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茶居
水鄉茶居
水鄉茶居是楊羽儀先生寫的一篇文章,記錄了水鄉的茶居生活。
在廣東水鄉,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個村莊,百步之內,必有一茶居。這些茶居,不像廣州的大茶樓,可容數百人:每一小“居”,約莫只容七八張四方桌,二十來個茶客。倘若人來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臨河水榭處,灣泊著三兩畫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茶,也頗有味。
茶居的建築古樸雅緻,小巧玲瓏,多是一大半臨河,一小半倚著岸邊。地板和河面留著一個漲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築上有較大的變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結構,也有磚木結構的,而我卻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頂上,覆蓋著蓑衣或松樹皮,臨河四周也是松樹皮編成的女牆,可憑欄品茗,八面來風,即便三伏天,這茶居也是一片清涼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舊時多用“發記茶居”、“昌源茶室”之類字型大小。現在,水鄉人也講斯文,常常可見“望江樓”、“臨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號。
舊時的水鄉茶室,多備“一盅兩件”。所謂“一盅”,便是一隻鐵嘴茶壺配一個瓦茶盅。壺裡多放粗枝大葉,茶葉味澀而沒有香氣,僅可沖洗腸胃而已。所謂“兩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頭糕、蘿蔔糕之類,雖然不怎樣好吃,卻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鄉人頗覺實惠。現時,水鄉人品茗,是越來越講究了,茶居里再也不見粗枝大葉,鐵嘴壺也被淘汰,換上雪白的瓷壺。櫃檯上陳列著十多種名茶,洞庭君山、雲南普洱、西湖龍井、英德紅茶……偶有一兩種大眾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紅了。至於那“兩件”,也絕非粗品,而時興“干蒸燒賣”,“透明鮮蝦餃”、“蛋黃魚餅”、“牛肉精丸”之類,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葉糯米雞”了。在那“史無前例”的年月,因為《愛蓮說》的作者是士大夫,於是“糯米雞”外面的荷葉也被取消了,糯米飯中裹的也不是雞肉而變成了豬肉,“糯米雞”變成了“裸裸糯米豬”。現在,水鄉茶居的糯米雞,不但恢復了傳統的荷葉包裹,而且糯米飯裡頭的確裹著雞肉,還拌以蝦米、冬菇、雲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屬上品,百啖不厭。
水鄉人飲茶,又叫“嘆”茶。那個“嘆”字,是廣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論“嘆”早茶或晚茶,水鄉人都把它作為一種享受。他們一天辛勤勞作,各自在為新生活奔忙,帶著一天的勞累和溽熱,有暇“嘆”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緊張生活的一種緩衝。我認為“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嘆”茶的特點是慢飲。倘在早晨,茶客半倚欄桿“嘆”茶,是在欣賞小河如何揭去霧紗,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兩岸的番石榴、木瓜、楊桃果實,或濃或淡的香氣,滲進小河裡,迷濛、淡遠的小河,便如傾翻滿河的香脂。也許,是看大小船隻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櫓揚帆來去,看榕蔭、朝日及小鳥的飛鳴吧!倘在傍晚,日光落盡,雲影無光,兩岸漸漸消失在溫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聲漸漸遠去,河面被一片紫霧籠罩。不知不覺,皎月悄悄浸在小河裡……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為之傾倒,然而多是“卜佬”的茶客。他們“嘆”茶,動輒一兩個小時,有如牛的反芻,也是一種細細品味———不是品味著食物,而是品味著生活。
一座水鄉小茶居,便是一幅“浮世繪”。茶被“沖”進壺裡,不論同桌的是知己還是陌路人,話匣子就打開了。村裡的新聞、世事的變遷、人間的悲歡,正史的還是野史的,電台播的大道新聞還是鄉村小道消息,全都在“嘆”茶中互相交換。說著,聽著,有輕輕的嘆息,有呵呵的笑聲,也有憤世嫉俗的慨嘆。無怪乎古時柳泉居士蒲松齡先生要在泉邊開一小茶座,招呼過往客人,一邊“嘆”茶,一邊收集可寫《聊齋志異》的故事了。
在茶居里,也有獨自埋下頭,靜靜地讀完一張《羊城晚報》的人,讀著,讀著,突然拍案而起,驚動四鄰。他們評論著、嘆息著、讚揚著……茶越“沖”越淡了,話卻越說越濃。一樁樁事兒,就在“嘆”茶中經過“斟盤”而“拍板”了。這時,茶客們的興緻更濃了,他們舉起茶杯“碰”起杯來……
這樣的“草草杯盤共一歡”,便是水鄉生活中的詩。生活有了詩,“嘆”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而世間最好的酒肴,莫過於生活中的詩了。有了詩,桌上即使擺著鹽漬雞、炸禾花雀、燉水魚、炸花生米等,也味同嚼蠟了。惟獨那一盅茶,絕不可放棄,因為它也能“釀”出生活中的詩來。
廣東寶安人。中共黨員。出生於1939年。1963年畢業於廣東師範學院中文系。歷任廣州僑光中學、第七十六中學教師,廣州日報社《廣州青少年報》副刊編輯,廣東省作家協會第五屆副主席,散文創作委員會主任,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楊羽儀黑白照
雅緻的語言,娓娓到來的“茶事”,把握住它們,就把握了文章的精神
“變”化釀出新華章
——讀《水鄉茶居》
自從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文字記載之後,茶几乎成了中國的國粹。雖然後來盛行於日本,但國人對茶卻還是情有獨鍾:賓客臨門、朋友聚會、走親訪友、孝敬長輩等等,一杯芳香而馥郁的清茶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入手,在這古老悠久的國粹之中,有關茶的文章就比較容易反映社會的脈搏和動向。《水鄉茶居》一文,正是充分發揮散文小巧輕靈的特點,選擇了喝茶品茶這類人們的閒情逸緻,用窺豹一斑、引一微而知著的方法,通過水鄉茶居過去的對比,從二者的反差之中反映了社會變革的這一重大主題。
文章通篇是用一個字“變”來結構全文的。一個事物的變化,最明顯的莫過於其表面的變化。作者深諳其中之道理,他先從表面的層次去描摹這一變化。具體地說,那就是水鄉茶居自身的較大變化——現在開始“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結構,也有磚木結構的”;茶居名字的變化——“水鄉人也講斯文,常常可見‘望江樓’、‘臨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號”;還有茶室的設備與品嘗的物品之變化——“現時,水鄉人品茗,是越來越講究了……不但恢復了傳統的……而且……色香味均屬上品,百啖不厭。”儘管這不過是茶居表面的變化,但正如文中淡淡的一筆,這也反映了社會的歷史已經翻過了“‘史無前例’的年月”那一頁,人們壓抑的心情變舒暢了,人們熱愛生活,人們更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水鄉茶居》別開洞天的重頭戲,則是人們在茶居休憩之中議論的中心。諸如“村裡的新聞、世事的變遷、人間的悲歡,正史的還是野史的,電台播的大道新聞還是鄉村小道消息,全都在‘嘆’茶中互相交換。”但是,“更多的議題則是農村經濟政策的不斷落實”,通過茶居顧客們議題中心的變化,就自然導出了社會變革之源,這也就自然而然地把社會變革融入了一幅可親可信的“浮世繪”畫圖,一杯茶水之中,也“釀出生活中的詩來”。
楊羽儀的《水鄉茶居》像是中秋夜色里一壺醇和鮮爽的“碧螺春”,“月已闌珊,上下瑩澈,茶居燈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皺,水氣的飄拂,夜潮的拍岸,一座座小小茶居在醉意中,一切都和心象相溶合”,濕漉漉的、反射著月光的文字竟使我們漸醉……
品讀第七段:①賞景(回味勞動場景)中的句子。
A句子:“茶客半倚欄桿‘嘆茶’,是在欣賞小河如何揭去霧紗,露出俏美的真容么?”(擬人) 、“也許,是在看大小船隻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櫓揚帆來去”(擬人)
賞析:小河養育了水鄉人,用擬人手法將小河看作人,賦予小河無限風情,足見水鄉人對小河的喜愛。水鄉人的生活離不開這溫柔、俏美的小河。從“大小船隻”、“搖櫓揚帆”中可看出水鄉人忙碌的一天開始了。
B句子:“瞧,兩岸的番石榴、楊桃果實,或濃或淡的香氣,滲進小河裡,迷濛、淡遠的小河,便如傾翻了滿河的香脂。”
賞析:從嗅覺角度寫小河頗有新意,而這香甜的果實正是由水鄉人栽種培育的,對水鄉人而言這是收穫的果實。水鄉人聞到的收穫的芬芳。
C句子: “船上人的吆喝聲漸漸遠去”
賞析:“漸漸遠去”可看出水鄉人忙碌的一天結束了。
總結:寫小河清晨與傍晚的景色其實也正是在寫水鄉人生活的一些側面,小河的節奏是水鄉人生活的節奏,幽人雅士賞景是在景外,而水鄉人賞景是在景中。幽人雅士賞景是為景而傾倒,水鄉人賞景更是一種對生活的品味,回味自己勞動的場景。
品讀第八段:②聊天(關注社會變化)
A句子:“茶被‘沖’進壺裡,不論同桌的是知己還是陌路人,話匣子就打開了”
賞析:茶創造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機會,茶居不是一個私密的空間而是一個人們相互溝通的場所。
B句子:“村裡的新聞,世事的變遷、人間的悲歡,正史的還是野史的,電台播的大道新聞還是鄉村小道消息,全都在‘嘆’茶中互相交換”
賞析:新聞、變遷在這裡匯聚,水鄉茶居是社會的一個小縮影
C句子:“說著,聽著,有輕輕的嘆息,有嗬嗬的笑聲,有憤世嫉俗的慨嘆”(排比句)
賞析:在這嘆息、笑聲、慨嘆中自有人們對生活的一份理解與感悟,交流給他們帶來了得到溝通、得到理解的舒暢。
總結:人們在茶中話世界,在關注社會變化。
品讀 第九段:③聊天(建設新生活)
A句子:“他們評論著、嘆息著、讚揚著……更多的議題是農村經濟政策的不斷落實,正像水鄉人的兩道濃眉越來越舒展一樣“
賞析:“越來越舒展”的濃眉形象地寫出了“農村經濟政策的不斷落實”后水鄉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B句子:“茶客們‘嘆’著茶,便心碰心兒,誰個養了多少頭奶牛,年產量多少,誰個治木瓜害蟲有特效藥,誰個萬元戶聯合起來給窮隊投資,幫助窮隊改變落後面貌……茶越“沖”越淡了,話卻越說越濃。一樁樁事兒,就在‘嘆’茶中經過‘斟盤’而‘拍板’了。
賞析:從水鄉人的談話中,可看出他們在忙著建設新生活。文中講到他們“各自在為新生活”而奔忙著(第六段)。既是一種新生活那必有些新變化。人們在交談更在交心,共同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味到濃時,自然舉起茶杯“碰”杯來。
最後一段:
句子:“月已闌珊,上下瑩澈,茶居燈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皺,水氣的賓士,夜潮的拍岸,一座座小小茶居疑在醉鄉中。”(排比句)
賞析:排比句委婉地道出水鄉的茶居醉了,“疑”賦茶居以人的感受,因為人亦醉了,“一切都和心像相融合”,人與景相融。
第6至第11段總結:賞景、暢談、交心,一環扣一環,這是個“漸醉”的過程,最後達到“醺醺而不醉” 、“草草杯盤共一歡”的境界,一盅茶釀出了生活中的詩來,人們以茶會友,享受生活,品味生活。抒發著對生活的理解與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