型輪窯一座。
糧站、供銷社等
(食品站、信用社、國地稅和工商)
1984年,在邵崗集頭和坎山集頭,分別是兩個小鄉,均有糧站、供銷社、食品站、信用社等單位。1992年,撤區並鄉后,這四個單位分別在邵崗設站(所),在坎山集頭設點。稅務在邵崗設所,工商僅由石店所派一人在逢集時到邵崗收一下工商稅。至2004年,開始在邵崗集上設點。
食品站。是隨著形勢變化,市場開放於1992年後解體。解體后,原老職工發生活費。於2001年,建生豬銷售管理所,負責生豬屠宰並配合畜牧部門搞好檢疫。
糧站於1998年在糧改時實行責任制。負責糧食按收購價收購,到2004年底,由縣糧食局改組全縣糧管部門時,併入城西湖鄉糧站。
供銷站於1996年整個單位實行租殼賣穰,分別為各實體,使原來連年虧損的局面得以扭轉。
個體商業、農貿市場及個體服務業
1992年撤區並鄉前,邵崗、坎山兩個集頭沒有農貿市場,個體工商戶和個體餐飲、理髮等都在兩個集頭上擺攤設點經營.1992年,邵崗集頭在集鎮中間建一農貿市場並開發老街,實行綜合治理,但農貿市場規模不大,佔地僅為6000平方米,遠遠滿足不了群眾需求。
2000年,個體老闆鄧海軒,在邵崗集西頭建起了浴池一座,分別有男、女浴池,設有男八間,鋪位32個;女兩間,鋪位10個。建起浴池后,改善和方便了群眾生活。
在改革開放中,邵崗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得到加強,道路交通,供水供電,水利設施,郵政電信,廣播電視等諸方面,自1984年至2004年,均發生了很大變化,得到很大發展。
1984年前,邵崗鄉僅有一條霍馬路穿境東西而過,其為石子路;坎山小鄉沒有一條象樣的公路。1984年秋冬,坎山小鄉修築了一條自坎山——古埂——何郢——古井——鄭塔的石子路。1985年,又修築了一條坎山——聯圩——鄭塔的石子路。邵崗小鄉和坎山小鄉聯合於1984年秋冬修築了一條從邵崗——元林——堯塘——坎山村的石子路。這些路均為群眾籌資、籌勞、籌石子修建的。
1990年,大水災之後,始修建灃河大橋,邵崗鄉配合交通部門修築長40米,寬10米,高25米的灃河大橋。於1992年春建成。此橋建成后真乃“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邵崗鄉3萬人民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願望變成了現實,把近在咫尺卻相望不相及的縣城與邵崗聯在了一起。繁榮了邵崗的經濟,促進了商貿交流,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1994年,修築霍—馬柏油公路15公里,同時全鄉投入50萬元,修築村級公路11條1700米,投入10萬元,改建了邵崗—五塔大橋;1995年,全鄉投入200萬元,其中群眾集資100萬元,修築了邵崗—白蓮水泥撤退路9.384公里,另100萬元新建石子公路4條6000米,維修了村公路12條1800米;1996年,又利用夏季穿插 戰整修了村級石子公路,接通了斷頭路,率先在全縣實現村村通石子公路,保證了全鄉範圍內的大循環。1997年,將邵崗街道拓寬到40米,鋪築了長700米,寬21米的柏油路面;修鄉級路9000米,村級路8000米,實現了村、組之間通土公路,1999年,修築分別到潘嘴、樓灣的兩條水泥撤退路。2001年,修築邵崗—五塔的水泥路,2002年,修築焦橋柏油路5公里;2003年修築松山石子路3公里;2004年,修築聯圩石子路3公里、堯塘—茨墩的3公里砂路和聯圩—坎山的公路。
1984年至1990年,集頭居民均以柴油發電照明,至1990年,邵崗架設高化線路,從石店方向引進高壓電。但是線路長,電損高,供電不正常。1995年,全鄉集資26萬元,從城關110變電所架設一條10萬千伏高壓專線。1997年至2003年,先後用近7年時間,投資100餘萬元,對全鄉實施農網改造,共改建10KV線路1.85千米,380V線路11.4千米,220V線路14.23千米,增座配變7台,發行低壓線路21.3千米,全鄉實現了全面網改和城鄉同網同價。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
①在湖灣村組,建站除旱。1992年,陸續在灃河、焦橋、樓灣、潘嘴、松山、堯塘、羅圩、新樓、聯圩等村建了10個電灌站,整治了松山、焦橋、樓灣、羅圩、潘嘴等村抬水渠,修了松山渡槽。
②退墾養殖。在樓灣、坎山村和郝家湖,實行圍地制宜,種養分離,退墾養殖.98年冬在坎山建精養魚池13個,做土方24萬;在郝家湖築千米長堤,搞圩內養殖,全鄉7000畝水面得到開發。
③農田林網,小區治理。從1992年至2000年,以黃淮海二期工程為起點,連續8年堅持田、村、路、渠、宅、塘、漁、墓“八位一體”,先後治理了灃河、范圩、潘嘴、羅圩萬畝小區;茨墩、元林、邵崗1000畝小區;堯塘、元林3000畝小區,合計15000餘畝,完成土方200餘萬方。
1998年,安裝了高60米的“大哥大”無線發射台,從此手機開始在廣大群眾中使用。
1994年,鄉投資10萬元,安裝了無線對講機發射台,村級配齊了對講機。
1999年,鄉郵政、電信分家,鄉建電信局。
2012年,邵崗街道出現1個移動溝通100營業廳,1個電信營業廳。6個移動專營店,2個聯通專營店。
1984年至1994年,鄉僅有廣播站,1994年鄉僅有廣播站,1994年鄉政府投資5萬元,安裝了鄉級甲級廣播無線發射台,實現了村村通廣播。
1995年,鄉籌資8萬元,興建了有線電視轉播台,開通了有線電視。1998年,坎山集頭安裝了有線電視,開始時全鄉用戶600來戶,至2004年底,全鄉有線電視用戶近千戶。
廣播電視工作由鄉廣播文化站負責。
一、幼兒園
邵崗鄉於2000年秋興辦了中心幼兒園,實有幼兒教師6人,學生百餘人。同時,私人辦園的有蔣小妮。邵崗集頭幼兒基本都在此兩處就園。
二、小學
全鄉2000年前,每村一所小學,1992年冬,原棗林小學、許集小學、關嘴小學併入城西湖鄉,邵崗有中心小學,計18所小學。1999年秋范圩小學撤併入中心小學,2000年撤併何郢小學,樓灣、元林、潘嘴兩村小合併,2002年羅圩村小併入灃河小學;古井村小、古埂村小併入何郢小學,全鄉2004年底,松山、新樓兩村 僅有1至3年級,聯圩小學撤併入坎山小學。經過撤併,至2004年底,全鄉計有小學10所。至2004年底,全鄉共有小學教師129人。
三、中學
1984年至2004年,邵崗鄉均為坎山中學和邵崗中學兩所中學,1992年撤區並鄉前的邵崗小鄉和坎山小鄉,均有一所初級中學,並一直保持至今。
至2004年底,全鄉有共有中學教師74人。
四、教辦室
1984年至1992年撤區並鄉前,每小鄉中心小學校長為全鄉教育負責人。撤區並鄉后,成立教辦室,范壽才任主任,負責全鄉教育工作,2001年2月撤教辦室成立中心校,周效明同志任校長。
衛生
鄉鎮衛生院、村醫療室、個體診所
1984年至1992年撤區並鄉前,邵崗小鄉和坎山小鄉集頭分別有所鄉醫院。1992年撤區並鄉后,並為邵崗醫院,坎山集頭留一醫療點。村均為一人的村衛生室,負責防疫和醫療。兩個集頭分別有個人診所,邵崗有周偉、黃華及其它人員共6處,坎山集頭有4處。
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歷屆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1986年元月,原坎山鄉聯圩村書記王榮貴同志獲國家計劃生育先進個人。
1984年至1992年,每村明確一人負責和兼管計劃生育工作,1992年鄉組建計劃生育辦公室,負責全鄉計生業務工作。進入2000后,每村配一名計劃生育專干,負責計劃生育工作,鄉同時組建計劃生育服務所,負責全鄉計生四項手術、接生等具體工作。
每年,全鄉性的春突和秋突對計生工作進行突擊清理。2004年,全鄉對計劃生育工作全面進行清理,縣派工作組進行督查。現在人們對計生工作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計生工作逐步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坎山村 | 園林村 | 潘嘴村 | 上郢村 | 樓灣村 | 堯塘村 | 聯圩村 | 何郢村 | 古井村 | 松山村 | 古埂村 | 焦橋村 | 邵崗村 | 范新樓村 | 范圩村 | 羅圩村 | 灃河村 | 茨墩村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6407 |
男 | 13615 |
女 | 12792 |
家庭戶戶數 | 755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6358 |
家庭戶男 | 13577 |
家庭戶女 | 12781 |
0-14歲(總) | 6948 |
0-14歲男 | 3658 |
0-14歲女 | 3290 |
15-64歲(總) | 17450 |
15-64歲男 | 8979 |
15-64歲女 | 8471 |
65歲及以上(總) | 2009 |
65歲及以上男 | 978 |
65歲及以上女 | 1031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6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