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路街道辦事處

共青團路街道辦事處

1954年改稱第三區第二街道辦事處。 1963年2月改稱共青團路街道辦事處。 1980年有7個街辦工廠轉區屬。

目錄

正文


共青團路街道辦事處位於市中區東北部。東以西護城河與歷下區泉城路街道辦事處相接,西至西圩壕館驛街魏家莊街道辦事處毗鄰,北以穆家樓街與天橋區制錦市街道辦事處相連,南至桿石橋與西青龍街道辦事處接壤。面積0.56平方公里。東窄西寬呈扇面狀。街道辦事處以轄區主幹道共青團路命名,辦公機關駐盛唐巷11號。有街巷28條,里(衚衕)114個。有過往公共汽車、電車線路6條,設有12個停車站,交通方便。轄區原是古歷城西關西南隅,歷史悠久,文物古迹較多。始建於元代的長春觀,明代的養濟院,清乾隆年間始建的清真北大寺,都是轄區有名的文化建築。唐朝護國大將軍秦瓊府位於估衣市街北側。1929年濟南設市,轄區隸屬城外三區,日偽時期屬城外西區,國民黨時期仍沿襲舊制屬城外西區。1948年9月濟南解放后建立街政府。 1952年始稱三區第二大居民委員會。1954年改稱第三區第二街道辦事處。1955年9月歸屬濼源區改稱普利街街道辦事處。1956年7月劃歸市中區。1959年12月劃歸歷下區。 1961年10月重新劃歸市中區。1963年2月改稱共青團路街道辦事處。1969年4月稱共青團路街道革命委員會。 1980年復稱共青團路辦事處。轄11個居委會、 68個居民小組。1988年共有居民4533戶,人口12469人,除漢族外,有回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回族人口占轄區人口的30%,集中聚居在永長街一帶。1990年人口12281人。
轄區是濟南早期工商貿易中心地區,也是開發較早的城區。1908年,開闢普利門,柴家巷拓寬改名普利街。1927年修成17米寬的瀝青路面。1954~1957年將城頂街北口至麟祥橋一段拓建,為表彰廣大青年參加築路義務勞動,將該路段命名為共青團路。解放后,轄區街辦工業和服務業日趨發展。1966年前發展生產組30個,1970年上交街辦企業4個,后再度振興發展到20個行業。1980年有7個街辦工廠轉區屬。 1987年共有街辦工商企業28個,職工540人,年工業總產值751萬元,年利潤122.35萬元。 1988年有街、居辦工商、服務單位28個,職工503人,工業企業固定資產370多萬元。主要產品有汽車刮水器、油封附件、檔案袋蜂窩紙等。商業主要經營電子機械、五金百貨、電器元件等3000餘種商品,年工總值921萬元,商業營業額1015萬元,實現工商利潤131.74萬元。1989年工商企業30家,職工891人,總產值826萬元,利潤169萬元。1990年工業總產值972萬元,利潤87.11萬元。街居商業服務網點11個,商業營業額1122萬元,利潤76.4萬元。
1988年,街道黨委下設7個支部,有68名黨員。一年來,組織全體黨員進行了黨的十三大文件的學習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開展了民主考察、評議幹部和民主評議黨員等工作。加強了幹部隊伍建設和黨的組織、思想建設。有1個支部被評為區級先進黨支部。有1人被評為市、區級優秀共產黨員。辦事處工會下設4個分會,40個工會小組。共有498名工會會員,有8名會員被評為區級工會積極分子。街道團委下設5個團支部,有35名共青團員。市中汽車附件廠團支部書記印月華,被評為市優秀團支部書記。市中春江飯店獲市“青年文明崗位”稱號。辦事處婦聯下設11個居婦代會,有15名婦女工作幹部。1988年,有2620戶居民被評為五好家庭。湧現出好婆婆、好公公、好兒媳、好丈夫等共1349名。11個居婦代會中有8個居興辦了便民服務,有5個居婦代會被評為市“十個不出居”達標單位。辦事處文化站組織編排的兒童話劇《小金星司令》,獲“濟化杯”全市少兒電視戲劇大獎賽創作編導一等獎和演出一等獎。民族工作被評為省、市民族進步先進單位。 1988年,圍繞全省運動會和全國城運會的召開,開展了“友愛在泉城”精神文明系列活動。有2個單位和5個人被評為市“友愛在泉城”活動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全年評出省級文明單位1個,市級先進單位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