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
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
八達嶺,Pa-ta-ling,亦作Badaling,是峰巒疊嶂的軍都山中的一個山口,位於北京西北60公里處,東經116°65’,北緯40°25’。八達嶺景區以八達嶺長城為主。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長城的精華,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堅固。八達嶺長城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和傑出代表。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八達嶺長城是萬里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
2020年11月26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點段名單。
八達嶺長城
長城全周影院
八達嶺長城全周影院
容納人數:每場可容納600人
放映時間:一場17分鐘
營業時間:每日上午8:00——下午5:00
票價:成人32元/人學生17元/人
地址:北京八達嶺長城旅遊景區
六郎像
磨刀石以南百餘米,公路東側有個小山包,山上亂石縱橫,其中有一塊表面光滑的巨石,上雕著一個盤膝而坐的人像。像上方有人字形屋頂,這就是六郎像。
五郎像
八達嶺
這個地萬為什麼要刻阿彌陀佛呢?古時,這岩坎下臨溪谷,是關溝大道中最險要的地段而且有傳說的“五鬼頭”作祟,於是刻下阿彌陀佛,來往行人受“菩薩保佑”,而一路平安。
觀音閣
在彈琴峽石壁上,有一小山洞,洞原為一個廟。顧炎武說:彈琴峽“水流石罅,聲如彈琴,上有佛閣。”如今佛像已無,只剩洞口門楣。
彈琴峽
八達嶺
奇景
2009年10月14日下午16時30分,一場小雨不期而至,八達嶺長城景區北四樓上空烏雲密布,宛如一塊大幕展開,而西側的陽光卻已經照射出來。16時40分左右,一明一暗兩條彩虹橫跨長城。偶遇這奇妙的自然奇觀,遊客紛紛拿出相機拍照。5分鐘后,最上方較暗的一條彩虹褪去,17時,天空逐漸放晴,長城與一抹彩虹均現於陽光之下,10分鐘后,彩虹完全消失。
據專業氣象人士介紹,八達嶺景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長城又處於東側山脊之上,因此下午驟雨初晴時,陽光從西側照射,出現彩虹幾率較大,但同時出現兩道彩虹是來的第一次。
由“八大嶺”諧音而得名。因這一帶山巒層疊,地勢險峻,據說所建的長城在這裡要轉八道彎,越過八座大的山嶺,當年興建這段長城很艱難,工期遲遲完不成,曾先後有八個監工為其而死。最後通過仙人的點化,採取“修城八法”,即“虎帶籠頭羊背鞍,燕子銜泥猴搭肩,龜馱石條兔引路,喜鵲搭橋冰鋪棧”
,才把建築材料運送到山上。所以人們就把這段長城稱為“八大嶺長城”,後來地名就諧音成“八達嶺”。
由“巴達嶺”諧音而得名。相傳元代有一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到此,見這裡關山險峻,崇巒疊翠,於是龍顏大悅,給此處賜名“巴達嶺”,后訛傳為“八達嶺”。但查閱《歷代帝王錄》、《中國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過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卻有一位叫愛育黎拔力八達的,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據傳他出生在八達嶺所在的延慶縣內。
由“把韃靼”諧音而得名。據傳明代時,八達嶺一帶曾一度成為防守滿族軍隊的前沿陣地,因明時漢人把東北方的滿族人稱為“韃靼”,所以有人認為八達嶺是“把韃靼”(意為把守韃靼之嶺)的諧音。
由“八道嶺”諧音而得名。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起義大軍征戰到此,受阻於長城之外,李自成心急如焚。這時探馬來報,說前方還有八道險關。李自成聽罷長嘆一聲:“這裡的八道嶺實在是難以越過,看來強攻是不行!”於是命令起義大軍改道而去,後來這裡被稱為“八道嶺”。
以上四種說法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難以考證。其實最可信的說法,應是《長安客話》中的解釋:“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因為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外口,北往延慶、赤城、蒙古,西去張家口、懷來、宣化、大同,東到永寧、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區,可謂是四通八達,所以它是古代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衛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稱。
明代《長安客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
八達嶺
據《史記》記載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證明八達嶺一帶在戰國時期築有長城,而今仍見殘牆、墩台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漢習記載:曾設軍都、居庸兩座關城。北魏《水經注》說:“居庸關在居庸界,故關名也,南則絕谷,壘石為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界……,”因此,有專家認為漢置居庸關,關址在八達嶺。“居庸”之名從何而來?是秦始皇築長城,從南遷徙一批貧苦農民和囚徒,到軍都山媯川小盆地定居,稱為庸徒居處。漢武帝時,將媯川置居庸縣(仿延慶)。《水經注》所記載的關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勢,與八達嶺的地理環境相同。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一帶修築長城。據《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國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築長城,名叫“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軍都山(即八達嶺一帶),西至黃河岸。後來到北齊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築長城,西起大同,經軍都山東去,把長城延長到了海邊。
八達嶺長城在明朝重新修築。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牆在軍事上的重要,當了皇帝后,即“高築牆”,設防備戰,其時各州府縣,也紛紛興築城池。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馮勝等率軍在北方築關制塞,修築長城,加緊練兵屯田,以防元殘餘勢力南侵。
八達嶺夏景
明代萬里長城,再不是單一的一道高牆,而是修築成“層層布防”的縱深防禦體系,重點地區還修築了多道城牆、關隘。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築了長城複線,山西設置的長城複線就有四條這多。在重要的交通軍事要地,修築多座關城和多道較短的牆,如雁門關的十里山谷,有28道石牆,可謂“寸土設障,步步為營”。
八達嶺秋景
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同志提議修復八達嶺長城,接待國內外遊人。
中國軍都山山峰之一。位於北京市西北延慶縣的南部,南口西北的居庸關的附近。層巒起伏,群峰疊嶂,雄偉壯麗的八達嶺萬里長城屹立在崇山峻岭上。中國長城最早修築於西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後歷代都有增建。八達嶺地帶的長城建於明代,是長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現為遊覽勝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牆體由巨大整齊的條石築成外壁,平均高7.8公尺,寬5.8~6.5公尺。城上有磚砌女牆和垛口,每隔半里至一里,設有敵樓、烽火台。八達嶺長城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城。
八達嶺
長城始建於秦始皇時期,經過歷代的增補修築,我們能看到的長城幾乎都是明代所建。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裡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堅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登上八達嶺長城,極目遠望,山巒起伏,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長城因山勢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加險峻。
"不到長城非好漢",到北京不登長城,猶如到上海不游城隍廟一樣,是不可想象的。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等在內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達嶺一覽這裡的山河秀色。
長城早已失去軍事價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廣大中外遊客,成為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八達嶺景區導遊圖
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著一門大炮,名為“這時威大將軍”。這門炮炮身長2.85米,口徑105毫米,由於大炮身上鑄有“敕賜神威大將”而得名。它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見當時的軍工業是比較發達的。
從關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處南4樓,城牆長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特別是南3樓至南4樓之間,山脊狹窄,山勢陡峭,長城逶迤400多米。城頂最險處,坡度約為70度,幾乎是直上直下。南1樓和南2樓,都沒有修復二層,從南3樓遺存的柱礎看,原來也有鋪房。
南峰長城以南4樓地勢最高,海拔803.6米。登樓眺望,長城自西南向東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蒼龍,宏偉壯觀。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國著名的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時詠的詩;千峰疊翠擁居庸,山北山南處處峰。鎖鑰北門天設險,半哉峻岭
走長龍。從南4樓到南7樓,高度逐漸下降。南5樓與南6樓之間在長城的內側距城牆30米的山脊上,聳立著一座白色的小亭,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貴州省修復長城紀念碑亭”。南6樓是一座鋪房,鋪房建在上層的頂上,面闊三間,硬山頂,紅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瓏。這大概是當年“千總”的指揮所。
白雪下的八達嶺
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關城和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在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後修復敵樓19座,城牆全長3741米,使遊覽總面積達到1.9萬平米。1986年,八達嶺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聯合國接受萬里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8月,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1991年12月,在珠海舉行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評選活動揭曉命名大會上(全國候選景點94個,回收有效選票48萬張),八達嶺因其景點著名,以37萬張的絕對多票數,成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
八達嶺長城馳名中外,譽滿全球。它是萬里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不到長城非好漢”。迄今。八達嶺已接待中外遊人一億三千萬,先後有尼克松、里根、撒切爾、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上八達嶺觀光遊覽。這種情況,在世界風光名勝景點中,實屬罕見。八達嶺長城給來訪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無窮的回味。
八達嶺景區
如今,非遺辦將和八達嶺景區合作,在長城腳下共建非遺展演基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的布老虎、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河南的泥咕咕、北京昌平的米上刻字……來自全國各地的20餘項非遺項目,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的望京石廣場上,一字排開,分為織造、雕鐫、編扎、漆藝、剪紙、畫繪、料器等單元,邊展示邊現場製作。
八達嶺原為隘口,后建關城。明隆慶三年(1569年)至萬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並在各口兩側的山上建起邊城、梢牆、擋馬牆等,後來逐漸增建為長城,並修築敵樓、墩台。起自川草花頂,經石佛寺口、青龍橋東口、青龍橋西口、王瓜峪口、八達嶺口、化木樑口、於家衝口、黑豆谷口至石峽峪,全長約12千米。八達嶺長城、關城、城牆、要塞及關溝中部的居庸關構成明代北京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岔道城
陳展於八達嶺關城內登城入口處的馬道旁,共有五尊鐵炮,為當時的先進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長2.85米,口徑105毫米,射程達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賜神威大將軍”字樣,為明代崇禎十一年(1638年)製造。該炮是1958年從八達嶺東十餘里的張堡地方運來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為1957年整修長城時的出土文物,同時還發掘出數百枚炮彈,均為明朝製品。據《武備志》記載:“古代以機發石,其機之木架,形如虎蹲。後來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發開花彈者,名虎蹲炮,俗稱田雞炮”,由此可見當時武器情況之一斑。
八達嶺關城東門外有一座廟,名望京寺,內有石岩鑿成的大悲佛像;西門外立有牌坊,橫額書“驅胡萬里”。弘治十八年(1505年)經略邊務大理寺少卿吳一貫修建關城時,廟及牌坊皆拆毀。關城設東、西關門,西城牆下部用10餘層花崗岩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牆寬20餘米、厚17米、高7.8米;頂部為長方形城台,長19.8米、寬14.15米,面積280.17平方米,四面築宇牆垛口。城台兩側30~40米處,各建敵樓1座,以牆連通,與關城構成犄角之勢。西城牆兩側連接有南、北兩道城牆,兩牆均建於山脊之上,東低西高,成U字形,在東門相遇。城牆厚3.3米、周長2070米、高7.6米。東西門相距63.9米,城內面積約5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東門,門額書“居庸外鎮”;萬曆十年立西門,門額書“北門鎖鑰”,均保存完好。
白雪下的八達嶺
八達嶺長城共有敵樓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牆台,也有上、下兩層的敵台,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的房舍。台堡的距離根據山勢和地形而設。一般敵樓為兩層,高10米、長寬均10米。全部為磚石結構,第一層和第二層頂部做成許多拱券,有梯道上下。兩層均有射擊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樓上有垛口,台突出牆外,收牆於台內。已修復南四樓、北四樓及北五樓等16座敵樓。
①南、北四樓。位於關城南、北兩峰上,南、北各有4座敵樓,是最早開放遊覽的地段。兩峰相對高差大、坡度陡,敵樓由低處向高處依次峙立,南北遙相呼應。從關城到南四樓,城牆長685.8米,高度上升127米,平均每6米即上升1米。三樓與四樓之間,山勢陡峭,城牆逶迤約500米,最險要處坡度達70度。從關城到北四樓,城牆長767.5米,高度上升155米,比南峰距離長,但較南峰平緩。過第三樓呈馬鞍形,先下到鞍座部再往上登第四樓,此段有100餘級台階。這8座敵樓與敵樓之間的長城於20世紀50年代修復。北峰4座敵樓本為兩層,只恢復了3座,第三座的上層未恢復;南峰第一、二座的上層也未恢復,南三樓上原有鋪舍,柱基依在,未復原。每座樓原來都有記載修築經過的題名石碑,已無存,只留碑座。有的敵樓券門的門樞臼和放門杠的孔眼依稀可見。
②北五樓。券洞最多的敵樓。樓長9.25米、寬9.34米,上下兩層。從券門進入一層,內有許多券洞,每面4行磚垛,每垛之間都用券頂拱連,共30餘個券洞托起第二層的地面。
③北六樓。面積最大的敵樓。樓長12.6米、寬8.5米,底層面積約100平方米。長面7行磚垛,寬面4行,垛頂發券,形成四方廊形券道,中間留空,成為長方形天井。可從天井登梯上到樓頂。
④北八樓。海拔888米,為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敵樓,是俯瞰長城最佳之處,故又名觀日台。樓內兩層,有梯可上。一層迎敵面有6個箭窗,其數目之多居敵樓之首。關城平台到北八樓長城相距1500餘米,相對高度228米。
⑤建有鋪舍的敵樓。新修復的敵樓中有兩座建有鋪舍。一是北十樓,一是南六樓。鋪舍是建在二層樓上的小屋,硬山頂,雕窗紅柱。
又稱烽火台。八達嶺長城外的東、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圍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弔橋,外設塌窖陷阱;門道上置水櫃,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階,以繩梯上下;每台有火銃、火炮2門,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駐軍防守,與城堡組成一個縱深防禦網。明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舉烽辦法,即敵人來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又稱牆台。指稍高出長城牆頂,四周砌有堞牆、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築。此是古代士兵們的巡邏放哨之處,以及發生戰爭時進行據守防禦的地方。例如八達嶺關城門頂的平台,即為城台。
修築於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或地勢險要之處,為碉堡式建築,有一、二、三層之分,規模大小不一。內可儲兵器、彈藥及其他戰略物資,作用大於敵樓。據明代劉效祖所著《四鎮三關志》記載,在戚繼光的規劃和督辦下,從山海關至北京的長城沿線,共築敵台、戰台一千二百座(原計劃要建三千座)。當遇戰爭爆發之時,在敵台上可“從上臨下,用火器、佛郎機、子母炮更番擊打”,“器用盡以火炮代之”。一個戰台一般需30人守台、30人守垛,分6伍,備火藥300斤。此外,在戰台上還存有神箭、鐵棍,以及數以千計的大小石塊,同時還儲備一個月的口糧和用水等。這種“製作久而彌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戰台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守,並可與長城上的城台、敵台(敵樓)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大大地增強作戰威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禦上起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戰術作用。
景區分類
人文景觀
最佳時間
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熱,氣候適中,是理想的旅遊季節,尤其是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是為中外遊客所稱道的'金色北京'。全年最好旅遊月份,是4、5、9、10月份。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依山傍海,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點。年平均溫度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4.6℃,最熱為7月份,月平均為26.1℃。北京春秋季較短、冬季稍長,年均降水量644毫米,無霜期為180天。北京雖冬天較長,但室內取熱設備甚好,溫暖如春。由於室內外溫差很大,冬季到北京旅遊,毛衣、棉大衣還是需要帶上的。
北京的報紙、電台、電視台都有天氣預報欄目和解說,請注意收看。也可以撥電話859,它以漢、英兩種語言提供當天和次日的天氣預報。
不過,北京的遊覽節目多是人文古迹,名勝建築,民俗風情,這些項目不受氣候影響,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來北京旅遊。冬季,北京的旅行社和飯店,都提供淡季價格,能節省很多。
溫馨提示
可以避開假期遊覽長城;前來遊覽盡量乘坐877公交車或S2線火車;遇到與家人走散、摔傷等緊急情況可與民警聯繫。長城部分地段坡度很大,最好穿旅遊鞋,女士不要穿高跟鞋。
門票
旺季門票40元;淡季門票35元;
學生(含研究生)旺季20元,淡季17.5元;
老人:同上
1.2m以下兒童免費。(乘八達嶺纜車來回程60元。)
優惠政策
2020年2月18日,八達嶺長城景區推出的優待醫護工作者免收門票政策,時間從景區恢復運營起至2020年12月31日,廣大醫護工作者無需網路預約,只需要攜帶醫師執業證書、護士執業證書和本人身份證原件,前往八達嶺登城口換取門票,就可以憑票實現方便快捷登城。
汽車
八達嶺
德勝門乘877路可達八達嶺長城。
登八達嶺長城的最便宜的汽車乘車方式,是在德勝門箭樓下乘877路公共汽車直達八達嶺長城腳下。877路單一票制12元,持卡乘車普通卡5折、學生卡2折優惠。
線路運營時間發車地點
877路夏季6:00-12:00冬季6:30-12:00德勝門
自駕:自駕車可從北三環馬甸橋上八達嶺高速公路,八達嶺高速公路從北京至八達嶺長城只用一個小時時間
火車
在北京北站有開往八達嶺的柴油S2線動車組,乘車環境好於公交車,價格二等座12元,刷公交卡5折,車程為一個小時多一點,到達八達嶺車站,下車約有七八百米到達八達嶺長城登城口。根據季節不同每天有往返五至六趟車(旺季周末有加車),可以在北京北站直接買好往返火車票。
該線路運行於城鐵S2線,也是由詹天佑設計的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在旅途中,可以欣賞到著名的關溝風景區、居庸關長城,百年京張鐵路中的著名的人字型鐵路,回程時在青龍橋車站還可遙望到詹天佑的墓和塑像。
交通近況
2011年,八達嶺過境線正式竣工通車,半個世紀以來大貨車、旅遊車頻繁穿行八達嶺長城核心景區的歷史宣告結束。同時,八達嶺景區所在的延慶縣八達嶺鎮規劃建設的3條道路也將在2011年10月底前通車,當地的交通擁堵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
文物保護
1961年就被國務院發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八達嶺萬里長城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1991年,在全國名勝四十佳評選中,八達嶺名列榜首。
2007年,由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20年11月,八達嶺長城入選國家文物局發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民間傳說
由“把韃靼”諧音而得名。據傳明代時,八達嶺一帶曾一度成為防守滿族軍隊的前沿陣地,因明時漢人把東北方的滿族人稱為“韃靼”,所以有人認為八達嶺是“把韃靼”(意為把守韃靼之嶺)的諧音。
由“八道嶺”諧音而得名。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起義大軍征戰到此,受阻於長城之外,李自成心急如焚。這時探馬來報,說前方還有八道險關。李自成聽罷長嘆一聲:“這裡的八道嶺實在是難以越過,看來強攻是不行!”於是命令起義大軍改道而去,後來這裡被稱為“八道嶺”。
以上四種說法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難以考證。其實最可信的說法,應是《長安客話》中的解釋:“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因為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外口,北往延慶、赤城、蒙古,西去張家口、懷來、宣化、大同,東到永寧、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區,可謂是四通八達,所以它是古代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衛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