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績
彭績
彭績,古代歷史人物,絕意科舉,致力於寫詩。
績一生布衣,絕意科舉。家貧,無資禮葬,賣老屋遂了孝節,傢具蕩然,獨攜先世遺書二簏,四處流轉,居無定所。績并力於詩,極少作文,偶有所著,即為佳品。詩學孟郊,《晚晴簃詩匯》稱其所作“客情孤冷,取徑巉刻”。古文尤有名,陸繼輅編《七家文鈔》,以之與劉大櫆、張惠言、惲敬、方苞、姚鼐、朱仕秀並論。“其為文紀述簡質,法度甚正,氣味甚雅,惟篇幅太隘”(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秋士先生遺集》六卷,傳於世。
《亡妻龔氏壙銘》全文如下:
諸姑兄弟哭之,感動鄰人。於是彭績始知柴米價,持門戶,不能專精讀書;期年發數莖白矣。
銘曰:作於宮,息土中。吁嗟乎,龔!
【解讀】壙,音礦,墓穴。壙銘,即墓誌銘。
彭績終身未仕,人稱“布衣”,其妻龔氏當然也就不可能象貴婦人那樣生活,有什麼相夫教子獲取富貴的“偉績”、或者身逢大亂,有什麼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言了。但是儘管“貧賤夫妻百事哀”,人生伴侶十年相處,卻也頗多令人難以忘懷的的些微小事值得紀念,值得宣揚。文以傳情,這就是“壙銘”所記內容的突出特點。
第一段敘述葬事。(35字)只用一個複句,就清清楚楚地交代了時間(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一、初二兩天)、人物關係(彭績、其妻)、事件(具舟載龔氏之柩,之吳縣九龍塢葬之彭氏墓)。文中三個“之”字,各自不同。“龔氏之柩”,助詞,相當於“的”。“之吳縣”,動詞,相當於“到”。“葬之”,代詞,相當於“她(它)”。仔細閱讀思考,不就複習了文言虛詞的用法了嗎?
第二段敘述身世。(52字)同樣以一個複句交代龔氏的籍貫、生父和公爹姓氏名諱,以及家庭身份、地位。文章對尊者和逝者均不直接提名,而稱其“諱某某”;對其尊長又冠以“監生”(有功名)或“處士”(未仕)的稱呼,都是合乎禮法的。既然是“冢婦”(嫡長子之婦),必然承擔家庭主婦的重任,其辛苦勞累可想而知。接著一句說明“享年”不長,僅僅三十即病故,其中包含惋惜深情也就顯示出來了。“以疾”二字不能省略,因為古人認為非正常死亡是不吉利的。結尾用補語點明死亡時間,以資紀念,大有必要。以上兩段是資料性的文字,簡明扼要,具有史家筆法。
第三段發抒感受。(35字)首先寫家中長幼“哭之”,並且“感動鄰人”,十個字傳達對龔氏平時善處大家的讚揚,從側面烘托,勝過許多直陳話語。再說彭績自己(此處再度自報姓名,表明對亡妻的尊重)在龔氏離去后的親身感受:“始知柴米價,持門戶”,突出“不能專精讀書”,甚至剛剛一年就“發數莖白矣”,使用反面襯托手法,雖就自己一面說亡妻之賢惠,自然看到亡妻的能幹。少少許勝多多許。而且悲痛之意,溢於言外。彭績比龔雙林大五歲,九年後(乾隆五十年)去世,年僅四十四,可見龔雙林的早亡,給他的打擊的確很大。他在“壙銘”中表達的悲痛深情,是由衷之感。
結尾(12字)銘文只有三個分句:“作於宮”,概括從事家務勞動;“息土中”,猶言“入土安息”;“吁嗟乎,龔”是“龔,吁嗟乎”的倒裝句式,直呼親人之姓而長嘆息,無比悲痛,感情強烈。
既有亡妻身世生平介紹,又有喪葬過程敘述;並對亡妻為人處事作了準確生動的回顧,還有讚頌的銘文。內容十分豐富,但全文連題目(6 字)只有140個字,言簡意賅,精練豐贍,頗有史家筆法的特色,絕非一般言不由衷的“諛墓”之辭。如此文章典範,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