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在這首詩中,李白自比魯仲連,表示不屑於富貴,而要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施展宏圖大舉。全詩分前後兩節。前節八句,著重描寫了初抵東魯時的真實感受;後節十句,是李白對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覆,是全詩的精彩片段。後節是主體,前節是陪襯。詩中對汶上翁譏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動的藝術概括。
此詩分前後兩節。前節八句,著重描寫了初抵東魯時的真實感受。“五月梅始黃,蠶凋桑柘空”兩句點明時間,梅子開始由青變黃,蠶桑之事已了,這就意味著進入了生產的第二道工序:“魯人重織作,機抒鳴簾櫳。”東魯的城鄉婦女,又投入新的勞動:紡織。東魯人有重織作的傳統,李白初次旅遊就獲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從二十五歲經三峽出蜀,歷湖北、江西、江蘇、河南、山西等地,這時還沒有機會出仕。“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兩句正是詩人當時思想情況的寫實。李白回顧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歷程,決定到東魯定居。讀書、學劍是李白的兩大生活愛好。“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中的“訪前途”有問路和了解今後出路的兩層意思。李白初抵東魯,訪路途卜前程時,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個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沒有寫出“笑”的內容,有意留下一個懸念。
後節十句,是李白對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覆,是全詩的重點部分和精彩片段。“下愚忽壯士,未足論窮通。”在李白看來,“下愚”們不能理解“壯士”的胸懷,也沒有資格在“窮通”的問題上發議論。“窮通”即“窮達”,是為了押韻需要,改“達”為“通”。李白對“窮達”的理解,完全是從儒家思想出發。李白力爭在政治上獲得出路,先實現“兼濟天下”的理想,然後歸隱江湖,“獨善一身”。李白這種思想,正和戰國時期的魯仲連是一致的:“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李白用魯仲連的事迹,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負,是因為魯仲連的故事就發生在山東。
“西歸去直道,落日昏陰虹。”李白來東魯前就曾有西遊長安的打算,後來轉而向東,不料初抵魯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這時有“西歸”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態度如不改變,是很難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爾勿言,甘心為轉蓬”兩句是李白對汶上翁表示:“你的談話沒有任何意義,請不要說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貫作風,即使像飛蓬那樣示意飄轉,我也是心甘情願的。”
對汶上翁譏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動的藝術概括。他首先把譏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銳的對比,然後明確提出自己從事政治活動在不同情況下的原則立場。詩中塑造了魯仲連這樣一個功成不受賞的高士形象,其實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寫照。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