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禾
中國氣象學家
張人禾,1962年7月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副校長。
1982年張人禾從蘭州大學地理系畢業後進入南京農學院植保系工作;1984年考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91年博士畢業后留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4年在日本東京大學氣候系統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短期氣候與季風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在美國馬里蘭大學氣象系作高級訪問學者;1999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2001年出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5年擔任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主任;2012年擔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員;201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擔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2018年出任復旦大學校長助理、副校長。
張人禾
1978年2月,進入蘭州大學地理系氣象專業學習。
1982年2月,本科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之後進入南京農學院(1984年更名為南京農業大學),擔任植保系任助教(至1984年8月)。
1984年8月,考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天氣動力學專業,先後獲得碩士學位(1987年7月)、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9月)。
1991年9月,博士畢業后,留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1991年9月-1992年12月)、副研究員(1993年1月-1995年11月)、研究員(1995年12月-2001年9月)、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1998年4月-)。
1994年4月,應日本東京大學和日本學術振興會的邀請,在日本東京大學氣候系統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至1995年4月)。
1996年4月,出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短期氣候與季風研究中心副主任(至2001年8月)。
1998年5月,在美國馬里蘭大學氣象系作高級訪問學者(至1999年2月)。
1999年8月,出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至2001年8月)。
2001年9月,出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至2012年10月)、黨委書記(2002年5月起) 。
張人禾 演講/報告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5年9月,擔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至2008年6月)
2009年1月,獲專業技術二級崗位任職資格。
2012年10月,擔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員。
2015年12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6年,擔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
2018年5月,出任復旦大學校長助理。
2018年9月,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2019年11月,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張人禾在邯鄲校區8號樓會議室,以“踐行黨的宗旨,創新研究生立德樹人教育”為主題,為研究生院、研工部全體黨員講授了一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黨課。
• 科研綜述
張人禾主要學術貢獻包括:揭示了厄爾尼諾通過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影響東亞季風的機理,提出了熱帶海氣耦合波、海洋非線性溫度平流、熱帶太平洋異常風等因素在厄爾尼諾發生和演變中的作用,揭示了印度季風通過低層水汽輸送和高層南亞高壓影響東亞季風的兩種途徑,提出了土壤濕度影響東亞季風的機理,指出青藏高原低渦風場和環境風場與潛熱加熱的相互作用是導致低渦東移的重要原因,提出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變化在高原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利用海洋Argo資料有效改進了中國短期氣候業務預測技巧。
• 科研項目
截至2013年,張人禾主持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基金、國家“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二十多項國家和部委級研究項目。
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擔任職務 |
2008年09月至2011年12月 | 重大氣象水文災害綜合風險評估技術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綜合評估技術研究”課題:負責人 |
2009年07月至2012年06月 | 全球季風監測、評估、研究和預測 | 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負責人 |
2010年01月至2012年12月 | 東亞副熱帶季風變異機理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 |
2010年09月至2012年10月 | 高原環流系統對東部地區天氣的影響技術分析 | 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經費項目,負責人 |
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 | 東亞副熱帶季風變異機理 | 主持 |
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 | 華南季風強降水外場試驗與研究 | 主持 |
• 成果獎勵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2012年 | 我國Argo大洋觀測系統及其資料同化與短期氣候預測 | 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2012年 | Argo大洋觀測與資料同化及其對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的改進 | 二等獎,國家級 |
2007年 | 我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 | 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 |
2004年 | NCC全球海洋資料四維同化系統(NCC-GODAS) | 中國氣象局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獎一等獎 |
• 學術論著
截至2016年,張人禾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正式出版物中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其中SCI刊物論文120餘篇。
時間 | 論文名稱 | 作者 | 期刊 |
2013 | Argo大洋觀測資料的同化及其在短期氣候預測和海洋分析中的應用 | 張人禾,等 | 大氣科學 |
2012 | A China-Japan cooperative JICA atmospheric observing network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JICA/Tibet Project): An overview | Zhang Renhe,et al. |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
2012 | 青藏高原及東緣新一代大氣綜合探測系統應用平台 — 中日合作JICA項目 | 張人禾,徐祥德 | 中國工程科學 |
2011 | South China heavy rainfall experiments (SCHeREX) | Zhang Renhe,et al. |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
2011 | Impact of Spring Soil Moisture on Surface Energy Balance and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 and Precipitation in East China | Zhang Renhe,et al. | Journal of Climate |
1995 | 簡單熱帶海氣耦合模式中的耦合波及其不穩定性(I)、(Ⅱ) | 張人禾 | 大氣科學 |
• 教學理念
張人禾總會提醒學生做研究之前一定要問個為什麼,這項科研到底有什麼科學意義。
• 講授課程
張人禾長期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講授研究生課程《高等大氣動力學》和《熱帶地球流體動力學》 。
• 學科建設
時間 | 擔任職務 |
2011-09- | 第二十七屆《氣象學報》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2011-05-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2010-10- | 中國氣象學會第二十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
2010-10-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2009-12- | 《大氣科學》第七屆編輯委員會,副主編 |
2008-12- |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
2003-07- | 《應用氣象學報》編審委員會,副主編 |
國際"氣候變化及其可預測性"研究計劃太平洋專家委員會委員(Member of the CLIVAR Pacific Panel) | |
中國氣象學會氣候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
中國海洋學會海氣相互作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 |
《大氣科學》常務編委 | |
《Advance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編委 | |
《科學通報》特邀編輯 | |
《Journal of Geosciences of China》大氣學科組常務編委 | |
南京氣象學院兼職教授 | |
雲南大學兼職教授 |
在氣科院的領導崗位上,張人禾帶領氣科院班子成員,在氣科院全體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認真貫徹落實局黨組的要求,紮實推進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氣象人才體系建設,著力提高科技支撐氣象業務服務的能力,顯著提高了氣科院的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了氣科院的國內外顯示度和影響力。(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評)
教育部於2018年9月21日研究決定:任命張人禾為復旦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