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城鎮

山東省諸城市下轄鎮

昌城鎮位於諸城市東北隅,為西漢昌侯國故城,距市政府13公里,東與百尺河相鄰,北與高密市注溝鎮接壤,西與九台鎮、相州鎮毗連,南與密州街道辦事處相接。

全鎮轄78個行政村,總人口為6.5萬人。東西最大距離1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0公里,全鎮佔地面積1.19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7200公頃。

2019年10月,昌城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行政區劃


地方簡介

漢朝設昌縣,清置昌城連。1929年改置昌城鄉,1959年設立昌城公社。1984年4月分為昌城鎮、芝靈鄉。1989年撤銷芝靈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昌城鎮。1996年,西老莊村更名為得利斯村。1997年,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6.3萬,2006年,孫村一村、孫村二村、孫村三村、孫村四村、前官莊、后官莊等村改製為居委會。
昌城鎮位於諸城市東北部,濰河東岸,距市區15千米。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6.5萬人。

所轄村代碼

名稱區劃代碼
孫村一居委會370782110001
孫村二居委會370782110002
孫村三居委會370782110003
孫村四居委會370782110004
前官莊居委會370782110005
后官莊居委會370782110006
昌城村370782110200
西老莊村370782110201
楊義莊村370782110202
辛莊子村370782110203
東老莊村370782110204
北邱家莊村370782110205
大莊家河岔村370782110206
陶家河岔村370782110207
徐家河岔村370782110208
咸家河岔村370782110209
邵家河岔村370782110210
王家河岔村370782110211
劉家河岔村370782110212
小莊家河岔村370782110213
鄭家河岔村370782110214
福勝村370782110215
王家嶺村370782110216
楊家道口村370782110217
王家道口村370782110218
后道口村370782110219
路家道口村370782110220
車家道口村370782110221
柴埠榮村370782110222
小重興村370782110223
大重興村370782110224
中疃子村370782110225
白家嶺村370782110226
埠口村370782110227
大下泊村370782110228
小下泊村370782110229
小行寺村370782110230
東行寺村370782110231
西行寺村370782110232
蘆家河崖村370782110233
西河崖村370782110234
張家沙屋村370782110241
蘆河村370782110242
北下泊村370782110243
下泊村370782110244
濰東村370782110245
趙家屯村370782110246
沈家雙塘村370782110247
小劉家雙塘村370782110248
大劉家雙塘村370782110249
馬家雙塘村370782110250
大花林村370782110251
寨里村370782110252
王家巴山村370782110253
喬家巴山村370782110254
孫家巴山村370782110255
西姚戈庄村370782110256
東姚戈庄村370782110257
西大宋村370782110258
后疃村370782110259
東大宋村370782110260
草莊子村370782110261
滿家莊村370782110262
吳家莊村370782110263
泊南村370782110264
邱家芝靈村370782110265
彭家莊村370782110266
東官溝村370782110267
西官溝村370782110268
郭河套村370782110269
林家芝靈村370782110270
孫家芝靈村370782110271
小順河村370782110272
鹿家莊村370782110273
東埠頭村370782110274
埠頭一村370782110275
埠頭二村370782110276
西埠頭村370782110277

歷史沿革


昌城鎮風景
昌城鎮風景
昌城古屬夷地,《禹貢》青州之域。周屬莒子國封地。春秋屬魯,戰國歸齊。秦屬琅琊郡。西漢初年置昌縣,東漢被廢,縣地入東武。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改東武縣為諸城縣,昌城屬之,沿革歷代封建王朝,皆無變更。清至民國初期屬逄戈庄練。1929年置昌城鄉,屬第七區。1946年6月置昌城區,1951年春改為第十六區。1958年2月撤區並鄉,改置昌城鄉。1958年9月,昌城與芝靈合併,成立先鋒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為昌城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昌城人民公社,分為昌城鎮、芝靈鄉,1989年4月,昌城鎮、芝靈鄉合併為昌城鎮至今。

大事記

1668年6月17日晚,發生強烈地震。
1899年7月,霍亂病到處發生,蔓延全鎮。
1906年,前官莊隋理堂創辦“國民男子學堂”“國民女子學堂”兩處新式學堂。
1915年7月19日,連降暴雨,河水暴漲,沿河村莊受災嚴重。
1916年6月,發生蟲災,幾十個村莊的高粱、谷作物全部被吃光。
1927年4月6日,路友於被軍閥張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與李大釗等20多人一起於北京英勇就義。
1929年,為紀念路友於殉難,將“路家道口育才國民小學”改為“友於初級小學”。
1939年10月,在行寺成立中共鐵蘆支部。
1945年8月,昌城解放,新政權建立。同年建立區、鄉、村“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救國會”,通用“北海人民銀行”紙幣,簡稱“北海票”。
1947年春,實行土地改革,反奸訴苦,打惡霸、頭號地主。是年7月,國民黨還鄉團重點進攻解放區,在昌城鎮製造了6起殺人慘案。
1951年1月,召開昌城區農民代表大會,並進行第一次普選。10月1日,慶祝國慶節,支援抗美援朝,群眾團體紛紛捐款,買飛機、大炮。
1952年6月4日,全鎮發生了蟲災,嚴重的村莊稼全部被吃光。
1955年,建立昌城郵電支局。
1957年6月1日,陶鈍回鄉參加全區師生“慶祝六一兒童節”大會。同年秋,向徐家河岔小學贈送了圖書、球類、手風琴
1958年冬,昌城在道口安裝了40千瓦發電機,僅供工業用電和機關照明。
1959年12月,昌城第一所高級中學建成。
1967年,造反派奪取公社政權,成立昌城公社革命委員會。
1967年,巴山大橋建成。
1970年,各村建立衛生室,配備了赤腳醫生。
1974年8月13日,洪水泛濫成災,沿濰河一帶的7個村莊被沖毀,房屋倒塌7000餘間。
1978年,修建了從東行寺到喬巴山的柏油路。
1980年,全縣鄉鎮中的最高建築物昌城影劇院建成。
1980年7月6日,下午突遭9級大風、暴雨和冰雹襲擊,全鎮受災嚴重的村有45個。
1983年,日本株式會社社長,來昌城參觀羽毛粉廠。
1986年11月1日,諸城縣西老莊食品工業公司(得利斯集團前身)建成,現在擁有總資產9.4億元。
1989年,昌城調整學校布局,建起了中心初中。
1990年4月10日,國家農業部部長何康到得利斯集團公司視察工作並題詞。
1991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中央政法委書記喬石在省委書記姜春雲、濰坊市委書記於潮、諸城市委書記陳延明的陪同下到得利斯集團公司視察工作。
1991年2月8日,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在省長趙志浩、濰坊市委書記於潮、諸城市委書記陳延明等陪同下到得利斯集團公司檢查指導工作。
1991年2月21日,國家農業部部長劉中一來得利斯集團公司視察並作了“質量第一、利在於斯”的題詞。
1991年2月25日,國家計委副主任劉江到昌城鎮檢查指導工作。
1991年2月26日,國務委員陳俊生率各省省長到昌城鎮視察,並為西老莊村作了“村辦企業一枝花”的題詞。
1991年5月14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行8人到昌城檢查指導工作。
1991年8月14日,省委副書記高昌禮到昌城鎮檢查指導工作。
1992年,昌城鎮通過全國九年制義務教育驗收。
1992年4月10日,新華社、人民日報社一行10人到昌城參觀高效農業。
1993年7月3日,副省長吳愛英到昌城得利斯集團檢查指導工作。
1994年6月26日,美國哈佛大學世界銀行顧問戴慕珍一行6人到昌城鎮得利斯集團、瀘河輪胎廠參觀。
1994年10月20日,國家教委一行6人在諸城市委有關領導陪同下到昌城鎮南初中檢查指導工作。
1995年3月27日,《人民日報》《中國日報》《大眾日報》等六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到得利斯集團參觀。
1995年7月1日,昌城鎮興辦了濰坊市第一家鄉鎮職業中專--得利斯中專。
1995年7月23日,省長李春亭到得利斯集團檢查指導工作。
1995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溫家寶到得利斯集團公司視察工作。
1996年1月24日,新華社秘書長蔡名盟到得利斯集團公司參觀考察。
1996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到瀘河集團總公司視察,並對該企業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1997年3月4日,副省長邵桂芳帶領參加省畜牧業工作會議的與會人員到得利斯集團公司檢查指導工作。
1997年8月1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慕華到得利斯集團公司視察農業產業化工作。
1998年6月22日,省委副書記吳愛英陪同重慶市委書記孫德鄰到得利斯集團公司視察。
1998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到得利斯集團公司視察。
1998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在省委副書記、副省長宋法棠陪同下到得利斯集團視察工作。
1999年1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一行30人到得利斯集團檢查指導工作。
1999年6月17日,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周強在團省委書記李群、副書記孫壽剛等人陪同下到得利斯集團考察。
2000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曾慶紅到得利斯集團公司視察工作。
2000年12月,公司進行產權明晰,徹底完成了股份制改制工作。經國家工商局核准,得利斯集團公司更名為“得利斯集團有限公司”,並以其為母公司,組建“得利斯集團”。
2001年6月,集團公司二次創業動員暨誓師大會在總部禮堂舉行。
2001年7月,鳳凰衛視王牌節目《小莉看時事》就中國加入WTO后企業的發展與對策專訪鄭和平董事長。
2001年8月,集團公司投資2億元興建的濰坊同路食品有限公司(百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建成投產,代表肉食新
潮流的衛生、營養、安全的得利斯冷卻肉產品正式問世。
2001年10月,公司順利通過中國方圓標誌認證委員會方圓認證標誌中心進行2000版ISO9001管理體系認證。
2001年10月,山東省省長李春亭來公司視察工作,就我公司對全國農業產業化現場經驗交流會的準備工作進行了檢
查。
2001年11,公司部署開展“二次創業”思想教育整頓活動,公司全體幹部員工參加了此次教育整頓活動。
2001年12月,得利斯牧工商一體化特色園被山東省科技廳、財政廳聯合評定為“省級農業特色科技園”。
2002年2月,濰坊同路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驗收,予以註冊。
2002年7月,公司制定五年發展計劃綱要,著力打造年產能力達500萬頭的集繁育、飼養、飼料生產、防疫檢疫、宰
殺加工、出口銷售於一體的綠色生豬產業鏈。
2003年8月,公司制定市場建設總體規劃,確定2004年為得利斯營銷年,推行全員營銷,打一場具得利斯特色的市場開拓人民戰爭,整合市場資源,迅速建立寬通路、短渠道、廣覆蓋、高效率的市場網路體系。
2003年12月,得利斯漢堡肉餅生產線建成投產。
2004年,公司技術中心被評為山東省省級技術中心。

地里環境


該鎮地處丘陵和平原地帶,地勢南高北低,西部與中部地區為沖積平原,土地肥沃。主要山脈是巴山,最高海拔149.30米。主要河流有百尺河、瀘河、濰河,境內流長38.12公里,流域面積為119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地瓜、高粱等。經濟作物主要有黃煙、辣椒、棉花、花生、大豆等。

人口民族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全鎮少數民族有傣族、朝鮮族、阿昌族、黎族、白族、撒拉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總人口數為66人,佔全鎮人口總數的0.1%。全鎮姓氏有王、李、吳、張、鄭、劉、隋、白、孫、許、魏、姜、高等140多個,其中王、李等姓氏最多。

獲得榮譽


1990年以來,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位次由全市鄉鎮第二名升為第一名。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國家農業示範基地、中國板栗之鄉、山東省雙文明明星鄉鎮、山東省農村經濟前200名鄉鎮、山東省小康鄉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鄉鎮企業示範區、齊魯鄉鎮之星、山東省旅遊強鄉鎮、濰坊市農村工作模範鄉鎮、濰坊市村鎮建設新型鄉鎮、濰坊市擁軍優屬模範單位、濰坊市鄉鎮企業十強鄉鎮、濰坊市農村工作先進鄉鎮、濰坊市先進科普示範基地、濰坊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濰坊市小城鎮建設先進鎮、濰坊市科技興農先進單位。
昌城鎮
昌城鎮

經濟


建國初期全鎮國民生產總值53萬元,1978年為919萬元,2000年為29.9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所佔比重分別為23:64:13。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500萬元,年底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儲蓄餘額2億元。該鎮以工業發達著名。主要企業有中國得利斯集團總公司、山東瀘河集團總公司、兆豐汽配廠、諸城市宏坤股份有限公司、東發機械鑄造廠、諸城市濰河板栗加工廠、諸城市愛科食品有限公司、諸城市昌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東老莊紙箱廠等。
昌城鎮1998年被列為全國農業現代化試點鎮以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1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1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元,年末各項儲蓄餘額3.2億元。農業內部結構日趨合理,形成了蔬菜、板栗、糧油、黃煙、畜禽五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了得利斯集團、日龍蔬菜加工等30多家“農"字型大小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生豬生產連續三年出欄35萬頭以上。大力引導、建設、改造的生態溫室,促進了生態農業發展,走出了一條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農村經營體制的創新走出了一條下連農戶、上連市場的公司化之路,為農業的標準化生產提供了組織保證。工業企業異軍突起,龍頭企業日益壯大。2002年,全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利稅2.3億元。企業規模不斷擴張,得利斯、瀘河等企業紛紛在國內外擴規模建分廠;企業經營不斷拓寬,得利斯、瀘河兩大名牌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3億元。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全鎮個集業戶達150多家,年上交稅金400多萬元。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引進各類資金2億多元,各類加工項目14個。城鎮環境有了較大改善。投資600萬元,硬化和改造了注埠路,建成了栗園博物館,對巴山進行了封山育林。規劃建設了鎮駐地個體私營經濟園和沿諸朱路的昌城工業開發區,推動了第二、三產業發展。 
昌城鎮2003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9.82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地方財政收入1154.2萬元,比上年增長30.4%;工業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利稅4億元,分別增長33.3%和73.9%。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84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83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臨206國道,鐵路膠(州)新(沂)線穿境而過,得利斯火車站座落在鎮區東部。工業化進程加快。先後發展起了肉類加工、輪胎生產、汽車配件、建築建材、果菜加工、服裝印染六大工業體系,企業總量達365家。2003年,全鎮工業發展總投資額突破18億元,年內完成投入10億元。瀘河、得利斯兩大企業年完成出口交貨值3.5億元。農業生態化蓬勃發展。作為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示範鎮,近幾年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確立了板栗、蔬菜、苗木、鮮果、生豬五大主導產業,其中年出欄生豬40.9萬頭,板栗年產量達8000噸。圍繞建設生態鎮,探索創新了種植、養殖與能源開發有機結合的組合式生態溫室生產模式,實現了農業內部良性循環。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昌城鎮區處在諸城市區北擴東移的結合部上,鎮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工業園區12.3平方公里。2003年投資4000多萬元硬化路面41公里,建大橋3座。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一個園林式生態型現代化小城鎮的框架已經拉起。 第一產業
1947年春,昌城實行土地改革,1949年糧食畝產僅59公斤左右,總產僅354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達到329.5公斤,總產達到2538.4萬公斤。
昌城鎮
昌城鎮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鎮落實了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大力提倡科學種田,不斷改造和完善全鎮的水利基礎設施。1998年,昌城鎮被確定為國家級現代化農業試點鎮,先後投資1600多萬元,投工50多萬個,開發建設了1.2萬畝現代化農業示範區,實現了“五化”目標:一是農田建設標準化。投資200萬元,修建柏油路15公里。沙石硬化道路30公里,改善了區內路況;整平了土地,界定了方田,並推行秸稈還田1萬畝;投資587萬元,發展大田噴灌1.2萬畝,發展大棚滴灌100畝,果園微噴套1000畝,實現了節水灌溉。二是耕作機械化。更新添置農業機械108台套,畝均農機動力達到2.1千瓦,從耕種到收穫全部實現機械化。三是生產科技化。1.2萬畝示範區內全部實現良種化,建成萬畝良種繁育基地。生產上,推行測土配方施肥、生物化控等技術,提高了糧食產量。四是推進經營集約化。搞好立體開發,大面積實行間作、多茬輪作種植,土地複種指數達到250%。五是服務社會化。按照農機、農藝配套的原則,實行統一耕翻、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噴灌、統一收割、統一技術指導。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產已達3891萬公斤。
1990年以來,全鎮實行農業結構調整。共建冬暖式大棚5000多個,小拱棚1500個,主要種植韭菜、黃瓜、豆莢、芹菜、葡萄、西紅柿、茄子等蔬菜瓜果。2000年,與諸城市園藝一場合作,採取“反租倒包”的形式,建立了60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產品全部出口,畝收入高達2000多元。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近幾年,共投資500多萬元,建設苗木繁育基地5000餘畝,成材林5760畝,立木蓄積量2.3萬立方米,全鎮林木覆蓋率達30%以上。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促進了農作物的增產增收,取得了較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9.9億元,其中種植業2.4億元,林果業2400多萬元,畜收業4.3億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昌城鎮個體手工業以錫匠、鐵匠等為主;1975年後逐步興起了鉤花、玻璃加工等手工業;1951年秋,諸城手工業管理局把昌城有鐵匠手藝的小手工業者組織起來,成立昌城鐵業組;1953年建起了由五隻紅爐組成的昌城鐵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了昌城工業部,先後在昌城、道口兩地辦起機械修配廠、鐵木加工廠、服裝廠、鞋廠、農藥廠、酒廠、食品加工廠、編織廠、磚瓦廠、造紙廠、翻砂廠、石灰廠、針織廠等十個廠,產品實行自銷和供銷社代銷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銷售。1972年,又建起了水泥廠、磷肥廠、麵粉廠、木器加工廠、羽毛粉廠和建築隊等企業。1984年,昌城成立了維修服務公司,原水泥廠和糧管所聯辦了飼料加工廠;1985年4月成立了汽車修配廠。
80年代是昌城歷史上各類企業異軍突起的時期,這一時期孕育並逐步發展了兩大國家級集團公司--瀘河集團公司和得利斯集團公司。瀘河集團公司,從1986年的福利橡膠廠起步,主要生產“瀘河”牌摩托車、三輪車、拖拉機、汽車等五大系列、百餘規格的輪胎產品,產品銷往全國29個省區的86個配套廠家及近2000個銷售批發單位。目前,公司擁有員工3600人,固定資產3.2億元。2000年,該公司完成產值8億元,銷售收入7.6億元,利稅6500萬元。2000年以來,該公司共投資1.5億元,新上了大胎和輕卡輪胎擴產項目,它的建成將為瀘河集團的二次創業插上騰飛的翅膀。該公司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先進企業”“全國鄉鎮化工百強企業”、中國企業最佳形象AAA級,是中國500家最大鄉鎮企業之一,1995年被評為中國行業最大規模鄉鎮企業第2名,產品連續三年被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推薦為“消費者信得過產品”,榮獲首屆中國金榜技術與產品博覽會金獎。1999年,“瀘河”牌商標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1996年3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視察該公司,並對企業發展給予充分肯定。董事長總經理許傳弟先後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優秀青年經理,並成為全國第一位走上北大講壇的農民企業家,1999年還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
得利斯集團始建於1986年,是西老莊村的村辦企業,它以中型麵粉廠起家,逐步發展為擁有總資產9.4億元、23個國內分公司和3350名員工的國家級集團公司,是國家大型一檔企業。該公司所產8大系列、60多個品種的得利斯低溫肉製品先後榮獲“全國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優秀獎”“全國最暢銷國產商品金橋獎”等40多項國家級大獎,“得利斯”商標先後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近年來,該公司又先後上了速食麵、釀酒、系列快餐食品及北極神系列天然生物保健品。2000年開始投資建設的1.2億元的百萬頭生豬宰殺項目已於2001年8月份投入運營。2000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9.6億元,利稅7600萬元。黨和國家領導人喬石、宋平、田紀雲、溫家寶、吳官正、姜春雲、陳慕華、何魯麗等先後到公司視察,並給予高度評價。公司董事長鄭和平當選為第十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此外,全鎮還湧現了東老莊紙箱廠、孫四村宏坤工藝品公司、愛科公司、濰河板栗加工廠、王巴山高權的順達貨運站、徐河岔的鑄造廠等幾十家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私營企業。宏坤公司、愛科公司是分別生產出口玩具和生化製劑的具有自營進出口權的公司,兩家公司還分別與美國、德國及日本商人做起了生意,並解決了6000多人的就業問題。2000年,剛開業第一年的愛科公司完成稅收30.8萬元。這些私營企業成為昌城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為全鎮經濟的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三產業

昌城地處濰河東岸,又靠諸高公路,且離縣城和青島較近,地理條件優越,私營商業發展迅速。1940年,昌城的商號、店鋪有25家,全部集中於昌城街上,南北街上多經營飲食,日用百貨,東西大街經營醫藥、糧食等。最負盛名的店鋪有:得勝宏布莊,園升、玉升、宏升、宏豐、東升百貨店、福和祥雜貨店、仁和堂雜貨店、義修藥店等十幾家和蘆家飯店、黃家飯店及徐家飯店三大飯店。1950年春,昌城成立供銷合作社。到1958年,全鎮共有綜合門市部11處,專業門市部3處,飯店1處,採購站1處,經營網點遍及全鄉鎮。1978年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到1984年已擁有13個綜合門市部、4個專業門市部、2個批發部、2個採購站、2個飯店、1個綜合加工廠的經濟實體,641個代銷點遍布全鎮,形成了網點密布的經營網路。進入90年代后,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個體私營經濟迅速興起,到1992年,鎮駐地和各村莊共發展個體工商戶達1400多戶,從業人員4600多人。特別是1998年昌城被命名為省中心鎮以來,昌城鎮黨委、政府本著“建設小城鎮與經營小城鎮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思路,在多方吸引資金建城的同時,更注重招商引商工作。到1999年,鎮區基本拉起了小城鎮的框架,建設了3萬平方米的商貿樓群,形成了府前街和鎮中路相交的大“十”字架為中心的商業貿易區。目前,進入鎮區務工經商的業戶達300家,從業人員近千人。同時,鎮政府在改造完善鎮駐地農貿市場的過程中,加大了其它小型農貿市場和專業季節性批發市場的建設力度,先後培植髮育了中疃子市場、行寺市場、巴山市場、芝靈市場、福勝市場、西大宋市場及河岔蔬菜批發市場、東老莊蔬菜批發市場、趙家屯板栗批發市場、濰東村苗木批發市場和大宋辣椒批發市場。這些市場的建設和發展,促使第三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使全鎮農民常年趕四集從事販運、經商的個體業戶達8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2500多人。

特色產業

昌城鎮濰河、蘆河、百尺河三河穿境,沙地較多,適於種植板栗,特別是沿河村莊,家家戶戶都有栽栗的習慣。80年代以來,鎮黨委政府加大板栗園建設力度,平沙丘、填溝壑,發展幼園,對老樹實行高接換頭,使老樹煥發了生機。現在,園區面積達到1.8萬畝。該園集中外名貴栗種於一園,共有30多個品種,所產板栗個大、皮薄、色正、肉嫩,營養成份全,藥用價值高,在1997年全省果品展覽會上飲譽泉城,榮獲金獎。隨著科技興鎮力度的不斷加大,板栗產量越來越高,畝產達到800多斤,總產達800萬公斤,每年成交額都在8000萬元以上,畝均收入3800元。
條編是昌城鎮傳統手工工藝,據考證,條編工藝始於明代。主要產區在昌城鎮西部、沿濰河東岸一帶村莊。條編分為白條貨和一般條貨,取材於當地的柳條、臘條、綿槐條、楊樹條等。白條貨就是將柳條或臘條去皮,然後編織成各種成品,如柳箱、簸箕、籃子等,用細小的白條編織的各類花籃等,在技法上很講究,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可用來做禮品贈送親友。1993年,昌城鎮張家沙窩村挖掘傳統的柳編工藝,成立柳編公司,所產8大系列50多個品種的柳編製品,大部分以外貿部門為依託,產品銷往15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
刺繡是昌城鎮傳統的手工藝,據專家考證,該工藝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昌城的刺繡有針綉、亂針綉和刮絨三種,主要應用於繡花鞋、荷包、枕套、檯布、床單、門簾等生活用品。產品經市工藝製品總公司銷往國內外。

社會


文教科技

1903年,境內有私塾2處,學生80人,開始興辦起新式學堂5處,主要有“國民男子學堂”“國民女子學堂”“振東國民學堂”“進步國民學堂”“中疃子學堂”。至1935年,昌城鎮共有私立學校25處,主要開設國語、算術、社會(即歷史)、常識、三民主義等課程。建國后,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1958年,昌城共辦幼兒園22處,66個班,入園兒童1492人,教師75人。其中,昌城村幼兒園和西老莊村幼兒園被評為先進單位。全鎮小學共發展到51處,其中民辦小學31處,教師17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67%以上。後來,昌城鎮為適應當時農村合作化運動生產需要,培養農業技術人員,創辦了農業中學8處,共15個班,458名學生,教師17人。到1993年,全鎮基本掃除了文盲,並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每年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140餘人,成教中心被評為“全國農村鄉鎮先進成人學校”“山東省級示範學校”。2000年,全鎮共有各級各類學校83所,其中國辦高級中學1處,鎮辦初級中學4處,小學31處,幼兒園45處,成人教育中心校1處,得利斯職業中專1處。在校學生11080名,教職工752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3000名,其中大本541名,大專1048名。
昌城鎮
昌城鎮
昌城鎮歷史文化底蘊悠久。全鎮文化娛樂場所142個,其中影劇院2座,圖書館110個,老人活動室18個,醫院1所,敬老院1處。群眾文化生活有文學創作、踩高蹺、耍龍燈、舞獅、跑旱船茂腔、諸城大鼓、琴棋書畫等。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十餘名老中醫,幾個村有中藥鋪。1958年成立衛生院,資金5000元,在各工作片下設9個衛生所。1969年12月,9處衛生所全部歸併昌城衛生院,院內設黨支部書記一名,院長兩名,共有醫務人員58名,其中大學生3人,醫師、藥師5名。70年代初期,各村成立衛生院,配備了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近幾年來,衛生院投資1000多萬元,興建了門診樓、家屬樓、病房樓各1幢,建築總面積5600平方米,投資300多萬元,購進了大型X光機、日本產B超儀及尿液分析儀、生化分析儀、心電圖機等大中型醫療設備30多台(件)。2000年,該院共有幹部職工85人,其中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6人,設有內科、外科、中醫科、婦科、放射科、檢驗科、急診科等25個科室;開放床位80張,轄90處衛生所,年門診病人5.8萬人次,住院2039人。1997年該院被濰坊市初保委評為“初級衛生保健合格鄉鎮”,1997年被濰坊市衛生局授予“一級甲等醫院”和“鄉鎮醫院改貌建設達標單位”,連續三年被濰坊市評為“衛生工作先進集體”,連續五年被諸城市評為“衛生工作先進集體”。1998年全國食品衛生現場工作會在該院召開。1999年,山東省衛生廳廳長王天瑞來昌城醫院視察工作,肯定了醫院成績,稱其為濰坊乃至山東省鄉鎮衛生院的樣板。

體育活動

昌城鎮的群眾體育活動,是建國以後逐漸興起的。70年代,境內群眾組成業餘球隊(以籃球為主)15支。1981年濰坊地區體委在此召開了群眾體育觀摩大會。由於昌城歷屆黨委、政府對體育的高度重視,昌城的體育屢獲佳績。1973年,小學女籃代表隊參加市籃球比賽,奪得了冠軍。1974年,兒童組獲地區田經賽400米第一名。昌城中學劉桂美分別於1975、1976年連獲省級運動會200米第二名,地區級200米第一名。1980年馬柏東取得全國五項全能冠軍。1984年,閆玖梅連續四次參加省級運動會,分別在200米和百米低欄賽中取得第一、第二名的優異成績。昌城小學範金平,1984年獲5公里競走全國第二名,達到健將級。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人民群眾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年人均糧食78公斤。建國后,隨著經濟的恢複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漸向豐衣足食,美滿幸福的境界發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小麥麵粉逐漸代替了粗糧,年人均純收入65元,年人均糧食225公斤。90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一年人均消費豬肉30公斤,魚10公斤,蛋26公斤。穿著方面,顏色亮麗、款式新穎、高檔名牌衣服已代替了過去單一的服裝。如今全鎮93%以上的農戶住上了磚石結構的新居。昌城鎮得利斯村,1998年投資800萬元建成了全市惟一一個高級電氣化村。現在95%以上的戶都住上了歐式高檔的二層樓。曾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文明村”“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濰坊市小康村”等榮譽稱號,該村曾被授予“國家級農業現代化開發重點村”。連續三年被評為“濰坊市雙文明建設先進村”的楊義莊村,是全市第一個燃氣化村,“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強中強村”和“明星村”,也是全鎮的“電話村”“有線電視村”之一。2000年全鎮人均純收入4002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2002元。全鎮電話超過1萬部,電視機1.6萬台,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100%以上。

鎮村建設

昌城城鎮建設的大框架形成於80年代中期,90年代進入大發展時期。特別是近年來,昌城鎮按照“沿河拓展,順路延伸,依託優勢,重建五區”的總體規劃,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小城鎮建設起點高、速度快、後勁足,力爭到2005年城鎮常住人口達到5萬人,城鎮面積達20平方公里,全鎮60%的人口到鎮區居住、生活、生產、經營。近幾年,全鎮先後投資近億元,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共拓寬硬化鎮村道路60多公里,使鎮區內形成了“三縱三橫”的交通框架,實現了晴雨通車;安裝程式控制電話1萬門,創建了電話鎮;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建成了3座3.5千伏安變電站,年供電能力達8000萬千瓦時,有效保障了全鎮的用電;高起點、大規模進行美化綠化,植草坪3萬平方米,建成了“府前街”“櫻花街”“玉蘭路”“興昌路”。開發建設橫貫全鎮東西的大型商貿長廊,吸引了300多名個體工商戶來此開廠辦店,改造完善了農貿市場,規劃建設了佔地100畝的民營工業園,有力地促進了全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居民住宅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並且進行了綠化美化,改善了群眾居住條件。曾被山東省授予“雙文明明星鄉鎮”“山東省中心鎮”,被濰坊市授予“小城鎮建設先進鎮”。

政治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昌城鎮大花林村田裕陽,是昌城第一個共產黨員,1922年考入武漢高等師範大學,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武漢市委委員,1927年奉命回山東工作。1928年初回諸城開展革命活動,建立了貧民協會。1939年10月,王其恭組織成立了芝靈鄉第一個黨支部,同年10月,曹勇濤組織成立了昌城鎮第一個黨支部--鐵蘆鄉黨支部。至1947年6月,全區共建黨支部32個,共有黨員667名。1978年底,中共支部94個,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959人。1998年,昌城鎮被評為“濰坊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近幾年來,調整充實了78個村的黨支部。2000年底,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2908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45年9月諸城縣人民政府成立,昌城屬埠頭區,1946年6月諸城縣人民政府決定,從埠頭區劃出昌城區。1950年,又被命名為第十大區。1958年2月昌城區改為昌城鄉,1958年9月,昌城鄉、芝靈鄉合併,成立先鋒人民公社,旋即更為昌城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67年至1980年為昌城公社,行政機構為昌城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革命委員會,復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昌城公社分為昌城鎮人民政府、芝靈鄉人民政府。1989年4月,昌城鎮、芝靈鄉合併為昌城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在縣城成立的同時,區、鄉都建立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各救會”,其轄: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1950年農救會改稱為農會,1951年9月,農會組織自行消失。1964年,公社大隊普建了貧下中農協會,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貧協被衝散;1970年,又恢復了貧下中農協會,1978年5月被撤銷。1945年成立婦女救國會,簡稱“婦救會”;1950年秋,婦救會改為婦女會;1953年又改為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1984年4月,公社婦聯改為鎮婦聯至今。1945年區政府積極組織青年救國會,簡稱“青救會”。解放后,各村建立兒童組織;1949年中國少年兒童隊成立,代替了兒童組織;1953年6月“中國少年兒童隊”改為“中國少年先鋒隊”。

現任領導

職位姓名
現任鎮黨委書記蔣德華
現任鎮長於明堂

代表人物


路友於
(1885~1927)昌城鎮路家道口村人,1918年就讀於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回國后在北京大學任教,1923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後轉為國民黨,曾任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委員會北方執行部候補執行委員兼秘書,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他贊成國共合作,致力於北方革命,在北京黨部任職期間與李大釗精誠合作,不幸於1927年4月6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與李大釗等20人一起英勇就義。
田裕陽
1899~1928)又名田寅東,昌城鎮大花林村人。11歲就讀巴山私立小學,1918年考入青州第四師範。1922年考入武漢高等師範大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武漢市委委員。1926年當選為武漢三鎮數十萬學生代表。1927年奉命回山東工作,由中共山東區委分配到青州地委任宣傳部長。1928年初回諸城開展革命活動,建立了貧民協會,不久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了“萬言書”。1928年11月20日被秘密槍殺。
王海禪
(1881~1959)昌城辛莊子村人,國畫家。幼年家境貧寒,30歲時發憤學畫。他的畫以煙雨雲龍見長,擅用潑墨,所作畫氣象崢嶸,給人以向上的力量。1928年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個人畫展獲得成功。1952年山東省舉辦畫展,他的《嶗山煙雨》條幅獲一等獎。
陶鈍
(1901~1996)原名徐寶梯,字步雲,昌城鎮徐家河岔人。1921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中學,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后在濟南、青島等地任教。193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在濟南被國民黨逮捕。1935年由路孟凡等人保釋出獄。
抗日戰爭爆發后,曾回鄉組織游擊隊。1939年去魯南、第四聯中任教,參加抗戰協會。1943年調山東文化協會工作,開始從事曲藝及小說的創作。先後發表《馬大娘探兒子》《李秀娟賣豆腐》《上升》《黃犍》《女運糧》《麥杏黃》《楊桂香鼓詞》等作品,《楊桂香鼓詞》是他的代表作。1956年回鄉探親,寫了《故鄉十記》散文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刊印發行。建國后調省文聯工作,並在第一屆省文代會上當選為曲藝改進協會主席。1955年調中國曲藝研究會工作,1958年在全國第一屆曲藝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曲藝協會副主席。1979年當選為中國文聯副主席。此後,又在中國曲藝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他是第五屆全國政協特邀委員。
路端誼
1916年生,昌城鎮路家道口人,路友於之女。青年時代就讀於陝西西北農學院,解放后參加工作並在陝西省農林科學院任副研究員,是國內著名的小麥鏽病專家。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受到獎勵,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自1978年到1982年被聘為國家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83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同年被聘為農牧漁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1982年民盟中央聘為民盟科技委員會委員,陝西省第五、六屆婦聯委員,是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崔嵬
1912年生,原名崔景天,昌城鎮王家巴山人。曾就讀於青島禮賢中學,1930年,考入山東實驗劇院。他和杜建地合寫了《命令退卻第二道防線》。陳鯉庭的舞台劇本《放下你的鞭子》被他改成街頭劇,用青島方言在青島王戈庄演出,此後該劇演遍全國,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在其本國看過。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編寫《參加八路軍》等劇本,同時致力於京劇改革工作,擔任過延安魯迅學院戲劇系教員,晉察冀邊區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系主任,中南文藝學院院長等職。解放后,致力於電影藝術的創作與研究工作,與趙丹合稱為“南趙北崔”。1957年,他們兩人一起到青島參加過《海魂》外景拍攝。1959年,導演《青春之歌》。
蔣德華
1962年7月出生,諸城市枳溝鎮蔣家莊人。中共黨員,大本學歷。1981年8月參加工作。先後擔任諸城市鄉鎮企業局技術科副科長、科長,城關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副書記,賈悅鎮鎮長,昌城鎮鎮長。2001年4月始擔任昌城鎮黨委書記。歷年被諸城市委、市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
於明堂
1963年9月出生,諸城市朱解鎮人。中共黨員,大本學歷。1980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朱解供銷社、桃員鄉武裝部、林家村鎮黨委和團市委、石河頭鄉政府工作。歷任供銷社文書、武裝部幹事、黨委秘書、團市委副書記、鄉長等職,2001年4月任昌城鎮鎮長。連續五年被諸城市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
昌城鎮
昌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