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季

周揚季

周揚季(又名周道鑾)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故取字揚季,生於1904年3月,卒於1986年11月,江蘇省睢寧縣馬淺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其父周祥駿,號更生,是我國著名的辛亥革命烈士,南社的早期成員,入社號36號。其長兄周公權,字衡伯也是進步文學團體南社社員(入社號794),當地知名中醫;二哥周道銘,為營救獄中父親周祥駿日夜奔波,不幸患急症英年早逝;姐姐周道芬亦早年加入南社(入社號925)1923年病故。

人物簡介


周揚季
周揚季
其父周祥駿,號更生,是我國著名的辛亥革命烈士,南社的早期成員,入社號36號。其長兄周公權,字衡伯也是進步文學團體南社社員(入社號794),當地知名中醫;二哥周道銘,為營救獄中父親周祥駿日夜奔波,不幸患急症英年早逝;姐姐周道芬亦早年加入南社(入社號925)1923年病故。
家父自幼師從睢寧名儒吳逢之,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性格耿直倔強,寧折不彎,在私塾就讀七年,后入徐州中學堂,畢業成績優秀,更以字行世,常給人寫碑文、對聯。十歲時其父被反動軍閥張勳殺害,立志要為父報仇;日寇瘋狂侵華,國恨家仇激發了他投身革命的決心和熱情,1915年由柳亞子先生介紹與姐、嫂一同加入南社(入社號926),1926年在中學與老師陳亞峰、李季華等人創辦中山研究社,出版《睢寧報》、《睢潮報》既是負責人之一,又是編輯,此間積極撰寫文章、詩詞,串連進步同學鬧學潮,反對縣長關征頤貪污教育經費,成立同志促進會,因此,被偽縣長通緝,不得不逃離家鄉,參加紅軍西路軍。
1930年與共產黨人徐懷雲、冷啟英接觸,后與中共黨員吳季訥、陳新然交往甚密,互相幫助,受益匪淺。1932年曾向當時任睢寧縣地下黨負責人的吳季訥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未果。吳說:“你是非黨身份,發揮作用會更大更好。”為此,家父利用特殊條件,在家中設立中共秘密交通站,且得到家母陸學禮的大力支持,負責傳遞信息,為我黨地下工作者、往來人員的衣食住行提供方便和掩護隱蔽,提供了不少的經費和物資。睢寧偽縣長再次以“容共罪”通緝家父,迫使他再次避走鎮江江寧一帶。1936年本村偽保長周道剛、叛徒周道古告密,家父被捕,關押在馬淺村小學校里,幸得父老鄉親積極營救後去南京、鎮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與共產黨員時元靈等人,深入反動群眾,積極組織抗日武裝蘇塘自衛大隊(游擊隊),動員親朋故友支援抗日游擊隊,開闢邳睢銅抗日根據地,抗日組織很快由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50多人,進行了破壞日偽交通、通訊等一系列頗見成效的工作。1938年冬睢寧淪陷,地方抗日力量在阻擊小股偽軍的掃蕩,掩護群眾安全轉移成效明顯,更激起了廣大熱血青年踴躍參加抗日游擊隊的熱情,抗日武裝不斷發展壯大達到八百多人。為籌措抗戰經費,家父毅然變賣家產田地和蘆葦地九十多畝,購買槍支、彈藥等軍用物資。他領兵打戰,身先士卒,愛兵如子,對待同志平易近人。堅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敵少則打,敵多則走,敵疲則擾。比如,在1939年秋初,淮北后廂的戰鬥中,我軍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打擊日偽軍,經過四小時激烈戰鬥,敵軍大敗,倉皇逃竄,我軍卻無一傷亡。

主要經歷


為整合力量,家父領導的游擊隊和蘇豫皖陳新然支隊合併,改編為八路軍,家父任南進三支隊隊長。1939年冬奉命去睢寧縣六區開展武裝鬥爭,兼任六區游擊隊黨支部書記。當時該區敵偽反動勢力氣焰囂張,我方工作處於落後狀態,家父採取高舉團結抗日救國旗幟,認真做好統戰工作,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一方面用進步力量,分化瓦解反動力量;另一方面,發動群眾,除漢奸、“拔釘子”,擴大抗日武裝,工作出現了新氣象。家父和吳季訥、陳新然等同志所領導的邳(縣)、睢(寧)、銅(山)、靈(壁)地區抗日武裝,紮根於群眾之中,深受人民愛戴和支持,家父被群眾譽為福將。在初始的八個月里與日偽軍的20多次戰鬥,均獲勝利,大大地鼓舞了軍民的抗日熱情,英勇殺敵的事迹層出不窮。如楊橋戰鬥,敵眾我寡,我軍憑藉有利地形,運用“麻雀戰術”,打得敵人東西亂竄,先集中火力攻擊日寇五個騎兵,其中一人負重傷落馬。為挽救敗局,日軍施放毒氣瓦斯。但風向與我有利,指戰員們勇氣倍增,如虎添翼,打得敵人丟盔棄甲,死傷十多人,狼狽逃回據點。
1941年家父任運西辦事處警衛大隊隊長;1942年至1946年人邳睢銅糧食委員會主任,後轉入邳睢銅靈四縣聯防辦事處任糧食科科長,淮北七專署秘書、三專署和七專署合併人助理秘書。1943年被選為邳睢銅行政區委員會委員,多次受到上級的表揚,稱他為“開闢邳睢銅地區的元老之一”,“人民的功臣”。
1946年國民黨進攻蘇北解放區,我軍主動北撤山東,黨組織決定,家父和師哲萍等同志負責七專署留守處,與上級組織地下負責人張曼平聯繫,在敵後洪澤湖一帶活動,把交通站設在蚌埠市皖北旅社,不久張曼平同志被敵人殺害。他們經歷艱難困苦,百折不撓,堅持敵後鬥爭,販賣雞頭籽,籌措資金,支援其他同志。後來敵人封湖很嚴1946年底被迫出湖,家父找到其姐夫張雁秋(時任連雲港市偽政府秘書),謊稱自己曾在常備旅干過,現在做生意,讓張和市長、區長等人入股,在連雲港墟溝區開辦小型肥皂廠,廠址設在偽區長劉善齋的私宅。家父任經理,師哲萍同志懂技術負責生產,十幾個人全手工作業,土法生產。以此掩護地下工作,積累活動經費。後來該廠隸屬江淮軍區第七專署單線領導,隨軍南下宿遷。1949年1月蚌埠市解放,遵照江淮軍區司令員兼蚌埠軍管會主任曹狄秋的指示,肥皂廠遷到蚌埠市,改名為建華化學企業公司,1950年更名為建華肥皂廠,家父一直任經理、廠長。隨著形勢的發展,該廠生產條件逐步改善,招收了技術人員,購置了新設備。採用現代工藝,產品多樣化,年產量達600噸,行銷省內外。1953年至1981年20多年家父先後任蚌埠市工商局、工業局、輕工局副局長,市政協常委,1981年12月離休,享受地市級待遇。他一貫愛崗敬業,淡泊名利,恪盡職守,求真務實,工作出色。在領導崗位和企業管理上堅持做到四勤:“心勤、手勤、腿勤、口勤”。曾在安徽省工業口大會上介紹經驗,屢受表彰。
為繼承和發揚辛亥革命精神他悉心保護其父的遺著、墨寶等物,1944年變賣家產石印《更生齋全集》;1959年與安徽大學教授張須先生編輯印發《更生齋選集》,其中收錄了烈士的六篇戲文和顧頡剛先生為周祥駿寫的紀念碑文。1956年家父又將自家祖祖輩輩珍藏的15000多冊(套)圖書,其中有九件國家一級文物無償捐獻給徐州圖書館。徐州日報特發消息,給予了高度評價。
“文化大革命”時期,家父因所謂“擅自”編印《更生齋選集》(實際上是市領導同意),遭受殘酷迫害達十年之久,且關押禁錮,停發工資,食不果腹,輪番批鬥,秘密關押於市人民醫院期間,一些工人知道后便省下自己的飯菜,偷偷地送去,足見群眾對他的深情厚誼。幾十年來,人們親切地稱呼他“老局長”、“大好人”。“文革”期間他遭受批鬥。並株連子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他依然堅持原則,剛正不阿,樂觀大度,堅信真理必勝,正義定會戰勝邪惡。打倒“四人幫”后,中共蚌埠市委決定給家父徹底平反昭雪,推倒一切誣陷不實之詞,恢復了名譽和待遇,公正地評價了他的歷史功過。他非常欣慰,更積極地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正如他一首詩中所抒“九死餘生身健在,只因革命不言功。”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他在另一首詩中還寫道:“早年田野事農桑,一片忠心已向陽。潤色文章多惠我,更添傲骨換柔腸。”(註:“向陽”指讀毛主席的書)足見他豁達樂觀追求真理的一生
家父在家中是一位慈祥而負責任的長者,言傳身教,對子女管教很嚴,三兒兩女(玉環、維菊)五個孩子都很正直,成人後天各一方,常以書信施教,交流意見。要求後輩們勤奮工作和學習,力爭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永葆革命本色,為國家和民族做出應有的貢獻,直至臨終前依然如此囑咐。
家父於1986年11月29日不幸逝世自此長眠於蚌埠市塗山公墓。他生前戰友和親朋好友送去了很多花圈、挽幛輓聯寄託哀思。蚌埠市委原書記錢序烈和楊培根同志所贈挽幛是:“為民族抗倭頑毀家紓難,建珠城嘔心血功績垂青。”這是對家父一生很真切的評價。在12月3日的遺體告別會上,中共蚌埠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沈火林同志介紹其生平說:“周揚季同志從事革命工作半個世紀來,忠於黨、忠於人民。工作勤懇,任勞任怨,嚴於律己,廉潔奉公,作風正派,平易近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為黨和人民辛勤工作的一生。在革命戰爭的烽火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對家父革命一生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