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那
陳那
陳那意譯“域龍”、“大域龍”、“童授”、“方象”。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理論家,新因明學說的奠基人,印度中世紀邏輯之父。南印度香至國人,屬婆羅門種姓。原信從小乘犢子部,后改習大乘,從世親受學。善言能辯,在與“外道”論辯中常獲勝。曾在那爛陀寺講授唯識論和因明等。批判吸收了正理論,改革佛教古因明理論,創立了新因明。在因明學上的貢獻主要有:對能立與所立重新分界,以宗體為論爭的標的;創建九句因作為j支因明的推論基礎;增設喻體以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改五支為三支;確定量只分現量和比量;提出獨具特色的概念“遮詮”理論。在因明方面代表作前期有《正理門論>(即《因明正理門論》)、後期有《集量論》等八論,中國早在唐代時就有譯介。宋、元以後,西藏也譯介了不少陳那的因明論著作,據德格版“丹珠爾”所收,計有《集量論》、《集量論釋》、《觀所緣緣論》、《觀所緣緣論釋》、《觀三時》、《因輪抉擇》等。
印度瑜伽行派後期的理論家。意譯“方象”、“域龍”、“大域龍”、“童授”。因明學的集大成者。他原為南印度婆羅門,精通傳統婆羅門學說。皈依佛教后,從犢子部論師誦習小乘經論,因答師問,惹怒於師,被逐門外。旋投世親門下,改修大乘,研討有宗;通彌勒之瑜伽,尤善正理之因明。他對婆羅門傳統的正理論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創立了佛教新因明的邏輯體系。印度佛教邏輯史上將陳那以前的印度邏輯學說稱為古因明,而將陳那之後的邏輯學說稱為新因明。
陳那的著作,可分前、後期。前期的代表作是《因明正理門論》,後期的主要作品是《集量論》。《因明正理門論》內容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講能立及似能立,后一部分講能破及似能破。他從兩個主要方面創立新因明體系:①改古師五支論式為三支論式;②繼承、完善因三相理論(見印度邏輯史)。
陳那在哲學上是法相唯識論者。他雖然畢生致力於改造印度的形式邏輯,創造性地建立新因明,但他把邏輯有機地與認識論結合起來。陳那的作品,特別是最後的《集量論》是他的邏輯理論和哲學觀點的總結。
陳那在《集量論》中巧妙地將其唯識論哲學觀點寓於量的解說中。量,意即“知識來源”、“知識手段”或“實證知識”;印度哲學通常承認三量:現量,即直接感覺或認識;比量,即推理或間接知識;言量,即聖者或權威人物的言論或證言。陳那從邏輯實證出發,只承認現量和比量,取消言量。他在《集量論》中把現量劃分為世俗現量和瑜伽現量,即經驗的直接知識和超驗的直接知識。世俗現量又分根識現量、意識現量和自證現量。根識現量,是五根感官(眼、耳、鼻、舌、身五官)直接與外境接觸而產生的認識;意識現量,又稱一念意識,是內感官(意根)對外感官與外境接觸而產生的 5種直接的認識,認識的第一念便是前五識產生後續起而同時直接緣色的一念意識;自證現量,是對內在的喜怒哀樂等的感覺或統覺。意識現量和自證現量是把內在的意象作為對象,故無論對象或認識,都是純心理、純精神的。世俗現量認為,外部事物大至山河土地,小至針線草芥,都是一種實際的存在。但在本體上,則虛幻不真。按世俗現量說,無論其為內在的主觀現象,或者是外部的客觀現象,都是剎那起滅、變化無常的。和世俗現量相反,瑜伽現量則是真正的現量,永恆的實在。瑜伽,是一種內在反思方法,它要求修瑜伽者把思慮、語言、行動三者完全集中於精神上的一點。當在這一點上獲得完全成功的突破時,能量的“見分”(主觀意識)和所量的“相分”(客觀意識的對象反映在主觀上的意象)立即統一,出現一種絕對的精神境界──神秘的自證現量或超驗的現量。在這些論述中,陳那雖然沒有涉及唯識二字,但其實質是為了論證唯識論這一唯心主義哲學。
在認識論方面,就心、心所而立見分、相分、自證分,稱為三分家;昔來與安慧之一分、難陀之二分、護法之四分說並稱。更於因明學方面留有不朽之功績,集因明說之大成,始創“新因明”,由九句因,始確立因之三相,改五支作法為三支作法,變古因明之歸納為演繹,造成印度論理學(因明學)劃時代之新里程,被稱為中世紀正理學之父,或新因明之祖。關於師之因明學著作甚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列有八論,漢譯藏經中現存有九部九卷:真諦譯解卷論(與義凈譯掌中論同本)及無相思塵論(與玄奘譯觀所緣緣論同本)、義凈譯取因假設論及觀總相論頌、施護等譯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玄奘譯因明正理門論本(與義凈譯因明正理門論同本)。西藏譯藏經中則收十一部。另外師亦善於文學,曾作雜贊、戲曲。承繼陳那之因明學說者,有商羯羅主及法系繼承者護法。
在唯識學上,陳那曾受小乘經量部的影響,而主張“有相唯識”說。又從“量”(認識)的方面考察,於心、心所立見分、相分、自證分三分。《成唯識論》卷二雲(大正31·10b):
“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如集量論伽他中說: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證,即能量及果,此三體無別。”
陳那亦擅長文學創作。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贊詠之禮〉條載,陳那嘗為摩咥哩制吒(Ma^tr!ccta)的《百五十贊》作唱和,於各頌之初又加一頌,而成三百頌,名之為《雜贊》。又,近世出版的戲曲《昆達瑪拉》(《Kundama^la》),據稱亦為陳那所作。
改革因明學說是陳那的最大貢獻。他的因明學說被稱為“新因明”。其改革要點有:①主張只有現量與比量兩種認識,捨棄了聖教量、譬喻量等認識途徑;②認為現量必須是純粹的知覺,不帶任何“名相”概念的分別作用;③將五支作法變為三支作法,刪去合、結二支;④創製“九句因”以判定因的正確與錯誤,進一步充實了“因三相”的邏輯內容;⑤區分喻體與喻依,使同喻體與異喻體之間形成換質換位的關係;⑥提出“遮詮”說,強調概念通過否定事物矛盾性質以肯定事物自身的性質。這些改革,將正理派與佛教古因明的類比推理改造成為演繹推理,是印度邏輯史上的一大飛躍和轉折。
陳那撰有40多部著作,大部分失傳。現尚存的著作,藏譯本有:《集量論》、《集量論釋》、《觀所緣緣論》、《觀所緣緣論釋》、《觀三世論》、《因輪抉擇論》等;漢譯本有:《觀總相論》、《觀境論》、《理門論》、《取事設施論》等。這些著作都是因明學的專著。此外還有1卷《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是講解佛教教義的。《集量論》梵文原本迄今未發現。1928年,西方學者如蘭德爾輯錄了《陳那著作殘篇》。1930年,印度學者愛恩伽羅論師根據藏文譯本將《集量論》第一章《現量品》連同註釋一起轉譯為梵文。此後,耆那教贍部勝論師又據藏語譯本將《集量論》約三分之一的內容轉譯為梵文。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從藏譯本轉譯為漢語的《集量論略釋》。
此外,西藏譯藏經中,收有《集量論頌》(Tshad-ma kun-las btus-pa)、《集量論頌注》及其異譯、《觀所緣緣論》(Dmigs-pabrtag-pa)及其注、《觀三世論》(Dus gsumbrtag-pa)、《因明入正理論》(Tshad-marigs-par h!jug-pah!i-sgo shes-bya-bah!i rab-tubyed-pa)、《因明入正理論》(漢譯重翻)、《Gtan-tshigs-kyi h!khor-lo gtan-la dban%-pa》、《Rnal-h!byor-la h!jug-pa》、《Kun-tu-bzan%-poh!ispyod-pah!i smon-lam-gyi don kun-bsdus-pa》等十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