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羽儀
楊羽儀
廣東寶安人。中共黨員。出生於1939年。1963年畢業於廣東師範學院中文系。歷任廣州僑光中學、第七十六中學教師,廣州日報社《廣州青少年報》副刊編輯,廣東省作家協會第五屆副主席,散文創作委員會主任,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散文集《古海里的北斗星》、《南風的微笑》、《香港眾生相》、《啊,桂山島》、《洋城的彩翼》、《鹿咬的豹傳奇》、《大漠驚魂》、《幾化風流》、《浮生偶遇》,報告文學集《沉淪》、《幾度夕陽紅》等。散文集《水鄉茶居》獲全國1977年-1989年散文優秀作品獎和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怪客——楊羽儀散文選》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又去漂泊》獲首屆秦牧散文獎。散文集《水鄉茶居》獲中國新時期優秀散文獎。
我,一介平庸子民。香港新界八鄉人氏。族譜記載,明末清初南遷於此,香港政府稱“原香港人”。少年在香港大霧山麓居住,父親楊英秀有個果園。與村人少來往,養成孤僻寡言的性格。在母親謝瑞珍的熏陶下,喜吟唐詩、宋詞,酷愛唐宋八大家散文,視“先天下之憂而憂”為人生警句。13歲北上廣州讀書,先後在廣州市第十七中學和廣雅中學就讀,后畢業於廣東師範學院中文系。1963年到中學任教,后又在《廣州青少年》報任副刊編輯。1979年被調到廣東省作家協會從事專業文學創作。
此後“面壁”十多年,幾經苦熬,既覽諸家散文,又到生活中去,認識思考人生,漸解人生的多色彩,咸甜酸苦辣五味俱全,何以光寫甜呢? 生活的不真實,何以抒真情? 何以有撼人心弦的力量? 作品的蒼白常失之於此。我在後來出版的散文集《沉淪》的序中說:“......不過,人們儘管踏著恥辱的歷史遺跡,那依然是一片深愛的黃土地。它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淚,它澆鑄著民族不屈的精魂。因此,人是在光榮與恥辱的交織中,在功與罪的交織中走出來的,它將是一群有血性的頭顱高昂的中國人。”我自知遠遠不能寫出“中華民族之魂”,但我願為之俯首。後來,我注意了散文的自我釋放,我更想嘗試尋找,從直面人生進入人生的“悟道”,如我在散文集《怪客》的序中說“不像佛家,佛門悟道大抵是消極的,被動的;人生的悟道大抵是積極的,主動的,用一種新的精神力量去感悟我們的時代,使人們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