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詞典

語文詞典

語文詞典分3大類。

學慣用詞典:4~6萬詞,語言核心部分。以現代常用詞為主;釋義先列常見的詞義,次列不常見的詞義;

參考用詞典:14~18萬詞 ,適合參考的需要。收詞以現代為主,力求全面,包括通用的、專科的,以及百科知識的詞;義項先列詞的中心意義,次列邊緣意義;

研究用詞典:40~60萬詞,屬詞庫性質,供學術研究之用。收詞原則:凡屬某一年以後出現於本民族文獻的詞,以及詞的語音和形態變體,都予列入;義項按歷史上出現先後排列,各有註明年代和出處的文史引語為證;分層次釋義,多義性的詞按基本詞義、語境詞義、習慣詞義註明。

類別與概況


三類語文詞典中,A 類的特點是著重說明常用詞的詞義和詞的用法,以適合學習的需要; B類的特點是儘可能全面地收錄現代語言通用的詞,以適合各行各業參考的需要; C類的特點是儘可能完全地收錄自古以來曾出現的民族語詞,記錄它們語音、形態、語義的變化,以適合各種研究工作的需要。在義項排列上, A類從最常用的詞義開始,B類從最中心的詞義開始,C類從最早出現的詞義開始。A、B都從現代語言收詞,但 B大於 A一倍或幾倍,因為B包括A所不包括的專科的和百科知識的詞。B、C都用文史引語作為例句,但 C著重說明詞義的歷史演變,B著重說明當代的詞義,C註明引語的年代和出處,B一般只註明作者。
三類之中,最具詞典學特色的是 A、C兩類。A類的對象是語言的學習者,而且多半是非母語的學習者。為這類學習者編輯的詞典,構成詞典學一個特殊的課題。例如外國人學漢語,有聲調問題,詞類識別問題,詞序變換引起語義不清楚等問題;中國人學英語,有名詞的可數與不可數,動詞的及物性和搭配問題,冠詞和介詞的慣用法等問題。母語使用者認為不成問題的語言現象,非母語學習者總是要求有明確的規則可以遵循,滿足這一要求,是 A類詞典的特殊任務。至於學慣用的雙語詞典,還有單語詞典所沒有的問題。單語詞典用定義,雙語詞典用譯義,而譯義所用的詞可能和原詞的若干義項相符,和另一些義項並不相符。又如詞典里的慣用片語,單語詞典解釋其中關鍵詞的意義即可,雙語詞典則需全譯,但因其是慣用,釋文往往不易達意。
A 類詞典的編者所面臨的形態、句法、跨文化的語義傳輸等問題是很多的。單語的《》自1948年在英國出版以來,已有過四次大修改。名詞可數不可數的精細處理,動詞塔配的模式化,語境語域描寫的標準化,便是幾次修改的結果,也代表了詞典學的進展。
B 類詞典收詞多,除廣收常用詞以外,還收專科性和百科性的詞。它力求以一卷本的形式提供最全面的詞的語義信息和百科信息。
C 類詞典代表詞典學的歷史主義結晶。研究者利用它作為詞庫,可以從歷時角度觀察同一個詞在不同時段里發生的形態、語音、語義上的變化。也可以從共時的角度觀察一組詞在某一時期形成的語義場和它的語義結構。研究者還可以從不同時期的借詞觀察文化的接觸,從詞所反映的文物制度觀察社會形態。從幾百年的文獻中收集到的幾十萬個詞,按一定次序編列和註明義項,在這樣條件下編成的一部(通常為多卷本的)詞典本身即是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庫。

第一本詞典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工具書。
關於“爾雅”名字的解釋,一般有兩種觀點。清代學者王念孫認為,“爾”是近的意思,“雅”是“雅言”“正言”,即官方規定的規範語言,“爾雅”即“爾乎雅,近乎正”。清代學者郝司懿行認為,“爾”為“近”,“雅”為“正”,“正者,虞夏商周建都之地正言也。近正者,各國近於王都之正言也”。
《爾雅》也就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語詞的著作。全書共19篇,分別為《釋詁》《釋訓》《釋親》《釋器》《釋宮》《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和《釋畜》。
古人作《爾雅》的目的,一方面在於“正名命物”,一方面在於解釋六義,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即用於解經
關於它的作者為誰,歷來說法不一。有的人認為是孔子門人所作,有的認為是周公所作,經後人增益而成。北大何九盈教授又認為,《爾雅》的編纂與戰國時期齊國稷下學派有關。後人大都認為《爾雅》初稿成於戰國末年,經過代代相傳,各有增益,在西漢時被整理加工初有定稿。唐朝以後將它列入“經部”,成為儒家經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