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九樓

傳統民俗活動

翻九樓,流行於浙江和福建東北的部分地區的民間雜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翻九樓”是一項古老的民間高空雜技,流傳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這項民間技藝曾在江南一帶廣泛流傳,尤其以蕭山的所前鎮浦陽鎮最盛。翻九樓的“樓”是由桌子疊成。戲曲里也有“翻幾張桌子”的講法,武功好的演員,從桌子底層連續旋身越上,再從最高處一個跟頭翻落,好像飛檐走壁一般。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東陽市申報的翻九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53。

歷史淵源


在秦始皇造萬里長城時,孟姜女千里尋夫到長城腳下,在得知丈夫在修建過程中死於非命后,嚎啕大哭,並搭台登高為其喊冤和超度亡魂,致使長城也為此感動而轟然倒塌。此後,這樣一個民間習俗就在江南流傳,其表現形式就是翻九樓。
“翻九樓”昌盛的時期,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隨著政策對民間文藝活動的“糾編解禁”,翻九樓重新受到青睞。

運動特色


活動目的
舉行翻九樓的目的:一為祈求太平,二為超度亡魂,三為祛凶辟邪。
場地布置
“九樓台”一般提前一天進場布置,在施儀場地上豎起兩根13米高(9層)的粗杉木,稱為“九龍柱”,然後用高1米、長1.5米、寬0.7米的“九樓桌”11或13張(分9層、11層等)緊靠九龍柱疊上,形成九樓台。場內設神壇、仙橋,用水竹拱建“九重門”,用大毛竹豎立“星竹”,上懸“照妖鏡”。九樓台最高可由23張九龍桌疊成。
活動流程
活動時先由“山人”(道士)舉行一系列施儀形式,接著正式開始翻九樓。兩名“九樓先師”自下而上騰翻到頂上的九樓台,焚燒超度文書,復又自上而下翻下九樓。待“山人”佈道后,“九樓先師”第二次騰翻九樓,上到九樓台,表演過“開扇”“拋贈”以後,開始做一些驚險的高難度動作,如豎蜻蜓(倒立)、滾叉、舞流星錘、溜五張(溜索)等,然後自上翻下。而後召巫官滅災收耗(災難),最後“山人”吹響龍角,免煞送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翻九樓技巧性、觀賞性較強,它的演出套路對現代雜技有一定影響,具有較高的民俗學、宗教學研究價值。
翻九樓由於多在農閑期間舉行,這給百姓走親訪友、商販貿易經營、農村文藝表演提供了文化空間,具有一定人文價值。同時,翻九樓的動作高難驚險,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更重要的是,翻九樓起到了“與人為善”的教化作用,其舉行時往往伴有演大戲、踩高蹺扭秧歌等群眾活動,提高了百姓的文化參與程度,增進了文化享受的快感。

傳承狀況

隨著現存藝人年齡的增長,翻九樓這項長期存在於民間的活動後繼無人,已逐步走向衰亡,亟待搶救保護。
2008年6月,翻九樓被公布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此時,翻九樓這一民間絕活已經深陷傳承困境。市場需求劇減,令藝人失去了訓練機會;加上年齡遞增,難免力不從心。翻九樓的報酬雖已增至每場1萬元,卻乏人傳承。同時,因為翻九樓往往在大型公眾聚會如廟會上舉行,需要公安部門批准,增大了舉行難度。

傳承人物

錢小占,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序號:05-2559,申報地區:浙江省杭州市。
樓玉龍,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序號:05-2560,申報地區:浙江省東陽市。

保護措施


2009年9月,橫店太陽城建立翻九樓項目傳承基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東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民間文化研究協會獲得“翻九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表演
2006年,東陽市舉辦首屆“中天杯”民間藝術大展示(演),翻九樓表演為四個演出板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