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學派
甘泉學派
甘泉學派,是明代中期以儒家學者湛若水為代表的一個思想流派,因湛若水號甘泉,故得名。甘泉學派與又王守仁為代表的陽明學派同時講學,都屬於宋明理學中“心學”的一派。甘泉學派的規模一度頗為壯觀,從學弟子甚眾,“相從士三千九百餘”(羅洪先《湛甘泉墓表》)。
甘泉學派,是明代中期以儒家學者湛若水為代表的一個思想流派,因湛若水號甘泉,故得名。
甘泉學派與又王守仁為代表的陽明學派同時講學,都屬於宋明理學中“心學”的一派。但湛甘泉與王陽明在為學宗旨上有明顯不同,王陽明以“致良知”標宗,湛甘泉則主張“隨處體認天理”(參見本書“湛若水”條)。湛甘泉是白沙陳獻章的弟子,為陳獻章所賞識,但他認為陳獻章強調“靜坐”的修養方法有似於禪宗,對其師的學說也有一定的修正。對王陽明的學說,湛甘泉更有不少批評。
甘泉學派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力圖將本學派與孔孟、宋代理學諸派聯繫在一起。如湛甘泉認為:“白沙(陳獻章)先生之學,追濂、洛、關、閩之軌,以入孔、孟、禹、湯、文、武、舜、堯之大道”(《廬陵黃氏總譜序》),“孔門所謂‘中庸’,即吾之所謂‘天理’”(《廬陵章》)。把自己的“心學”學說從陳獻章一直上追至孔子、孟子。湛甘泉弟子洪垣認為:“堯、舜開心學之源,曰‘人心’‘道心’。夫子曰:‘其心三月不違仁。’謂仁與良知、天理,非心不可。然心者,實天理良知之管攝也。”(《答徐存齋閣老》)他把“天理”和“良知”收歸於“心”,並且同視為孔子的“仁學”。湛甘泉二傳弟子許孚遠則說:“孔子之學,自虞廷‘精一執中’而來,其大旨在為仁”,為仁在“克己”,“非禮勿視、聽、言、動,此孔門學脈也”(《原學》),這裡的“克己為仁”,也就是湛甘泉弟子、其師唐樞所謂的“討真心”。以後馮從吾又從義理之性、氣質之性、理等方面進行儒佛之辨,也有這一層含義。
甘泉學派的規模一度頗為壯觀,從學弟子甚眾,“相從士三千九百餘”(羅洪先《湛甘泉墓表》)。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從一傳弟子呂懷、何遷、洪垣、唐樞等開始分化,二傳有名者為許孚遠,三傳有馮從吾,以後逐漸與陽明學派合流。另外,明末著名心學家劉宗周,經唐樞至許孚遠,亦可謂是湛甘泉的三傳弟子,其思想也頗受湛甘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