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0條詞條名為電路基礎的結果 展開
電路基礎
第3版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電路基礎(第二版)》的修訂本,符合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電工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本書主要內容有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電阻電路的分析、正弦電流電路、耦合電感與諧振電路、三相電路、二埠網路、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線性電路過渡過程的時域分析、線性電路過渡過程的復頻域分析、電路基礎實驗指導等。本書在編寫中著重介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突出工程應用。力圖做到基本概念準確,條理清晰,內容精鍊,重點突出。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電氣類、電子信息類各專業的教材,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第1章 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
1.1 電路與電路模型 2
1.1.1 電路 2
1.1.2 理想電路元件 3
1.1.3 電路模型 4
1.2 電路的主要物理量 4
1.2.1 電流及其參考方向 4
1.2.2 電壓、電位、電動勢及其參考方向 5
1.2.3 電功率與電能 8
1.3 電阻元件及歐姆定律 9
1.3.1 電阻元件 9
1.3.2 線性電阻元件與歐姆定律 10
1.3.3 線性電阻元件的功率 11
1.3.4 電氣設備的額定值 12
1.4 電壓源與電流源 12
1.4.1 理想電壓源 13
1.4.2 理想電流源 13
1.5 基爾霍夫定律 15
1.5.1 電路的幾個常用名詞 15
1.5.2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 15
1.5.3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17
1.6 電路中各點電位的計算 21
本章小結 23
習題 24
第2章 電阻電路的分析 28
2.1 二端網路等效的概念 29
2.2 電阻的串聯和並聯電路的等效變換 30
2.2.1 電阻的串聯 30
2.2.2 電阻的並聯 31
2.2.3 電阻的混聯 33
2.3 電阻的星形連接和三角形連接的等效變換 37
2.4 兩種電源模型及其等效變換 39
2.4.1 實際電源的電壓源模型 39
2.4.2 實際電源的電流源模型 40
2.4.3 實際電源兩種模型的等效變換 40
2.4.4 電源支路的串、並聯 42
2.5 支路電流法 44
2.5.1 支路電流法 45
2.5.2 支路電流法的計算步驟 46
2.6 網孔分析法 48
2.6.1 網孔方程 48
2.6.2 網孔分析法的計算步驟 49
2.6.3 含電流源支路時的求解方法 50
2.7 節點分析法 51
2.7.1 節點方程 51
2.7.2 節點分析法的計算步驟 52
2.7.3 含電壓源支路時的求解方法 55
2.8 疊加定理 57
2.8.1 疊加定理 57
2.8.2 齊(次)性定理 60
2.9 戴維南定理與諾頓定理 62
2.9.1 二端網路及其等效電路 62
2.9.2 戴維南定理 62
2.9.3 諾頓定理 66
2.10 最大功率傳輸定理 68
2.11 受控源 70
2.12 含受控源的簡單電路的分析計算 73
2.12.1 含受控源不含獨立源的二端網路的等效電阻 73
2.12.2 含受控源與獨立源的二端網路的等效電路 73
2.12.3 受控源的等效變換 74
2.12.4 含受控源的簡單電路的計算 75
本章小結 77
習題 80
第3章 正弦電流電路 87
3.1 正弦交流電的基本概念 88
3.1.1 正弦交流電量的三要素 89
3.1.2 相位差 90
3.1.3 有效值 92
3.2 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 93
3.2.1 電容元件 93
3.2.2 電感元件 97
3.3 複數 100
3.3.1 複數的表示形式 100
3.3.2 複數的四則運算 101
3.4 正弦交流電的相量表示法 104
3.4.1 用相量表示正弦量 104
3.4.2 用相量求正弦量的和與差 106
3.5.1 電阻元件伏安關係的相量形式 108
3.5.2 電感元件伏安關係的相量形式 110
3.5.3 電容元件伏安關係的相量形式 113
3.6 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16
3.7 電阻、電感、電容的串聯及阻抗 117
3.7.1 RLC串聯電路的電壓與電流關係、阻抗 117
3.7.2 電路的性質 119
3.7.3 RLC串聯電路的相量圖 119
3.8 電阻、電感、電容的並聯及導納 122
3.8.1 RLC並聯電路的電壓與電流關係、導納 122
3.8.2 電路的性質 124
3.8.3 RLC並聯電路的相量圖 124
3.9 負載及實際元件的電路模型 127
3.9.1 負載的等效阻抗與等效導納、阻抗和導納的等效變換 127
3.9.2 實際元件的電路模型 128
3.10 阻抗的串聯和並聯 130
3.11 正弦電流電路中的功率 134
3.11.1 瞬時功率 134
3.11.2 平均功率(有功功率) 136
3.11.3 無功功率 136
3.11.4 視在功率 137
3.11.5 復功率 137
3.12 功率因數的提高 140
3.12.1 提高功率因數的意義 140
3.12.2 提高功率因數的方法 141
3.13 複雜正弦電流電路的分析 142
本章小結 149
習題 152
第4章 耦合電感與諧振電路 157
4.1 耦合電感 158
4.1.1 互感 158
4.1.2 互感電壓 160
4.1.3 耦合電感線圈的電壓、電流關係 160
4.1.4 同名端及其測定 161
4.2 含有耦合電感的正弦電流電路的分析 163
4.2.1 互感電壓的相量形式 163
4.2.2 耦合電感的串聯 164
4.2.3 耦合電感的並聯 165
4.2.4 耦合電感的T形等效 166
4.3 空心變壓器 168
4.4 串聯諧振 170
4.5 並聯諧振 175
本章小結 178
習題 179
第5章 三相電路 182
5.1 三相電源和三相負載 183
5.1.1 對稱三相電源 183
5.1.2 三相電源的連接 185
5.1.3 三相負載的連接 187
5.2 對稱三相電路的分析 192
5.2.1 負載星形接法的三相電路 192
5.2.2 負載三角形接法的三相電路 194
5.3 不對稱三相電路的特點及分析 196
5.4 三相電路的功率 198
5.4.1 對稱三相電路的瞬時功率 198
5.4.2 三相電路的平均功率(有功功率) 199
5.4.3 三相電路的無功功率 200
5.4.4 三相電路的視在功率 200
本章小結 202
習題 204
第6章 二埠網路 206
6.1 二埠網路的概念 207
6.2 二埠網路的導納參數和阻抗參數 208
6.2.1 導納參數方程、導納參數 208
6.2.2 阻抗參數方程、阻抗參數 211
6.3 二埠網路的傳輸參數和混合參數 214
6.3.1 傳輸參數方程、傳輸參數 214
6.3.2 混合參數方程、混合參數 216
*6.4 互易二埠網路的等效 電路 219
6.5 二埠網路的級聯 221
6.6 理想變壓器 223
6.6.1 理想變壓器的性質及伏安關係(VCR) 223
6.6.2 理想變壓器的傳輸參數方程和受控源模型 224
本章小結 226
習題 227
第7章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 229
7.1 非正弦周期電流 230
7.2 周期函數分解為傅立葉級數 231
7.2.1 周期函數的傅立葉級數 231
7.2.2 波形對稱性與傅立葉級數係數的關係 233
7.3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的分析 236
7.4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240
7.4.1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 240
7.4.2 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值 242
7.4.3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的平均功率 242
本章小結 244
習題 246
第8章 線性電路過渡過程的時域分析 248
8.1 過渡過程的基本概念 249
8.2 換路定律和初始值計算 251
8.2.1 換路定律 251
8.2.2 初始值的計算 252
8.3 一階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54
8.3.1 RC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54
8.3.2 RL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58
8.4 一階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262
8.4.1 RC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262
8.4.2 RL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265
8.5 一階電路的全響應 270
8.5.1 全響應及其分解 270
8.5.2 分析一階電路全響應的三要素法 273
8.6 階躍函數和一階電路的階躍響應 279
8.6.1 階躍函數 279
8.6.2 一階電路的階躍響應 281
8.7 二階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283
8.7.1 RLC串聯電路零輸入響應的方程和特徵根 283
8.7.2 RLC串聯電路零輸入響應方程的解 284
本章小結 292
習題 294
*第9章 線性電路過渡過程的復頻域分析 299
9.1 拉普拉斯變換及其基本性質 300
9.1.1 拉普拉斯變換 300
9.1.2 拉普拉斯變換的基本性質 301
9.2 部分分式法進行拉普拉斯反變換 304
9.2.1 單根的情況 304
9.2.2 共軛復根的情況 306
9.2.3 重根的情況 307
9.3 線性電路的復頻域分析 309
9.3.1 用拉普拉斯變換求解線性電路的過渡過程 309
9.3.2 電阻、電感、電容元件的復頻域模型 309
9.3.3 基爾霍夫定律的復頻域形式 311
9.3.4 歐姆定律的復頻域形式 312
9.3.5 線性電路的復頻域分析 312
本章小結 318
習題 319
第10章 電路基礎實驗指導 321
10.1 實驗須知 322
10.1.1 實驗課的目的 322
10.1.2 實驗課的要求 322
10.1.3 實驗課的進行 322
10.1.4 實驗報告的編寫 323
10.1.5 人身和設備安全 323
10.2 實驗一 基爾霍夫定律和疊加定理的驗證 323
10.2.1 實驗目的 323
10.2.2 實驗原理 323
10.2.3 實驗設備 324
10.2.4 實驗內容和步驟 324
10.2.5 實驗注意事項 325
10.2.6 預習與思考題 325
10.2.7 實驗報告要求 325
10.3 實驗二 戴維南定理和諾頓定理的驗證 325
10.3.1 實驗目的 325
10.3.2 實驗原理 325
10.3.3 實驗設備 327
10.3.4 實驗內容和步驟 327
10.3.5 實驗注意事項 328
10.3.6 預習與思考題 328
10.3.7 實驗報告要求 328
10.4 實驗三 交流電路基本參數的測量 328
10.4.1 實驗目的 328
10.4.2 實驗原理 328
10.4.3 實驗設備 329
10.4.4 實驗內容和步驟 329
10.4.5 實驗注意事項 330
10.4.6 預習與思考題 330
10.4.7 實驗報告要求 331
10.5 實驗四 功率因數的提高 331
10.5.1 實驗目的 331
10.5.2 實驗原理 331
10.5.3 實驗設備 332
10.5.4 實驗內容和步驟 332
10.5.5 實驗注意事項 333
10.5.6 預習與思考題 333
10.5.7 實驗報告要求 333
10.6 實驗五 互感的測量 334
10.6.1 實驗目的 334
10.6.2 實驗原理 334
10.6.3 實驗設備 335
10.6.4 實驗內容和步驟 335
10.6.5 實驗注意事項 337
10.6.6 預習與思考題 337
10.6.7 實驗報告要求 337
10.7 實驗六 RLC串聯諧振電路的研究 337
10.7.1 實驗目的 337
10.7.2 實驗原理 338
10.7.3 實驗設備 339
10.7.4 實驗內容和步驟 339
10.7.5 實驗注意事項 340
10.7.6 預習與思考題 340
10.7.7 實驗報告要求 341
10.8 實驗七 三相電路電壓、電流的測量 341
10.8.1 實驗目的 341
10.8.2 實驗原理 341
10.8.3 實驗設備 341
10.8.4 實驗內容和步驟 342
10.8.5 實驗注意事項 343
10.8.6 預習與思考題 343
10.8.7 實驗報告要求 343
10.9 實驗八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的測量 343
10.9.1 實驗目的 343
10.9.2 實驗原理 344
10.9.3 實驗設備 344
10.9.4 實驗內容和步驟 345
10.9.5 實驗注意事項 345
10.9.6 預習與思考題 345
10.9.7 實驗報告要求 345
10.10 實驗九 RC一階電路暫態響應的研究 346
10.10.1 實驗目的 346
10.10.2 實驗原理 346
10.10.3 實驗設備 348
10.10.4 實驗內容和步驟 348
10.10.5 實驗注意事項 349
10.10.6 預習與思考題 349
10.10.7 實驗報告要求 349
參考書目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