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臟
一種人工臟器
人工心臟是在徠解剖學、生理學上代替人體因重症喪失功能不可修復的自然心臟的一種人工臟器。可分為輔助人工心臟和完全人工心臟。人工心臟基本上是由血泵、驅動裝置、監控系統及能源四個部分構成。
2019年8月26日,“重慶造”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EVAHEART I(以下簡稱“永仁心”人工心臟)已獲國家葯監局批複上市。
心臟病是人類死亡的第二大殺手。在人體心臟因病損而部分或完全喪失功能而不能維持全身正常循環時,可移植一種用人工材料製造的機械裝置以暫時或永久地部分或完全代替心臟功能、推動血液循環,這種裝置即人工心臟。
人工心臟分為輔助人工心臟和完全人工心臟。輔助人工心臟有左心室輔助、右心室輔助和雙心室輔助,以輔助時間的長短又分為一時性輔助(二周以內)及永久性輔助(二年)兩種。完全人工心臟包括一時性完全人工心臟、以輔助等待心臟移植及永久性完全人工心臟。
要想製成像自然心臟那樣精確的組織結構、完全模擬其功能的人工心臟是極不容易的,需要醫學、生物物理學、工程學、電子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應用及相當長時期的研究。
世界上雖已進行了幾例完全人工心臟臨床應用,但目前人工心臟仍處於動物試驗為主的研究階段。但已有的臨床應用表明,完全人工心臟能代替自然心臟功能,用其較長維持循環是可行的,其前景是樂觀的。
人工心臟基本上是由血泵、驅動裝置、監控系統、能源四個部分構成。
人工心臟血泵:血泵有多種形式,但從原理結構上大體可分膜式血泵、囊型血泵、管型血泵、螺形血泵等五種。目前製成血泵常用以下幾種材料:硅橡膠、甲基硅橡膠、嵌段硅橡膠、聚氨酯、聚氯乙烯、複合材料等。
人工心臟瓣膜:它是控制人工心臟血流的單向閥,人工心臟功能的好壞與瓣膜構造有密切關係。早期階段用球瓣,現在常用的為碟瓣以及生物瓣。
人工心臟驅動系統:它是供給人工心臟血泵工作的動能。形式多樣,大致可分為,機械、電動、磁力、氣壓、液壓五種形式。
人工心臟監控系統:監控人工心臟工作狀態,使之適應實驗動物循環生理的需要,是保障人工心臟置入實驗動物長期存活的重要條件。監控系統基本上從血泵機能,驅動裝置各項指標及血液循環生理參數變化三個方面進行監控。
能源:人工心臟依靠外加能源工作以推動血液循環。既能滿足功率要求,並使之微型化做到全置入體內,長期達數年使用的能源,目前尚未完全解決。
從廣義及泵功能的角度考慮,人工心臟研究可以回溯到體外循環的動脈泵開始,即1953年Gibbons將體外循環應用於臨床。心肺機利用滾筒泵擠壓泵管將血泵出,猶如自然的搏血功能進行體外循環。而人工心臟這個血液泵恰是受此啟發而開始研究的。1957年美國 KOlff和Akutsn將聚乙烯基鹽製成的人工心臟植於人體內生存一個半小時,以此為開端展開了世界性人工心臟研究。
1958年日本及前聯邦德國均設立了專門研究中心。1964年KOlff利用人工心臟使小牛生存24小時。1966年DcBakey將人工心臟用於瓣膜置換病例,輔助數小時。1968年開始臨床研究,1969年動物實驗生存記錄為40天。同年Cooley進行了第一個臨床病例植入一時性完全人工心臟后因合併症死亡。
1970年Nose等的動物實驗生存100天。1973年以後,動物實驗成活率迅速上升:1976年Kolff試驗牛成活89天、122天;1980年度美和彥試驗山羊生存232天、242天、288天;1982年12月1日美國鹽湖城猶他大學醫學中心人工心臟研究小組為一患者植入完全人工心臟使其存活衛112天。
隨著對人體生理的認識以及能源與材料技術的發展,全人工心臟(TAH)和長時間心室輔助循環(VADS)得到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在外置氣動泵向超壓縮電動泵發展,輔助循環向可攜帶全人工心臟發展,以及由永久性全人工心臟代替同種心臟移植,2001年7月美國已經成功用於人體,但僅剛開始。
2021年3月17日消息,國產人工心臟研發成功,商用落地時間暫不確切。
徠人工心臟
結構泵從血流效果上來看分為搏動性血流和非搏動性血流兩種。理論上講搏動性血流更適於人體生理特點,但是它必須有活瓣、彈性隔膜以及巨大的心室容量。而非搏動性人工心臟需要高效的能源與軸承密封或電磁軸承以減少血栓形成,維持正常器官功能,它需要更高的血管內壓,並能造成器官血流和生化特點的變化,從全人工心臟的永久性應用來看進一步發展非搏動性泵更有利於人工心臟解決血栓和全置入人體的問題。從泵血的方式來看,傳統的氣動泵正由可攜帶性、可置入性、可壓縮性好的電動泵代替。能源從應用的功能設置來看可分為外置型與內置型和固定型與可移動型,從實用性來看顯然可移動內置電源最為理想。想實現這一目標只有在能源技術上進一步研究。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高能電池、高效儲電瓶、經皮充電。高能電池最有代表性的設想應屬核能電池,但與實際應用還有較大的距離;高效儲電瓶的代表產品為鋰電的應用,已有多個實驗室運用成功的經驗;經皮充電是研究最熱的技術,也是最有希望的技術之一。材料高分子材料一直是人工循環的主要應用材料。針對人工心臟的特點聚酯類有較好的應用前途,例如研究較多的聚烏拉坦就具有耐用、彈性好、抗老化、順應性好、組織相溶性好的特點。除此之外還有人將其分子輔基改變、合成進硅和維生素E等進一步改善其特性以更有利於人工器官的應用,今後還有可能利用人工材料的特點體外塑形以微創手術將人工心臟置入人體,或者將人工材料做成人體可降解材料,使其在一定時期后功能完成後自然降解,以免除二次手術。另外,人工合金對人工心臟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如鎳-鈦合金曾經作為人工心臟瓣膜、心室,其堅固性、輕質、表面光滑性非常適於人工心臟。鎳-鈦-鋯合金其優越性更為突出。
人工心臟
1、應用選擇及治療學基礎。短期心室支持主要用於輔助心臟渡過其急性期病變的可逆性心臟疾病稱為Bridge-to-Recovery和部分短期內可以等到供心的心臟移植患者。前者見於急性心肌炎、心室部分切除、骨髂肌心肌成形、心臟人工瓣膜置換術后等,例如TheLD-PACEⅡ。輔助循環可逆性心臟病的機制有許多研究對免疫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得以深入研究,為其進一步應用提供了依據。人工心臟長期應用主要用於等待同種心臟移植或永久攜帶全人工心臟患者,見於終末期心臟病患者,可稱為Bridge-to-Transplantation。 2、人工心臟的管理。人工心臟的管理包括人工心臟的機械管理和人工心臟攜帶者併發症的管理。前者的突破在於人工心臟與電腦程序化控制結合和機械工藝的改進。攜帶者的管理主要針對其併發症出血、栓塞、感染、右心功能衰竭,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以上併發症仍然是人工心臟應用的主要瓶頸。發展方向隨著人工心臟向小型化、耐用性強及低阻力的發展有可能將來像人工心臟起搏器一樣得以廣泛應用。人工心臟的發展需要進一步解決四個問題: 1、小型而具有高射血效能;2、安全可靠的控制系統和能源供應模型;3、經久耐用的帶瓣血室;4、大量的研究經費。人工心臟的可調節性是其又一突出進展。將人工心臟與集成電路晶元結合起來根據自體適時需要控制人工心臟的做功。如LD-PACEⅡ左室輔助循環可以根據病人的心電圖按1:1到1:8調節心臟做功。預計將來可以結合生物感測器根據更多血流動力學指征進行自身調節。相關研究2012年10月19日,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心臟、僅靠“人工心臟”生活的37歲捷克男子雅各布•哈力克(Jakub Halik)去世。他靠人工心臟活了6個月,最終因肝腎功能衰竭去世。2013年5月14日,據《人民日報》報道,天津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簡稱泰心醫院)試驗羊“天久”安裝了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和泰心醫院合作成功研製的我國首個可植入第三代心室輔助裝置——磁液雙懸浮血泵。截至5月13日,“天久”已健康存活61天,創下了國內植入第三代心室輔助裝置最長存活紀錄,同時在國內首次實現攜帶電池與控制器自由活動,達到了血泵臨床植入的模擬狀態,標誌我國第三代心室輔助裝置研製獲得了重大突破。2013年12月20日,一位75歲的男子在巴黎蓬皮杜歐洲醫院(HEGP)被成功移植入一顆永久性的人工心臟。參與手術的是一個由16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團隊。目前病人還不能夠走路,但是醫護人員將試著讓他坐起來,然後很快的站立起來。之後,法國總統奧朗德向醫療團隊發去了賀信,表示法國可以為這一有助於人類進步的不同尋常的行動感到驕傲。
2021年1月5日下午,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國內首例商用人工心臟植入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2021年4月28日,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省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出院,這也是人工心臟上市后華東地區首例。
羅伯特·圖爾斯,全球第一位全內置式人工心臟移植患者,在移植手術后近5個月於2001年11月30日(美國當地時間)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大學附屬的猶太醫院去世,享年59歲。
在心臟移植手術之前,圖爾斯先生已是心臟病晚期,幾乎卧床不起。病後的他與病前相比整整瘦掉了50磅,骨瘦如柴,甚至連抬頭的氣力也沒有。嚴重的心臟病留下的廣泛性疤痕組織使得他的兩個心室幾近癱瘓,肺部也充滿了積水。根據醫學上的一個統計公式,像圖爾斯這種狀況,死於30天之內的概率為80%。
圖爾斯8年前做過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還患有嚴重的腎衰竭、糖尿病以及其他病症,今年7月2日,位於肯塔基州的猶太醫院在圖爾斯被另一家醫療中心拒絕的情況下對患者實施了心臟移植手術。手術歷時七個多小時,進行得很成功,圖爾斯由此成為移植“阿比奧科”全內置式人工心臟並存活的世界第一人。3日,患者蘇醒過來,反應良好,開始“舒服地休息”。醫生們在安裝人造心臟后,本來只敢期望延長患者生命30天,沒想到圖爾斯術后康復狀況遠遠超過他們的預期。他不僅增加了體重,而且肌肉也比術前更結實了。
人工心臟的研究從一開始便面臨著許多挑戰,儘管目前還不能完全模擬自然心臟的作用和功能,但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都在從各自的領域推動著人工心臟的發展。隨著人工心臟的機械性能、血流動力學性能、能源、抗血栓性以及測控方法等問題的改進與完善,人工心臟的仿生技術也將進一步得到發展。
2019年8月26日,“重慶造”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EVAHEART I(以下簡稱“永仁心”人工心臟)已獲國家葯監局批複上市。這是中國第一個正式上市的植入式心室輔助產品,將有效填補國內產業空白,推動中國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進步。
“永仁心”人工心臟採用離心泵結構的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由體內組件和體外組件構成,通過搭建起心臟左心室到主動脈的旁路,對患者的心臟泵功能起部分替代或輔助作用。
2021年8月,我的“中國心” 首例國產人工心臟植入術患者康復出院。
1. 李紅偉,范友鵬,張雲鵬,劉淑琴,關勇。軸流式人工心臟泵混合磁懸浮系統的耦合特性,電機與控制學報,2014,18(5):105-111
2. 賈磊,朱烷秋,徐亞超。無軸承無刷直流電動機原理、控制及應用綜述,微電機,2009,42(4):62-65
3. 馬春生。人工心臟軸流式血泵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4. 李津榮,翁銘慶。人工心臟研究進展,國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分冊,2000,23(2):15-21
5. 李世陽,楊明,蔡萍。人工心臟的測控技術及其研究進展,北京生物醫學工程,2007,26(2):216-219
6. 吳玉厚,吳冰潔,張永忠,朱奇。人工心臟研究進展,生物學通報,2005,40(12):15-16
7. 徐修萍,楊明。軸流式心室輔助裝置的研究進展,中國醫療器械雜誌,2009,33(2):112-115
8. 顧漢卿,徐國風。生物醫學材料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9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