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溪河

釜溪河

釜溪河又稱鹽井河,也稱榮溪,在沱江下游右岸。上源威遠河(清溪河)發源於威遠縣兩母山。流域面積3472平方公里,河長190公里,天然落差360餘米,平均坡降約1.9‰,流經四川省威遠縣、自貢市,於富順縣釜溪口匯入沱江

徠釜溪河為自貢地區千餘年來通往川、黔、湘、鄂等省的主要運鹽通道,上游威遠河是運煤等物資的主要航道。除上游威遠河、支流旭水流域外,雙河匯合口以下流域內,還建有觀音壩水庫、金銀橋水庫、碾子灘水庫、老門橋水庫、木橋溝水庫等攔蓄工程,為自貢市區境內提供工農業水源。

河流形態


釜溪河上段以榮威穹窿低山與沱江其它支流及岷江水系的越溪河分水。
在分水嶺中,以榮昌縣境內順河鄉尖子山最高海拔959米,其次尚有同屬榮威穹窿低山的團堡山(海拔804米)、烏黽山(海拔745米)等較高的山峰。
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自低山區向東南均為淺丘、平壩。中上段丘頂一般不到海拔500米,中下段海拔一般在350米以下。
釜溪河上源清溪河源流自南向北至連界場折向東,於觀音灘向南流至山王鄉,自連界場至山王鄉的河段中,接連修建有長沙壩、葫蘆口2座中型水庫,出水庫後繼續南流,於兩河口右岸納新場河,曲折向東南,經威遠縣城於青龍咀左岸納泥河,至界牌左岸納龍會河,繼續沿自貢市與威遠縣界南流,在自貢市鳳凰橋雙河口,右岸納旭水河(榮溪河)后才稱釜溪河,自匯口曲折東流至富順姚壩鄉左岸納長灘河,沿自貢市、富順縣界向東南流,經多處河彎、河曲,在邊界先後左岸有大岩河,右岸有舒灘河、望子河、羊叉河、鄧關河等支流匯入,至富順縣石馬灣右岸納鎮溪河后,於釜溪口匯入沱江。
釜溪河流域為西北、東南向,流域形狀近似菱形,水系發育,呈樹枝狀展開,左、右岸支流分佈比較均勻。
釜溪河
釜溪河
已具名的一級支流15條,其中主要支流有新場河、泥河、龍會河、旭水河等。

水文特徵


釜溪河屬亞熱帶溫濕氣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8℃,1月平均氣溫7.5℃,7月平均氣溫26.9℃~27.3℃,極端氣溫最高39℃、最低-2.7℃,無霜期327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00~1080毫米,大都集中在6~9月,最大年降水量自貢站1876.8毫米(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榮縣站680.1毫米(1972年)。
暴雨洪水多發生在上段。據威遠河鋪子灣長石站調查歷史洪水:1888年8月最高洪水位為307.59米,最大流量1650立方米/秒;支流旭水河上游榮溪河榮縣匯合口1962年洪水位350.80米,最大流量為1528立方米/秒。
釜溪河洪水與枯水期水面寬度變化較大,比降平緩,易受沱江洪水頂托倒灌影響。其流域面積3490平方公里,集雨面積2000平方公里。自貢水文站實測徑流量每秒26.78立方米,實測最小流量為0,1990年平均流量每秒14.6立方米,年徑流總量4.6億立方米。
富順縣河口多年平均流量44.3立方米/秒,實測徑流量為19.5立方米/秒。

幹流概況


釜溪河,上游有兩支,東源威遠河,西源旭水河,威遠河較長,一般以威遠河為上游幹流。威遠河,源於越溪鎮(原永建鄉)倆母山(《大安區志》稱榮威高地北部相龍山)。北流至連界場折東經興隆場、觀音灘入長沙壩水庫,轉南經沓水橋入葫蘆水庫,再經鋪子灣,於兩河口納新場河,流至威遠縣城,達木河來匯,繼續南流,於界牌鄉楊司沱納龍會河,到聯勝鄉(一說大安區鳳凰鄉)雙河口,再納旭水河,入自貢市接釜溪河,長131公里(《威遠縣誌》交通章稱123公里),流域面積956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旭水河為釜溪河的西源,發源於榮縣東興鄉大尖山(一說榮縣九宮山余脈),全長118公里,流域面積102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51‰,多年平均徑流量每秒12.83立方米,實測7.84立方米。其支流主要有中溪河、洛陽水、梧桐水、臭水河、雙源河、照石河。
長灘河(又名小河溪),發源於資中縣境內金峰寺,流經資中、內江后,在永和鄉十字村入境,向南經永和、何市、鴛鴦鄉,在洞雲村出境,於富順仙灘(一說陶家橋)匯入釜溪河。平均流量5.8立方米/秒。總長40.9公里(一說84.7公里,流域面積515平方公里),其中主流河長19.05公里,有8條支流相接,長21.85公里。水域面積2312畝。在鴛鴦鄉建有響水洞水庫,儲水354萬立方米,水庫下游在茨溝寺建有沱江渠二級提水站。
李白河,發源於勝利鄉伍家村,流經勝利、愛和鄉和富順姚壩鄉后,匯入釜溪河。總長21.8公里,其中主流長11.3公里;有3條溪河相連,長10.5公里。水域面積747畝。
石梯河,發源於威遠縣境內,流經團結、新勝鄉,匯入威遠河,總長11公里,其中境內長6.4公里,有1條支流相通,長4.6公里。水域面積522畝。
苦竹溪,源於自貢市大安區何市鄉雙橋子,在富順縣大岩鄉西北倒石橋與羊叉盪溪匯合后,穿鄉境合楊柳溪注入釜溪河,全長13公里,境內長10公里。
馬尿溪(又名四美溪、皂角壩河),源出富順瓦市鄉三官凼水庫,穿大岩鄉南部流入釜溪河,全長11.9公里。
觀音溪,源出富順互助鄉龍凼水庫,穿文井鄉注入釜溪河,長10.3公里。
老鴉灘溪(永通橋溪),源出富順文井鄉東南,沿文井、共和、鄧井關鄉邊界,在鄧井關安和村永通橋入釜溪河,長8公里。
鐵錢溪,因溪口曾發現古鐵錢得名。源出富順縣板橋鄉和自貢市沿灘區聯絡鄉的兩小溪。在自貢市九洪鄉三合場匯合,沿自貢、富順邊界流經白桂、沙羅、永年等鄉邊緣,再穿自貢市鄧關鎮流入釜溪河,全長27.3公里。
徠鎮溪河,又名白吉子河,沱江右岸二級支流,因出口處為宋代古鎮——鎮溪而得名。發源於自貢市沿灘區俞沖鄉鐵匠灣,由宜賓縣、自貢市、富順縣邊界流入富順境內木橋溝水庫,經觀樂、李橋、彭廟、永年、白桂等鄉,於新興鄉李家灣鎮溪口與釜溪河匯合,在下游400米注入沱江。全長75公里(一說53.8公里,流域面積429.1平方公里),流域面積433平方公里。年平均天然流量6.12立方米/秒,流域上游孔灘以上切割深度較小,地面相對水位落差大,孔灘至木橋溝水庫河床下切度增加,形成“V”字形峽谷,地形起伏,相對水位達100米。大橋溝以下進入淺丘地區,河有較多的集中落差,可供發電。1958年以後已建成的小電站有木橋溝、高灘、花魚洞小電站,裝機共581千瓦。尚可在貓跳、巴爾沱、雷灘、高洞、觀音橋等處築壩建小電站,可裝機265千瓦。

治理開發


水庫
上游威遠河和支流旭水河流域的水利工程見分詞條。二河匯合口以下的水利工程主要有:
觀音壩水庫,位於永安鄉境,地處釜溪河支流望子河上游。1958年9月開工,1959年4月竣工。工程投資114.03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8.8萬元。土壩高15.6米,底寬83米,底長108米,總庫容534萬立方米,集雨面積12.08平方公里,滿水面1920畝,總蓄水量436萬立方米,常年蓄水339萬立方米,有效串灌面12319.3畝。灌溉永安、劉山、黃市鄉所屬17個村167個組的大部分農田,並供應永安、沿灘地區的工業和集鎮人口生活用水。
金銀橋水庫,位於永安鄉彭石村境內,興隆、仲權、舒坪、高峰4鄉交界處。水庫原大壩1958年冬動工,至1960年春竣工;壩高12.6米。1977年1月由副區長汪國定任指揮長,調集勞力近萬人擴建,至1981年竣工。壩高35.5米,總庫容626.9萬立方米,集雨面積13.34平方公里,滿水面寬1323畝,設計總蓄水758萬立方米,常年蓄水651.2萬立方米.近期可達到有效串灌面16747.9畝,控灌興隆、高峰、永安、黃市、衛坪、仲權所屬18村149個村民組耕地22109.67畝。
碾子灘水庫,位於黃市公社雙城村境內,大壩建千釜溪河支流望子河中游。1970年12月開工,1972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7年又續建,1979年3月全部竣工。工程總投資356.7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09.19萬元,社隊投勞25332工日。該庫有主壩1座,系單拱石砌,高19.6米,另有副壩3座,總庫容486.4萬立方米,滿水面寬1560畝,總蓄水566萬立方米,常年蓄水525萬立方米,有效串灌面20974.8畝,控灌沿灘、黃市、衛坪、永安、劉山、興隆、王井7鄉所屬22村217組農田30637.31畝。
老門橋水庫,位於衛坪鄉境,地處釜溪河支流舒灘河流域。1966年10月動工修建石拱壩,1972年2月竣工。后發現壩體下半部分質量太差,雖返工修理,仍滲漏嚴重。從1975年起,連續幾年進行整修。至1977年結束。整個工程投資354.44萬元,整修后壩高24米,總庫容678萬立方米,常年蓄水613萬立方米,有效串灌面20811.5畝,控灌衛坪鄉所屬17個村195組耕地25160畝。
木橋溝水庫,系自貢市的中型水庫。位於板橋區中和鄉境內鎮溪河中上游,跨宜賓、自貢兩地市。1970年經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第七河流規劃隊規劃設計。水庫壩址以上控制河床29.5公里,集雨面積160平方公里。壩高48米,壩頂弧長220米,底層拱圈厚16米,壩體漿砌條石54800立方米。溢洪堰頂寬50米,長295米,校核泄洪流量為885.8立方米/秒,原為橡膠壩,現將改為鋼閘門控制。左設防放水井塔,鋼閘門啟閉,為左、右乾渠渠首控制設施。
水電
富順縣木橋溝水庫壩后式余水發電站,裝機3×160千瓦,年發電100萬度左右。屬支流鎮溪河流域,建設時間1977年。
高灘子電站,鎮溪河上,在富順縣李橋二村,1974年建成,裝機容量1X55千瓦,年發電4萬度。
觀樂水電站,鎮溪河上,在富順縣觀樂鄉,1974年建成,裝機容量1X6千瓦,年發電6萬度。
雷灘水電站,鎮溪河上,在富順縣李橋鄉,1971年建成,裝機容量1X26千瓦,年發電3萬度。
花魚洞電站,鎮溪河上,在富順縣李橋四村,1972年建成,裝機容量26千瓦,年發電4萬度。
貓跳電站,鎮溪河上,在富順縣新雨鄉,1974年建成,裝機容量55千瓦,年發電4萬度。
洪溝鄉電站,溪河上,在富順縣洪溝鄉,1964年建成,裝機容量20千瓦,年發電4.4萬度。
灌溉
1950年代前,沿用龍骨水車和筒車提水灌田。1950年全區有水車1304台。進入1960年代后,龍骨水車和筒車逐漸減少,已很少使用。1959年,區內開始用抽水機灌田,以柴油機等為動力。1960年,在沿灘、舒坪、高峰鄉境建立電力提灌站,裝機4台套,裝機容量218千瓦。1985年建有電力提灌站101處,裝機108台,容量6011千瓦。其中:從江河取水15處,提水272.16萬立方米,有效灌面0.63萬畝。在60年代中,區內還先後建成水輪泵站36處,裝機容量為310千瓦。因渠道不配套,未能用於提灌而用作穀物加工或發電。
木橋溝水庫配套工程,左乾渠長30公里,引用流量為1.5立方米/秒,有渡槽21座,隧洞2個,倒虹管1處;右乾渠長57公里,引用流量4.5立方米/秒,有渡槽23座,隧洞6個,節制、泄洪閘7處;其他小型建築物414處;電力提灌站21處。工程從1970年底備料起,至1987年全部竣工,歷時17載。國家補助投資1878萬元,地、縣自籌42.9萬元,投勞折資933萬元。淹沒耕地1179.4畝,拆遷166戶,房屋765.間。庫容總量297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量2790萬立方米。左乾渠以提灌為主,可灌中和、板橋、白房、富和4個鄉4.38萬畝農田;右乾渠以自流灌溉為主,可灌觀樂、福善、李橋、彭廟、白桂、兜山、新興、起鳳8個鄉5.736萬畝農田。

開發條件


釜溪河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1.2萬千瓦。流域內除上源西北部榮威穹窿低山外,丘陵面積超過總面積50%以上,河流宜梯級開發和提灌。從1957年到1981年已建工程總庫容約4億立方米,可灌溉面積約60萬畝。
其中,中型水庫3座,總庫容1.34億立方米,干支渠長376公里,灌溉面積31萬畝,較大的為長沙壩水庫(總庫容0.453億立方米、裝機容量1250千瓦)、葫蘆口水庫(總庫容0.758億立方米,裝機容量1250千瓦)兩水庫相距15公里,實行聯合調度。聯合兩大幹渠,解決了自貢市、威遠縣的工農業用水及人民生活用水。
釜溪河航運歷史悠久,民國29年(1940年)當地進行釜溪河渠化工程建設,可自牛角沱順航鄧關73公里,1945年又對威遠河渠化工程建設,兩次渠化,共建船閘16處,可通航5噸左右船隻。
建國后仍陸續進行各項航運工程建設,全河基本渠化,航深達1.2~1.5米。釜溪河劉家灘至李家灣段,航程132公里,已可通行8~30噸木駁船及20~80匹馬力機動船。
流域內以農業生產為主,水稻占糧食總量40%以上,其次是小麥、玉米、豆類、紅苕;經濟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甘蔗、茶葉、黃麻等。礦產北部多產煤鐵,南部盛產井鹽
鹽都自貢在本流域中心,是自東漢以來,省內外井鹽的重要產區之一。在自貢市大安區發掘有1.6億年前的硅化木及恐龍化石群,已在大山鋪建立了“自貢市恐龍博物館”。流域內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已形成網路,並有成(都)宜(賓)鐵路穿越。水運歷史悠久,自貢井鹽、榮威煤鐵等物資,基本依靠水運銷售各地。
釜溪河屬亞熱帶溫濕氣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8℃,1月平均氣溫7.5℃,7月平均氣溫26.9℃~27.3℃,極端氣溫最高39℃、最低-2.7℃,無霜期327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00~1080毫米,大都集中在6~9月,最大年降水量自貢站1876.8毫米(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榮縣站680.1毫米(1972年)。暴雨洪水多發生在上段。
據威遠河鋪子灣長石站調查歷史洪水:1888年8月最高洪水位為307.59米,最大流量1650立方米/秒;支流旭水河上游榮溪河榮縣匯合口1962年洪水位350.80米,最大流量為1528立方米/秒。

航道航運


航道運輸

釜溪河自古為自貢鹽場的主要運道,民國31年(1942)相繼修建4座船閘后,形成水流平緩的渠化河道,實現全線通航。
在大安區,威遠河與釜溪河,解放前,是運鹽、煤等物資的主要航道。往返於威遠河的運煤船1656隻。高硐是運煤的主要碼頭,由威遠連界場起運的煤,抵高硐起船,運各界她。商人在此開設炭廠、煤棧有100家,最大的28家,煤儲量5萬噸,上下煤船工320人。釜溪河往返的運鹽船1055隻,花船小駁船140隻。大墳堡、涼高山等地井灶生產的鹽,送往關外碼頭裝載,運往省內外。解放后,由於公路、鐵路的發展,水路運輸逐步減少,除市交通部門所屬的水路運輸企業外,區無專業水路運輸組織。鳳凰、紅旗、和平、新民、新勝5鄉,緊靠威遠河、釜溪河,組織有副業船隊(組),從事農副產品及生產資料運輸,年水路運輸貨物2至3萬噸,高硐碼頭,成為以運送河沙為主的集散地。
沿灘區
釜溪河從大安區和平鄉金子凼村入境,經重灘、衛坪、沿灘、詹井、王井、鄧關等場鎮至富順縣李家灣注入沱江。從雙河口至李家灣全長73.60公里,從金子凼至鄧關(即過境河段)全長59.9公里。釜溪河兩岸多為低山丘構造,河床多系沙底,次為麻枯紅砂石,間有堅硬岩層。河身彎曲,河道狹窄,礁石密布,岸線高出水平線10至30米,河槽寬6至10米,面闊80至150米,沿河灘巒疊障,稠至52處,尤以沿灘上段為甚。洪水流量200立方米/秒,而枯水流量僅0.5立方米/秒,比降1~3‰,故洪季流急壞船,枯季水淺膠船,遂成運輸大患。
明代中葉,自貢井鹽逐步改為水運,經過長時間的分段、間斷運輸之後,於清康熙35年(1669年)始鑿釜溪河。道光元年(1821年)由鹽運商集資於重灘、仙灘、沿灘、老鴉灘築石堰4道蓄水,開閘行舟,俾無梗阻。光緒4年(1878年),鹽運局又從火井沱至鄧關增修石板堰7道連通同原4道共11道,水位升高,提高了運效。此法雖能蓄水,但每次行船需先放水,使上下水面均平後放船,消耗水量極大;放船需時甚久;加之枯、洪季停航,致全年由自井至鄧關僅能往返6次。
自貢市富順縣境內的鄧關大橋濟運閘
沿灘庸公閘
民國27年(1938年),經川康鹽務管理局投資,由華北水利委員會第二測量隊勘測設計,總工程師朱寶岑等13人負責,於1940年至1942年在鄧關、沿灘、金子凼建成鎖式船閘和攔水壩各1座,以調節水位,使全流渠化。船閘建成后,水位升高,鄧關升高6.1米,漏水涯升高3米,原最淺灘升高1.5米。自井鹽船至鄧關,1年可往返40次,提高運效6至8倍,過閘1次以1小時計,每日過閘10次,可運貨827噸,每年以正常過閘300天計,每年可運貨25萬噸。解放后,人民政府正式設置船閘管理所專司疏理、維修,先後將三處船閘閘門、攔水堰插板及泄水槽改成電動升降門。1970年,又新建老新橋船閘,使釜溪河比降減至0.65‰,航槽水深增至1.5米,年平均水位達282.40米,使舟楫通行無阻,行駛40馬力120噸級的貨輪木船常年均可安全通過,運效顯著提高。
富順縣
釜溪河由自貢市流至富順縣西北姚壩鄉前豐村后,成為自貢市沿灘區與富順的界河;至鄧井關后插入富順縣新興鄉,在李家灣匯入沱江,連界以下航段共57公里,從自貢至李家灣入江處67公里。清代至民國時期,自流井鹽場所產食鹽,80%以上靠木船由釜溪河入沱江,運銷各口岸,鹽運年平均14萬噸,貨運吞吐總量在20萬噸以上,是縣西水路交通大動脈。釜溪河道彎曲,河面80~150米,漕寬6-10米,有多處陡峻坡坎,礁石嶙峋,險灘多至52處。洪水流量2000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5立方米/秒,洪季流急壞船,枯期水淺膠舟。歷代官商,為保鹽運安全,對河道進行多次整治。清道光元年(1821),自流井鹽商即籌資於重灘、仙灘、沿灘、鴉灘築石堰蓄水,開閘行舟。光緒四年(1878),自流井官鹽局又於新橋至鄧關修石堰、板堰11處,以提升水位。民國時期,川康鹽務管理局先後於民國30年和31年,在鄧關、沿灘及金子凼建成鎖式船閘和攔水壩各1座,以調節水位,並設專門機構進行管理,釜溪河航道險害得以根治。
解放后,人民政府設置船閘管理所專事疏理、維修,先後將船閘閘門、攔水堰插板和泄水槽改為自動升降門、翻板泄水。並在上游威遠河段興築長沙壩、葫蘆口水庫,蓄水防洪。1970年,又修築新老橋堰閘,使釜溪河比降減至0.65‰,航漕水深增至1.5米,使水運和農業共受其利。常年可行駛40馬力、120噸級之輪、木船,安全運效顯著提高。此後隨著鐵路和公路運輸的發展,釜溪河河運業務已被取代。

港口碼頭

鄧關港,是沿灘區與富順縣的天然港口,下起釜溪河口(又稱三河口),上達釜溪下關沱,全長4公里。自清代至民國中期,自流井下行鹽船均在此轉載外運,地方土特產也在此集中出港。上船隻數百百艘,年吞吐量10餘萬噸,鄧關港遂成川南名港。1957年至1960年末,鄧關鹽廠、樹脂廠、炭黑廠等先後建成投產,客貨運量與日俱增,港區擴展到鎮溪口、石夾口段和團倉壩等處,物資年吞吐量30萬噸左右,成為境內水路運輸門戶。
青龍嘴碼頭,位於上、下關沱之間、石樑子埂西南端,為河堤灘壩結構。民國時期,自流井下行船至上關沱兩岸,在石樑子盤灘過坳,由駁船在下關沱接載。抗戰時期鹽運繁忙,常年有10餘萬噸食鹽通過此碼頭向外擴散,日吞吐量為二三百噸,1942年上關沱船閘建成通航,日吞吐量銳減成為30餘噸。1956年3月,修築鄧關大橋,碼頭被橋基佔用而廢。
團倉壩碼頭,1959年與鄧關鹽廠同時建立,為鹽廠食鹽航運的專用碼頭。運鹽木船可直抵碼頭接載運鹽,年吞吐量為5至10萬餘噸。
沿灘碼頭,沿灘釜溪河段,往昔灘多且險,在過境400多米河床內,即有小槽、竹馬、正槽、黃板石等險灘,流水落差大。舟行此處需空載或減載,始能過灘。因之船工、纖工、搬運工群集於此,日達數百人,形成天然水運碼頭。1957年因內宜鐵路建成,原鹽棄水走陸,盛況漸衰。1973年,在沿灘碼頭處建成沿灘大橋后,乃在距大橋上游150米處臨街河岸新建土石方碼頭1座,1985年吞吐量為2萬噸。

流域經濟


釜溪河位於四川,在長江上游自西向東流經自貢全市,是滄江在市境的主要支流,流域區內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工業生產發達,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是自貢市的心臟地帶。釜溪河瀉出了今日自貢的繁榮,也流淌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游過古鹽道,張家沱至王爺廟一段呈現的是繁華的都市景象。昔日自流井的“心臟”,號稱“四川華爾街”的全川最大商品集散地就位於現在的濱江路一帶,高樓聳立,綠樹成蔭。
自貢市母親河,市內河流主要為長江水系,沱江下游段流經市境127公里。釜溪河為沱江在市境的主要支流,其上游有旭水河、威遠河注人,流域總面積為3490平方公里.市境西部有越溪河自北向南穿越榮縣,屬岷江本系.
釜溪河,發源於榮縣北境尖山子,古時稱榮溪河,清代至本世紀初,又叫自井河、鹽井河,古稱榮溪、榮川,長146公里,屬岷江本系。在富順鄧井關從右岸匯入沱江,到抗日戰爭時期,才確定今名。
釜溪河自西向東流經全市共13個鄉、4條街、47個村、8個居委會,幹流沿岸分佈著許多重要城鎮、街道、機關、廠礦、學校。流域區內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工業生產發達,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是自貢市的心臟地帶。
經過自貢人民的不懈努力,釜溪河展現出了美麗的身姿,青山倒映在寬闊的水面上,岸邊是蔥綠的草坪,並成為城市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帶。
有“自流古井”“河府人家”“鹽道遺風”“名城華彩”“古廟滄桑”“龍池喚魚”“水涯曉渡”“釜溪牧歌”八大景緻。沿岸的休閑酒吧、茶樓、步行街,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被自貢人親切地稱為“自貢的外灘”。

歷史發展


清朝後期,釜溪河沿河兩岸井(吸鹵)灶(熬鹽)星羅棋布、景象壯觀。因此,釜溪河曾被譽為“鹽井河”。自流井、詹家井、王家井、太源井等沿河的“上五井”、“下五井”,都曾經有過生產、經營的黃金時代。
河岸
河岸
在古代和近代歷史上,擔負著鹽都井鹽外運80%以上的運輸量。河中“長船”、“駁船”穿梭往還、絡繹不絕。位居下游的鄧井關,曾經較長歲月處於“鹽舟雲集,檣帆如織”的盛期。
昔日的釜溪河,通運能力極低,河道坡度陡峻,河床狹窄,險灘密布。運輸過灘時,必須“提載”,堵水后再放行,由此經常導致船毀人亡的悲劇發生。
隨著自貢鹽業的發展,河道上逐漸由築沙堰、石堰、板堰攔水到修築堰閘行船。抗日戰爭爆發后,自貢井鹽奉命增產,鹽巴外運量增大,於是在金子凼、沿灘、鄧井關築“離堆”、“庸公”等閘,雄偉而實用。
從此,化險為夷,河運通暢,運力倍增,就是80匹馬力的機動船也安然馳騁河上,聲聲汽笛,在田野間悠揚回蕩。
近年來,由於自貢市委、市政府及釜溪河流域區、縣各級部門的重視,認真執行環境保護政策,廣泛開展了釜溪河幹流沿岸綠化工程,、而今一道“綠色長廊”自西到東蜿蜒在自貢的大地上,蔚為壯觀。

傳說故事


釜溪河
釜溪河
釜溪河流瀉出了今日自貢的繁榮,也流淌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24個河灘,灘灘望親娘。“二十四個望娘灘”這個故事說的是:蛟龍修成正果后,在投奔大海的途中,24次回望母親,每望一次就留下一個痕迹,這些跡痕就是今天的重灘、仙灘、沿灘、洪燕灘、簸箕灘、老鴉灘、三梅灘等24灘。
懸峙在自流井沙灣口的王爺廟,於清代中葉為祈求“鎮江王爺”佑護水運而築,飛檐凌空,玲瓏剔透,是自貢的名勝古迹之一。廟下河中的“夾子口”。傳說有兩口鹽鍋扣著不少“元寶”。摸得到卻取不出。又傳說夾子口是自貢關財的風水。自流井之所以富庶,就是有這夾子口緊鎖,才沒使財富外流。王爺廟對岸的“喚魚池”,傳說為蘇東坡曾經垂釣處,遺跡至今猶存。代家壩河下的“金子凼”有一對“金鴨兒”,據說還有人親眼看見過,洋人幾次想盜取,都未成功。仙灘腳底“通西海”,傳說灘下有當年仙女下凡時撒下的“夜明珠”數顆,每當月華璀璨之際,夜明珠便在水下放射光芒。沿灘岸畔的“和尚石”,據說是魯班在河邊修造岱廟時遺下的泰山石。岌岌可危而千載不墜,當年荊竹編的晨鐘暮鼓,更把它烘托得神奇。三梅灘每至春夏,河中“開蓮花”,據說開“花”處乃風水寶地,故有“頭頂金花山,腳踏三梅灘,葬此寶地者,輩輩代代都做官”的說法。一個個傳說,給釜溪河增添了神奇魅力,也留下了一處處景觀。

景色


釜溪河城區段,綿綿8公里,匠心獨運的自貢人,打造出引人入勝的“釜溪河九景”。
“自流古井”看天車
鹽灶古井
鹽灶古井
從梘桿橋順流而下,首先看到的便是“自流古井”。自流古井得天地之精華,自然天成,故曰自流。左岸山坡,一井架戟直雲天。古時,鹽都人把鹽井井架稱為“天車”,鼎盛時,鹽都大地天車林立,井灶密布,頗為壯觀。“天車”已成鹽都的標誌和象徵。天車一旁的岩壁上鐫刻著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火井沱”。這便是自流井著名的“火井沱”舊址。昔日火井沱,如日中天,盛極一時。如果從舊時的火井沱槽門走進去,還能看到許多人家房前屋后的車房舊址。臨水之處,一掛瀑布從岩縫中汩汩流出,那是古井自流的形象展示。
“河府人家”尋民俗
再往前,就踏入了“河府人家”。岸邊,綠樹婆娑,垂釣者悠然自得;岸上,白牆,紅檐,小青瓦,簡約古樸的川南民居,錯落有致,掩映綠樹叢中;房檐下,門窗前,貼有“福”、“祿”、“壽”、“禧”金字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綉有“客棧”、“太白遺風”的藍底白字布招隨風搖曳,搖出了幾分古韻。
“鹽道遺風”覓擔夫
釜溪河夜景
釜溪河夜景
入夜,過新橋,燈火闌珊的張家沱盡收眼底。這也是“鹽道遺風”景觀所在。
沿山脊而亮的夜觀地燈勾勒出一個巨無霸恐龍的造型。觀音岩瀑布飛流直下,一瀑三跌。觀音岩因壁上有觀音而得名。觀音岩左邊,一石板路通往山頂匯柴口。這便是從張家沱開始,越匯柴口直通滇黔的古鹽道。有資料記載,古時張家沱鹽船雲集,擔夫盈途,絡繹不絕,連挑炭賣柴的,也匯聚於此,盡享市井的繁華。
“名城華彩”顯氣派
過張家沱,位於自流井城市中心區沙灣的“名城華彩”迎面而來。
河兩岸,一邊是樹木蔥蘢的富台山,一邊高樓林立的濱江路;堤壁上,“龍飛”、“鳳舞”兩組大型彩燈似發光浮雕,玲瓏剔透;龍有踏浪之雄姿,鳳具起舞之神韻,令人領略到自貢彩燈的無窮魅力。右岸上,輪廓燈、霓虹燈、景觀燈、地埋燈,將濱江廣場裝扮得流光溢彩,假日廣場等散發出的濃郁現代都市氣息,讓人感受到了名城自貢的勃勃生機。
“古廟滄桑”添幽遠
釜溪河
釜溪河
作別繁華沙灣,便可品味“古廟滄桑”的意境。夜色中,“釜溪河第一樓”———王爺廟更透出古樸、悠遠韻律。
依山傍水的王爺廟造型奇巧,布局別緻,飛檐臨江,迴廊繞岸,南望猶如水上之宮闕,北看卻似山中之廟宇。王爺廟既是建築精品,又為風景勝地。舊時,廟內飄逸舒展的樓閣,畫棟雕梁的殿堂,玲瓏剔透的木雕,美不勝收;廟外松柏生香的青山,竹影婆娑的河岸,百舸爭流的奇觀,令人心曠神怡。
如今,王爺廟的燈桿拔地而起,直指蒼穹,一掛紅燈藉此高挑,幾根連根地線,綴滿剪紙狀的飾物,迎風獵獵的是“王爺廟”的旗幡;王爺廟外廊臨界河的支柱,染盡古銅色,平添了幾分歷史凝重;法藏寺香火繚繞,誦經之聲不時傳出,更增添了這一地段的幽遠之感。
“龍池喚魚”留傳說
釜溪河
釜溪河
繞過王爺廟便可欣賞到“龍池喚魚”的景緻。釜溪河畔的龍鳳山,原名龍峰山,因釜溪峽口“石龍過江”之龍背如峰而得名。1944年,馮玉祥將軍來自貢倡導愛國獻金運動,為地方留有“還我河山”題字,自貢市政府將此鐫于山南石壁之上,成為龍峰山第一處人文景觀。龍峰山下釜溪河岸石崖之上,刻有“喚魚池”三個大字,系1928年由自貢商會會長郭夢之於青神中崖寺所摹蘇東坡筆跡。“喚魚池”下,山泉飛瀉,水面空闊,深不可測,淵魚時現,常有遊人垂釣,漁舟撒網。沿魚池東行百餘米為釣台,石壁上刻有太虛法師榜書“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
“水涯曉渡”泊鹽舟
沿灘
沿灘
穿過解放橋,“水涯曉渡”映入眼帘。水涯碼頭又稱關外碼頭,自王爺廟起,至東興寺止,浩浩三華里,舊時曾萬舟泊岸,鹽都鹽源知多少,鹽都鹽稅知多少,全憑這裡一關驗定。水涯碼頭居五十梯拐彎處,釜溪河流至此拐向南流。此處設關,既可前瞻,又可后望。舊時這裡曾燈火通明,徹夜不眠。如今的水涯曉渡,又是一番景象,漁舟唱晚,遊人留戀,甚是愜意。張愛萍將軍手書的“鹽都自流井”赫然鐫刻在關外石壁之上,讓人浮想聯翩,思緒綿綿。“水涯曉渡”景點按照水涯居老渡口原樣復原,並加以水景改造而成。“水涯曉渡”四周取青石作便道,輔之以風車草及各種蕨類植物,相鄰民房按川南民居風格修葺一新,整個景觀體現了與大自然、與釜溪河水融為一體的格調。
“釜溪牧歌”笛悠悠
釜溪河夜景
釜溪河夜景
離 開關外五十梯,過東興寺大橋,遊船便駛入金子凼,“釜溪牧歌”悠揚的笛聲便會不時傳來。
地上鹽凼凼,水中金子凼。舊時的鹽都自貢不僅以“富甲全川”著稱,而且極富傳奇色彩,有著豐富的民間傳說。傳說中的金子凼是王爺廟金鹽鍋的邊沿。說的是鹽都的財源如釜溪河水,源源不斷,長流不盡。縱是這樣,鹽都的土著鹽商,也不希望這些財源流入他人的腰包,除了在龍峰山下修了一座廟宇,阻斷財源外流,還在10多華裡外的金子凼砌了堰口,為的是設下一道關口,再次攔住流走的散碎銀兩。
如今,金子凼堰閘彩燈點綴,紅燈高掛,兩岸相合,碧波蕩漾;陽光嬉戲,似滿河碎金;河中漁船游弋,河岸牧童側騎牛背,橫吹鄉間小曲,好一幅田園景緻。
“雷公碼頭”品香茗
釜溪河夜景
釜溪河夜景
到 金子凼堰閘,必經“雷公碼頭”。雷公洞碼頭,是釜溪河城區段當今唯一的休閑碼頭。早在清朝咸豐年間,這裡便是兩岸來往行人乘船渡河和鹽商、船工歇腳的地方。隨著自流井鹽業的興盛,特別是井鹽由釜溪河進入沱江航道出川,碼頭上先後建起了茶莊、酒肆和客棧,舊時的雷公洞碼頭曾經船來人往,熱鬧非凡。
過去,來往的鹽商、鹽工們匯聚雷公洞碼頭,泡上一杯茶,坐在“歇稍茶鋪”看戲聽曲;自流井的文人墨客們也常在這裡把酒臨風,吟詩作賦。入夜,伴隨著漁翁悠揚的歌聲,遊人如織,再添上沿河兩岸閃耀的燈光,成為了釜溪河畔又一處亮麗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