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古國
位於浙江省湖州市的景點
在這觀音嶺上,原先古梅成林,尤其有名貴古梅多株,是防風山上一處重要景點(古梅勝景)。舊有“封山十景”之說:防風古碑、竹林聽雨、古梅勝景、封山石室、百丈深潭、潘老仙蹤、朝陽俯瞰、春渚浪花、落霞飛虹、奇松待鶴。時過境遷,有的景點已不復存在。
防風古國
音可觀乎,竹雨松風皆自在。
大者士也,慈雲曇月證圓通。
沿石階上行,有個蝙蝠禪寺。登高遠眺,能看到碧波粼粼的下渚湖,大小河港與農田相間錯落,水陸面積大致對等,五五開,有典型的江南水鄉味道,令人心曠神怡。如果在清晨觀日出,沐浴在萬道霞光晨霧靄靄 若仙境里,你是有福之人,“朝陽俯瞰”果真名不虛傳。
防風古國文化園
在石洞東側峭壁上的摩崖石刻,清晰可辨的有“魏蘭來”、“公餘攬勝”、“洞天福地”等。散發濃濃歷史人文氣息,石室後有蝙蝠洞,洞內棲息蝙蝠無數,大且紅色。58年公社社員積肥曾挑出蝙蝠糞便數百擔,足見洞中蝙蝠之多。傳說此洞深不可測,通山下的下渚,又說可通徽謝謝。幾年前,曾有人挖掘數日,尚未見底,所以至今仍是一個謎團。封公洞冬暖夏涼天然小氣候,且無蚊子蒼蠅,是避暑納涼的勝地,其神秘莫測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探訪。題詠讚賞。洪 作《封公洞》五律詩:
松崖未及嶺,石洞忽旁穿。
泉滴四時雨,雲通一線天。
蟲蛇盤土室,蝙蝠避爐煙。
最是山僧靜,袈裟正坐禪。
出石室往東走百餘步,有“龍池”景點,峭壁危立,清靜絕塵。它又叫“仁慈潭”,其三面石壁如削獨立其陽,水深清幽,從不幹涸,這裡曾是朝陽禪院的放生池。若再沿石梯而上,即入“天上室”,安坐其間,防風古國景色盡收眼底,湖水雲天,碧竹蘆盪青瓦粉牆,田園風光美不勝收。在這封山上,明朝時候有“萬卷樓”,號“萬竹山房”有樓5間,藏書萬卷,書上印有“借書不孝”的有趣字樣,讓人捧腹。這裡峰巒陡峭、怪石嶙峋,頂峰原有7棵參天古松,虯枝曲干,時有野鶴飛來棲集,由“七棵古松待鶴還”的詩句而得名,現僅存孤松一棵。
順著山坡往下走,過聖堂嶺舊有東嶽行宮,是一處崇真道觀。西 為“泗水庵”,庵后石壁突兀,下俯清泉。這些景觀都已消失,而封山十景之一的“百丈深潭”我們還能見識一下。此潭大小約一畝,深不可測,三面絕壁,高十餘丈,崖側俯視,驚險刺激。陽光直照在潭面,若無風不許游漾影可清點。
防風古國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記天下,其守為神,社稷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客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厘姓。在虞、夏、商為汪罔,於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
翻譯大意是:
宴席中,使者讓人用車裝來那根巨骨,恭恭敬敬地問孔夫子,說:“請問,這根骨頭為何如此之大?”
孔子仔細察看巨骨,略略思考一下,答道:“我聽說過一段往事。當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群臣在會稽山開大會,有個叫防風氏的遲到了,大禹命令將他斬首示眾。防風氏的骨頭一節可以裝一專車,就像這骨頭差不多。”
使者聽了,暗中稱是,又問道:“那麼你說的群神又是誰呢?”孔子說:“這很簡單,有各種神。守名山大川,能夠與風致雨,以利一方的。就叫神守社稷的是公侯,祭祀山川的是諸侯,他們都是屬於天子管轄。”
防風古國
由此,根據《史記》所載,我們知道,“防風被戮”的故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所流傳了。本文是收錄在“孔子世家”中,後人對於孔子在其中的問答是否得當頗有爭議,在此不做討論,但《史記》的“校考嚴謹”至少證明了這一故事確實發生過。然而,這裡卻引出了話題——“防風氏”被殺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夏商西周時期,是中國審計的萌芽和產生階段。話說公元前的2023年,全國第一次稅收審計會議在浙江紹興的茅山山麓拉開帷幕。會議重點審計了全國各地上繳中央財政的情況,審計結果表明,完成任務最差的是浙江德清的防風氏部落。防風氏作為酋長自恃實力雄厚,有膽有識,不把大禹放在眼裡,他不但謊稱當地受災嚴重,無力向中央政府足額交納稅款,而且連會議都懶得參加。”
“防風氏如此膽大妄為,不僅僅因為他在國家水利部門是個精英,還因為大禹是他的親舅舅,沾親帶故的防風氏自覺高人一等。他哪裡想到,大禹為了捍衛國家權威,避免中央財政收入被地方部落侵蝕,決定以破壞財稅制度的罪名判處防風氏死刑,衛士一聽令下,隨即蜂擁而上,將防風氏綁赴刑場,由劊子手用石刀斬殺,從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國家領導人親判地方長官死刑之先河。為了懲前毖後,大禹還下令將茅山改名為“會稽山”,讓人們永遠記住以“會稽”為基礎的審計工作的重要性。”
《國語·魯語下》中有記:“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說在一次會合氏族部落首領時,防風氏族部落的首領晚到一步,禹就殺了防風氏首領。這一次殺防風氏,而且當著所有氏族部落首領的面殺防風氏,就是要一改過去一盤散沙、每個氏族部落首領都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的局面。由此,各個部落的首領自然見禹而膽寒,不敢自行其是。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禹真正實現了號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又《路史·卷二十二》:“防風氏後至,戮之以徇於諸侯,伐屈驁,攻曺魏,而萬國定。”按此禹殺防風,乃是立國之綱紀,以警戒諸侯。
《山海經》中說:防風氏後人因族長被殺,欲伏擊大禹。當日蟄伏在草叢中準備下手,然而剛一射箭,天上就起風打雷,飛下神龍就走了大禹。防風族人便知自己必死,於是一個個將刀劍向自己胸口刺去自殺殉主。大禹知道后,感懷這些族人的忠義,便用不死仙藥救活他們,並命他們自去建國。由於這些族人及其後代胸口都有一個空洞,故號作“貫胸國”人。(當然,也有傳說是在對抗敵人時被刺穿胸口身亡的云云。)
而在現代德清學者所編撰的《走讀德清》中則更有描述:防風氏原本是一族頂天立地的巨人,力大無窮的他追隨大禹開山疏導,踩湖泄洪(下渚湖是防風氏的腳印云云),立下汗馬功勞。大禹在會稽山大宴群臣時,防風氏因遲到而被斬首。當劊子手一刀下去,噴出的血液竟是雪白色的。於是,大禹知道必有冤情,后經查明,知道是路遇山洪,忙著搶險才知道的。大禹後悔不已,於是為其昭雪,並親自祭拜,並收起族人隨戰。故此,今四川亦有防風氏人,而紹興刑塘乃防風受戮之地。
這樣的傳說故事,既滿足了對於古籍史實的傳承,而又能很好地將當地居民對祖先的敬仰融入其中,給人以美好的想象。
防風古國
大禹會盟諸侯,防風氏路上正好遇到洪水,為了救助災民才失期后至,這事大禹不可能不知道。而他二話沒說就斬了防風氏,其心昭然。
此種說法有別於另兩種之處,就在於它引用了史實和考古研究作為證據,並且簡單地進行了推理和分析。但大禹所倚重並具有能接天下資格的另有其人,此人乃是伯益。《史記夏本紀》:“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戰國《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戰國策燕策一》:“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晉書束哲傳》 引《竹書紀年》:“益干啟位,啟殺之”。這裡可以看出兩點,第一是大禹並不想世襲帝位,第二是啟所顧忌的應該是伯益。因此,我認為此一說也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