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贊
西漢司馬遷所作贊記
《孔子世家贊》是西漢文學家司馬遷寫的一篇贊。此文是《史記·孔子世家》的贊語,開篇以總評揭出自己對孔子的無限景仰,繼而從遺書、遺物、遺教三個方面,極言自己對孔子的嚮往,結篇再以總評寫自己對孔子的崇奉,無處不洋溢著作者對孔子的無限敬仰之情。全文描寫含情,敘事含情,議論亦含情,讀之,覺字裡行間,深情無限,且文筆簡法,含意深遠。
孔子世家贊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①世家:《史記》中用以記載侯王家世的一種傳記,“世家”之體古已有之。贊:文體名。《史記》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後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對所記的歷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評論,一般稱為贊。
②太史公:司馬遷的官名,用以自稱。
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舝》。仰,這裡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這裡喻指高尚的品德。行,這裡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語氣助詞,無意義。
④鄉:通“向”。
⑤適:往。
⑥祗(zhī)回:相當於“低回”。流連,盤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⑦布衣:沒有官職的人。
⑧《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折中:調和取證。
太史公說:《詩經》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儘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嚮往。我閱讀孔氏的書籍,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去到魯地,觀看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裡無法離去。天下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後也就完。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孔子在魯國做過司冠,後周遊列國,一生主要從事於講學和著述,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家”是《史記》創立的一種體例,記載世襲封國諸侯的事迹。孔子不是世襲封爵的王侯,但司馬遷為了突出孔子學術思想對後世的影響,破例推崇,將其列入“世家”。
《孔子世家贊》是司馬遷為《史記·孔子世家》寫的贊,列在該篇末尾。贊是司馬遷在《史記》重要篇章之後,以“太史公曰”的口氣議論、總結或補充的文字。此種頗似於評論的“贊”的形式,乃司馬遷首創,並被後世史書所沿用。《孔子世家贊》是司馬遷為表對孔子無以復加的讚譽而寫,具有濃郁的抒情性。
《孔子世家贊》開篇借用《詩經·車舝》里的兩句詩,云: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寬廣的大道可以行走。自己雖然不能到達那裡,但心中對它卻充滿嚮往。——使人可望而不可即,這是太史公對孔子的總體評價。這種評價,很容易使人想起顏回、子貢等人對孔子的看法。顏回曾經感慨:“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子貢則說:其他賢人僅如丘嶺,而孔子則如日、月,世人無法逾越。夫子彷彿數仞宮牆,不得其門而入,則無以發現其內部的富麗和華美。非深知孔子,不能有此種決斷。
贊語又云:“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對於司馬遷來說,讀孔子書即如面對孔子本人。讀其談墳羊、楛矢,可以見其淵博;讀其意欲“浴平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可以見其風雅;讀其“以不義之富且貴為天邊之浮雲”,可以見其閑淡;讀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可以見其整飭贊語用一個“讀”字、一個“想”字,傳達出作者對孔子人格的深深憧憬。“讀”乃是投入地讀,“想”乃是深情地想。儘管從時間上說,司馬遷與孔子相差幾百年,但從精神上說,司馬遷與孔子之間卻似乎沒有絲毫間隔。司馬遷嘗云: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自孔子卒,至今又五百歲矣。司馬遷似乎認定要做孔子第二。他創作《史記》五十餘萬言,其本意正在於繼承孔子之《春秋》贊語接下來說:“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雲。”仲尼雖逝,然其遺物依然,其遺教猶在司馬遷面對這一切,恍若重逢故人,不忍離去。一“低回留之”,一“不能去雲”,寫出了作者眷眷的深情。
然而,生死是最最真實的問題,人鬼殊途是最最真實的分離。孔子那“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悲歌,早已成為司馬遷深志不忘的絕響司馬遷意識到:恰恰是一個人在後世影響的大小,增損著其生命本身的意義。天下君王、賢人眾矣,他們生前的榮耀與其自身的生命一起完結;孔子身為平民百姓,可其思想學說在後世卻一直廣為流傳,從天子王侯到其他所有研究六經的人,都以孔子的學說為準則。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司馬遷給孔子無以復加的讚譽,即孔子“可謂至聖矣”。
贊語徠開篇以總評揭出自己對孔子的無限景仰;繼而從遺書、遺物、遺教三個方面,極言自己對孔子的嚮往;結篇再以總評寫自己對孔子的崇奉。前一總評,主要是立足於孔子與作者自身的比照,主要從作者自身的感情落筆,因此顯得親切;后一總評,主要是立足於孔子與天子、王侯以及後世儒家學者的比照,主要從孔子的歷史影響著墨,因此顯得得體。二者相互映襯,而各有韻味。另外,贊語第一層主要是描寫,第二層主要是敘事,第三層主要是議論。但描寫含情,敘事含情,議論亦含情。讀之,覺字裡行間,深情無限。
【明】朱之蕃:此中語氣雖有六轉折,然大都雅羨孔聖,極力稱道,此是太史公學識孔子世家贊高處。(《百大家評註史記》卷三)
【清】金聖嘆:贊孔子,又別作異樣淋漓之筆,一若想之不盡,說之不盡也,所謂觀海難言也。(《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七)
【清】徐乾學:只“至聖”二字,千古贊孔子者何以復加!(《古文淵鑒》卷十三)
【清】吳見思:贊語俱作虛寫,流連折宕,一往不窮。(《史記論文》第四冊)
【清】林雲銘:為夫子作贊,若提起道德來,請問從何處說起此惟引《詩》自述莫測高深,僅有嚮往之誠……忽以“至聖”兩字作結而道德之尊已在內,何等省力!此極輕極松之筆。(《古文析義》卷八)
【清】吳楚材、吳調侯:起手忽憑空極贊,而後入孔氏。既入事,而又極贊以終之。一若想之不盡,說之不盡也,所謂觀海難言也。(《古文觀上》卷五)
【清】過珙:若作讚詞,雖累千萬言,請問從何處贊起?此只從“嚮往”二字上寫出無限低回、無限想慕,總未道著孔子一字,而孔子之尊之極矣!人多以項羽稱,而孔子及世其家為議。不知有士者,以士而世其家,有德者以德而世其家,世家之久,莫有過於孔子者。誰謂太史公為不知孔子哉!(《古文評註全集》卷四)
【清】浦起龍:“至聖”如何下贊?只寫向慕之神。一百五宇中,備虛實、縱握、案斷諸能事。(《古文眉詮》卷二十二)
【清】牛運震:贊語精微遠,平易中自有風神,讀之令人肅然生敬雲贊語稱孔子處極淺近,不知正太史公筆力高妙、意思含蓄處。(《史記評註》卷五)
【清】唐德宜:引詩詞以明鄉往,下分兩層分說,又推開一縱,形容出“至聖”來。詠嘆搖鳥,文情深至。(《古文翼》卷四)
【清】李扶九:贊孔子,不實道一句:前半以已工寫,後半以人工寫乃避實擊虛,全用托法也。蓋夫子之道德難明,掛一或至遺萬,故惟虛寫一法,乃無諸弊。從來古文、時文皆祖之:古文慣用此法者昌黎時文慣用此法者,正希也。(《古文筆法百篇》卷十二)
【清】李景星:贊語精微澹遠,於平易中見風神,令人讀之不覺肅然起敬。(《史記評議》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