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辛亥首義的結果 展開

辛亥首義

電視劇

辛亥首義文化直接源於辛亥首義歷史。20世紀初年,湖北地區的革命黨人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指引下,多年來不競聲華,埋頭實幹,於1911年10月10日,敢為天下先,打響了鋒銳直指清王朝的起義第一槍。

正文


劇情簡介

該劇從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被殺開始,從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血濺刑場開筆,以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思想為指導,以辛亥武昌首義為結構主幹,採取人物傳接遞進為全劇情節的發展線索,藝術地再現從戊戌變法失敗到民國成立這一時空階段中,如六君子喋血北京城;自立軍漢口起義;武昌花園山聚會;華興會長沙起義;武昌科學補習所;萍瀏醴起義;日知會丙午之獄;東北延吉“間島”問題;清廷立憲;廣州起義;保路風雲;武昌辛亥首義第一槍;保衛陽夏之戰;民軍攻佔南京等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一直到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最終完成對整個辛亥革命發動、發生、發展的藝術再現。

辛亥首義歷史文化介紹

革命軍在武昌紅樓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共和政府——鄂軍都督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並宣告廢除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義聲所播,全國響應。短短兩個月,清王朝統治土崩瓦解,2000多年的皇權專制制度即告終結,民主共和的大門由此打開。武昌因而被譽為“首義之區”。
今日,我們漫步武漢街頭,依然可以看到眾多首義遺址。有漢口的沿江大道歷史街區、既濟水電公司及其水塔、西商賽馬俱樂部及其大看台、大智門火車站、共進會機關部舊址等,武昌的日知會舊址、三烈士就義處、工程八營舊址、楚望台遺址、起義門、鄂軍都督府舊址、抱冰堂、拜將台遺址、寶通寺等,漢陽的歸元寺等共10餘處。還有大批紀念設施昭示著後人對首義勛績的追懷。
武漢地區紀念碑亭有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碑、總理 孫中山紀念碑、民軍起義國慶碑、勝利亭,塑像有武昌、漢口兩座孫中山銅像、黃興銅像和雕像,祠堂與墓葬有庚子烈士祠、三烈祠、黎元洪墓、田桐墓、漢口利濟路辛亥鐵血將士公墓、漢口球場路辛亥首義烈士陵園、漢陽扁擔山辛亥鐵血將士公墓、伏虎山辛亥名人墓、石門峰辛亥志士墓,公園和廣場有首義公園、中山公園首義廣場,紀念路有中山大道、中山路、三民路、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民主路、首義路、起義街、黃興路、蔡鍔路、黎黃陂路、彭劉楊路等。
這些首義文化的物質載體中,武昌紅樓是標誌性的景觀。武昌紅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閱馬廠,因紅牆紅瓦而得名。紅樓原為清朝政府設立的湖北咨議局局址,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1日,革命黨人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1961年紅樓以“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名義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10月,依託紅樓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2002年,又掛牌辛亥革命博物館。目前該館已成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館內現布置有《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基本陳列。優越的地理位置,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場景恢弘而又陳設典雅的展覽,武昌紅樓正向人們彰顯著辛亥首義文化的無窮魅力。

武昌起義別稱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來臨之際,武昌首義廣場的建設與起義門的修復等已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武昌起義並不是辛亥年間的第一次起義,廣州早在半年前就發生了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中也發生了成都起義,為何獨以武昌起義被尊為“辛亥首義”?這也成為海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話題。 “‘辛亥首義’是首次舉義成功的意思,經過武昌新軍暴動的沉重打擊,沿襲268年的清王朝及兩千餘年的專制帝制之傾覆成為定局。”歷史學家、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馮天瑜教授對此一語以概之。
1954年就開始致力於辛亥革命研究的著名歷史學家、華中師範大學85歲的章開沅教授說,廣州起義失敗了,武昌首義卻堅持下來,是因為武漢九省通衢,影響很快遍及全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湖北和武漢的革命黨人都是實幹家,不管是宣傳工作還是組織工作都扎紮實實,把很多清軍都爭取過來,學堂裡面革命的人更多。馮天瑜說,“武漢首義”的正式提法,較早見於孫中山1912年1月1日發布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其中明確稱:“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後獨立。” “本來,武昌新軍起義並非清末首次發生的反清武裝暴動,孫中山先生稱之為‘首義’,別有深意。”馮天瑜說,自1895年10月孫中山率鄭士良陸皓東等舉行第一次廣州起義以來,興中會、光復會及後來的同盟會於十餘年間發動十多次反清武裝暴動,然而,歷次武裝暴動,悲歌慷慨,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撲滅下去,此所謂“屢起屢躓”。
他說,相形之下,辛亥秋季的武昌起義則頓成滅亡清廷的燎原之勢。他說,武漢擁有近代工商業、近代文教、近代交通、近代傳媒和近代軍隊匯合成的近代文明基礎,革命黨人不僅與城市各階層聯繫廣泛,更是實行“抬營主義”,爭取了成建制的新軍,在湖北新軍中建立完整的組織系統,使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遠非此前多次反清暴動所可比擬。
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皮明庥研究員說,爆發於1911年10月10日晚的武昌起義,雖然晚於廣州的黃花崗起義和成都起義,但經過竟夜血戰,攻克了湖廣總督署,光復了武昌全城,並於11日成立了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此後,以都督黎元洪名義通告全國各省,號召共舉義旗,得到響應。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廷,清朝統治土崩瓦解,不久即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成立了遠東第一個共和政權。
據史料記載,10月10日晚一夜激戰,起義軍便奪取中心城市——湖廣會城武昌;11日在湖北省咨議局宣布成立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首次在中國建立起比較完備的、行使職能的共和政權;11月初公布宋教仁草擬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將共和憲政綱領昭示天下。
10月18日至11月27日,起義軍在漢口(時稱夏口)、漢陽與南下的北洋清軍主力鏖戰。持續四十天的“陽夏之役”,為湖南、陝西、山西、江西、江蘇、廣東等省紛紛“易幟獨立”爭取到時間。清朝政權終於土崩瓦解,1912年2月,清帝退位,東方大國第一次實現了從專制帝制向民主共和的歷史轉型。
廣州起義和成都起義均發生在1911年,都對辛亥革命有重大影響。皮明庥說,廣州黃花崗起義雖由孫中山、黃興親自領導,起義軍與敵軍生死搏鬥,前仆後繼,義薄雲天,全國震動,無疑對武昌起義的爆發產生了影響,但這次也發生在辛亥年的起義畢竟以失敗告終了。
“武漢義旗天下應,推翻專制共和興。”馮天瑜說,“無論是從破還是從立的角度來看,武昌起義都可謂首創性義舉,故史稱‘辛亥首義’”。
“作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區,武漢每十年舉辦一次相關學術研討會,已成為世界公認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章開沅介紹說,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皇權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其影響不僅在國內極為深遠,而且在亞、非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也有程度不等的傳播。因此,辛亥革命史研究,最近50年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國際性的重要史學分支之一。
今年85歲的章開沅,早年就讀於金陵大學歷史系,曾任華中師大校長,現任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池田大作研究所名譽所長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在辛亥革命史等研究領域有開創性的學術貢獻,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他說,過去武漢人總是強調紀念“第一槍”,他認為最要紀念的是“第一步”:偉大的中國、偉大的中華民族走向民主共和的第一步,第一個臨時憲法在武昌紅樓產生,這才是武漢最大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