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國地學會的結果 展開

中國地學會

中國地學會

中國地學會,1909年9月 28日創建於天津,是中國第一個地學學術團體。以全面研究地學,堅持愛國進步方針,謀求救國救民為宗旨。會長張相文。1910年2月創辦了會刊《地學雜誌》,1912年遷北京,早期主要成員有陶懋立、蘇莘、王桐齡、史廷颺、姚明輝、章鴻釗、白眉初等。

成立背景


15、16世紀,近代科學率先在歐洲興起,世界地理大發現促使西方地理新思想的產生。19世紀,西方各國的地理學會開始陸續建立,1871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地理大會,1922年成立了國際地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簡稱IGU),使地理研究開始走向國際化。而這一時期由於我國長期處於封建制度統治下,與世隔絕,使我國古代地理學缺乏發展動力。直到歐洲近代科學興起后,近代科學技術才輾轉傳入我國,西方地理思想觀念開始衝擊和影響我國傳統地理學的發展。
此前中國一直沒有地學研究組織,也沒有這方面的刊物與專著,而日本卻早在1879年便成立了地理學會;除此之外,自鴉片戰爭以後,外國侵略者紛紛派遣考察人員,深入我國內地進行地理、地質和資源考察,這些自然激起了中國地理研究學者的憤慨。地理研究學者知道地理學作為了解世界的主要內容和手段,19世紀末已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許多外國地理著作被翻譯成中文,介紹外國的地理環境、地理方法。新式學制的高等學校及中小學開始設置地理課程,而當時天津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在經濟、教育、藝術等領域均走在前面,已形成了很好的發展科學、崇尚教育的氛圍,因此吸引了一大批愛國學者來天津工作。

發展歷程


1909年9月28日,一批學者、名紳,聚集在中國天津河北區(現天津美術學院附近)的一個院落里,組織成立了一個學會,以此來推動中國地學研究與學術的發展。對此,1909年9月29日在天津出版的《大公報》“開會紀聞”的一則簡訊稱:“十五日(即公元1909年9月28日)下午兩點,中國地學會諸同人在河北第一蒙養院內本會事務所召開初次大會,到位者五十餘人。會議公推投票決定:(一)總理傅增湘;(二)會長張相文;(三)編輯部長白毓昆……”
中國地學會建立后,很快與國際上的一些地學會建立了聯繫,開展了正常的學術活動,如1910年元月邀請德國學者德瑞克博士來津作學術演講等。
為了更好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1910年,中國地學會又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地理學術刊物——《地學雜誌》,目的是“注重於民生之消長,物產之盈虛,疆域之沿革”。《地學雜誌》包括圖跡、論叢、郵筒、本會紀事、圖書介紹等欄目,多載經濟地理方面的文章,其中以水利、交通、物產為重點。政治地理則注重於行政區域的建置和劃分。自然地理刊載了關於氣象氣候、地形、水文方面的文章,以及調查報告和考察探險文章及地圖等,是我國現代地理學萌芽時期的重要文獻。1910年2月創辦的會刊《地學雜誌》,發表了不少具有近代地理學萌芽性質的文章,刊登的論文涉及到自然地理、文化地理、醫學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歷史地理、經濟地理、政治地理、軍事地理等眾多領域。該刊至1937年停辦時,共出版181期,刊登文章1520餘篇。
張相文把當時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地理學家白眉初、地質學家章鴻釗、水利學家武同舉、歷史學家陳垣張星以及熱愛地學的教育家蔡元培、張伯苓等,都團結在中國地學會裡,組成一支我國最早研究地理學的隊伍。以後又陸續吸收很多地理、地質等方面的專家參加,如丁文江、鄺榮光、姚明暉、翁文灝袁復禮、劉玉峰、王成組、殷祖英、張印堂、黃國璋譚其驤、盛敘功等,使這支隊伍不斷擴大,因而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萌芽狀態的現代地理學逐步向前發展。
中國地學會在前“中國地理學會”建立之前的25年中,它幾乎是我國惟一的地理學術團體,因而得到海外很多國家地學團體的重視。中國地學會先後與日、英、德、法、比、荷以及蘇聯等國的地學團體,取得聯繫,不但互換會刊,而且在1928年應邀派姚士鰲為代表,出席德國柏林地學會成立百年紀念大會。
1930年,又應邀派張天澤為代表,出席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紀念大會。由是可見中國地學會起了地學的國際交流作用。
中國地學會是編輯出版《地學雜誌》的學術團體,因無基金,故初期靠名人捐助。民國初年,曾得教育部和農商部少許補助,業務方得繼續維持。可是後來在北洋軍政府統治的10多年中,彼時為政者多視地學會可有可無,甚至將地學會視為“贅瘤”,往往用追索會所和取消經費補助等卑劣手段,妄圖扼殺地學會的命運。故每當政府部長易人時,張相文即“百般設法,求人說項”,以期維持地學會的經費補助。
1925-1927年,學會因無經費而暫停活動,會刊亦暫停出版。后經熱愛地理學的地質學家翁文灝倡導,會同地學會原幹事陳垣、白眉初等以及會員譚其驤等,於1928年10月28日舉行地學會“復活紀念會”,地學會方得恢復。活動經費亦由翁建議由中華文華基金董事會每月補助300元,會刊亦方得印行出版。
1930年,中國地學會與北平研究院合作,因張相文年老多病,會長一席改由張繼擔任,黃國璋任總幹事,會所由原后海北河沿十一號(今18號)舊址遷至北海團城,經費由北平研究院每月補助400元,會務活動更加活躍。迨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局發生很大變化,工作人員四散,學會被迫再度暫停活動。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次年中國地學會總幹事黃國璋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他會同抗戰前地學會理事張星王成組等共商恢復中國地學會事宜。通過協商,決定重新建立地學會的組織機構,公推張星NFDAI為理事長,黃國璋為副理事長兼總幹事,王成組、張印堂、黃玉蓉等為理事。1948年,中國地學會以張星、黃國璋、王成組為代表,曾參加十二科學團體舉行的年會。

合併重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50年夏,黨領導召集全國理、工、農、醫以及各自然科學團體代表,商討籌建全國科聯、科普等事宜。中國地學會出席的代表為黃國璋、王成組;南京的中國地理學會出席的代表為李春芬、李旭旦、曹廷藩。會間,竺可楨趁此機會,召集兩地理學方面的學會代表,商討建立在新中國有關部門直接領導下新的地理學會問題。會間,雙方代表一致同意合併組建新的中國地理學會;並推竺可楨為會長,黃國璋為副會長,王成組為秘書。於是中國地學會便宣告結束。所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曹婉如教授說中國地學會是推動整個地學發展的學術團體,它是中國地理學會的前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宋春青教授說通過這次會議,不但認為原來的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地學會同是新的中國地理學會的前身,而且說我們應該尊重歷史事實,把中國地學會最後停止活動的時間定在1950年。認為中國地學會存在時間應該是1909-1950年。
至此,1950年中國地學會與1934年成立的中國地理學會合併組成新的中國地理學會。
2009年9月28日,中國地學會在津成立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在天津師範大學召開。紀念大會後舉行了中科院院士學術報告會,鄭度劉昌明和葉大年等幾位院士做了學術報告。天津市地理學會理事長,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主任靳潤成介紹,一百年前,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地理學家,時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學校校長的張相文先生邀請了地學家白艈昆以及張伯苓等教育家和官員等100多人聚於當時的河北第一蒙養院,成立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科學學術團體之一的中國地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