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敘帖
懷素書法作品
《自敘帖》是唐代書法家懷素於唐大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為紙本墨跡卷。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自敘帖》為懷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錄顏真卿、張謂、戴叔倫等人對其的贈詩成文。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划沙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盪,有疾有速,有輕有重,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自敘帖》自唐末五代以來一直是草書領域的熱門法帖,在中國草書史上承前啟後,在書法藝術領域影響深遠。它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人稱“天下第一草書”。
《自敘帖》全卷
帖前有明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後有南唐升元四年(940年)邵周等重裝題記。鈐有“建業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許國後裔”、“武鄉之印”、“趙氏藏書”、“秋壑圖書”、“項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統鑒賞”等鑒藏印。另有宋蘇轍、蔣璨,明吳寬、李東陽,文徵明、清高士奇、安岐等題拔,其內容有如:
明文徵明跋曰:“如散僧人聖,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軌範。”
清安岐跋曰:“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懷素大約在三十二歲時,步行走出湖南赴長安,去拜謁名師,尋求進一步的發展。到長安后看到不少難得一見的“遺篇絕簡”,也結交了許多文人墨客和達官貴人。由於他個性灑脫,草書絕妙,受到許多書家、詩人及名流公卿的激賞,得到了一連串的頌揚詩文,足可編成一部專輯。懷素在長安住了大約五年,約在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十月離長安回家鄉零陵,途經洛陽。他最仰慕的狂草大師張旭多年在洛陽活動,雖早已去世,懷素仍特意造訪洛陽以追思前賢。未曾料到在洛陽恰巧遇到張旭弟子、書法家顏真卿。顏當時路經洛陽辦理私事。他篤信佛教,好與僧人交往,且懷素又是他同學鄔彤的弟子,因此對懷素很是器重。見懷素狂草可與先師張旭比美,更是感嘆不已,遂應懷素之請,為《懷素上人草書歌集》作序。在此歌集的基礎上,懷素於唐大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寫成了一卷《自敘帖》。
在狂草書體中,一筆書特徵最為明顯,在點畫處理中也就以線條的變化為主,跳蕩的筆法、提按的用筆成為常態。點在狂草書體中運用廣泛,點的方向、位置影響著字體的姿態、章法和書體的風格特徵。《自敘帖》中“不”字出現的頻率很高,基本上由四個點構成,也有橫豎連筆書寫或者后兩點連筆書寫的,不管怎樣的書寫方式,點畫的姿態均各不相同,大小、曲直、粗細、牽絲映帶以及點畫的行筆軌跡均呈現出不同的姿態。相似的筆畫如“之”字的首點和剩餘的曲折筆畫的長短、大小、彎曲弧度及連筆轉折的方向角度等;三點水寫法的大小、輕重、彎曲弧度等也體現著明顯的變化。
書法的結體取勢主要是針對漢字結構的把握和字形處理方面,結體偏重於漢字內部的結構部件及其比例大小的處理,取勢更加觀照字體的外部形態特徵。而《自敘帖》在結構上處理字時部件較為靈活,長短大小、穿插錯落一任自然;字內、字間姿態萬千,字的重心、鬆緊、外觀空間與字內空間處理以圓為主,間用方、尖、多角等不規則空間布局和分割,在結體取勢方面仍然靈活多變。
在《自敘帖》中,線條多呈現圓轉為主光滑流暢的特徵,在用筆上以平動提按為主。在用筆特徵上具有篆書線條特徵,這既是中鋒用筆要求,也與唐代篆書發展所追求的線條特徵相關。在《自敘帖》中常見的是筆鋒靈活,四面出鋒或者八面出鋒的用筆特徵。但在行筆中提按筆法充分,順勢或者逆勢的弧線、圓圈較多,轉換運筆方向使用圓滑的運筆方式,折角較小線條、牽絲映帶處轉換筆鋒的方式也轉折並用,整體上呈現出圓潤姿態。
局部圖
另外《自敘帖》中行距基本一致,其間也有穿插甚至少量漢字筆畫的交叉覆蓋,但這畢竟是少數,在整體風格圓潤、筆跡細勁為主增加了變化和靈動之勢。
《自敘帖》在墨法上多用渴筆。如第11行的“心胸略”三字,第35行的“夫草”等字。應當說明的是,渴筆並非虛筆病筆,甚或輕筆。恰恰相反,懷素的渴筆正是他在書寫過程中,一氣呵成來不及蘸墨幾個字連書所致。在這裡,墨淡處不但沒有力弱之感,反覺更加蒼勁,更能顯現墨跡的真實與巧妙。
此帖是狂草,故運筆極快。頗耐玩味的是,帖中之字疾中有緩、緩后愈疾、此起彼伏、變化無窮。如第10行的“往往遇之”四字,呈斷開之勢,書寫緩慢;但第11行便是通行連筆疾書。再如第97行的“中好懷素自言初”七字,書寫速度明顯變慢;但從第98行往後突然筆速加快,就像下雨時忽然狂風大作一樣。這種情況,幾乎每頁都有。
古人論書,主張形神兼備,而尤重神采。神采,即《書譜》中所說的“情性”,又稱之為“寫意”(或“用意”)。而《自敘帖》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寫意性發揮到了最大,以至到了至高至純至善至美的境界。特別是後半段,簡直到了一種無所遮掩的醉狂狀態中。正如帖中所述:“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懷素善於乘酒興作書,仔細尋味,此帖每字每畫無不傾注著此等意境。特別是那些疾速書寫的大字,如“張顛”、“戴”、“醉來”、“狂來”等。作者揮毫時當已不覺得世界的存在,而是只有自身——自己的意願、自己的志向。在《自敘帖》中,懷素之筆下,已達到“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我即字,字即我;人與字一體,書與意一態”之意境。這也即是懷素的“醉”——非“酒醉”而是“心醉”、“意醉”、“情醉”。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蘇軾:“如後人操舟,初無意於濟否,是以覆起萬變而舉止自若。《自敘帖》蓋無毫髮遺恨。”
北宋書法家米芾《海岳書評》:“如壯士拔劍,神采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中國書畫篆刻品鑒》:“如狂風驟雨,如閃電雷鳴;溶天地萬物之態,合宇宙陰陽之道;精彩頻出,高潮疊起,這不可捉摸的線的精靈,溶化在《自敘帖》的黑白之間,呼之欲出,騰空欲飛。”
當代書法家劉正成:“我讀《自敘帖》二十年,初則驚奇莫名,嘆為觀止;繼而又覺簡單粗糙,點畫無形,有失雅麗;再之,便覺浩浩茫茫,神秘莫測,筆意縱橫,氣勢恢弘,境界升騰,不知其所止,不可望其項背。”
當代藝術家王景芬:“如果我們細緻觀賞全篇時,書法形象是極為豐富的,而這些豐富的書法個體形象綴成一篇,又行氣連貫、氣勢充沛、虛實變化、點畫錯落,猶如一支節奏鮮明的狂想曲。而造成這種種都是在迅疾的連續運筆中產的,因而是無意操舟,下意識的。”
《自敘帖》在大草或狂草領域達到了自漢末魏晉以來的第二個高峰,與張旭的狂草作品共同構成了唐代狂草的制高點。
《自敘帖》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是其晚年草書的代表作,人稱“天下第一草書”。
懷素在《自敘帖》中,一變晉人草法,創造性地將篆書筆法融入狂草,後人稱其為“草篆”,後世草書名家多有借鑒。
《自敘帖》是對尚法書風的徹底否定。這種否定正是書法藝術、書法觀念向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結果。站在今天的歷史角度來看,《自敘帖》所創造的就是今天所標榜的“現代精神”,一種充滿個性創造力和藐視前人審美原則的人格力量。
《自敘帖》自唐末五代以來一直是草書領域的熱門法帖,在中國草書史上承前啟後,在書法藝術領域影響深遠。當今書法的實用性早已退居次要地位,審美屬性反而日益彰顯,以《自敘帖》為代表的草書的影響將更為有力。
2011年11月,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名為“精彩100國寶總動員”的特展,《自敘帖》為其中展品之一。
懷素像(翁同龢繪)
懷素以狂草著稱於世,與張旭齊名,人稱“顛張狂素”。傳世墨跡有《論書帖》、《自敘帖》、《苦筍帖》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