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崧

同治四年進士

唐景崧(1842年1月8日—1903年3月2日),字維卿,號南注生,廣西灌陽人。同治四年(1865年)進士,選庶吉士,授吏部主事。光緒八年(1882年),法越事起,自請出關赴越南招劉永福黑旗軍。次年,抵越南保勝,勸劉永福內附。以功賞四品卿銜,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令其募勇入關,編立四營,號景字軍,入越參加抗法鬥爭。中法戰爭結束后,率軍回國。以功“賞花翎,賜號迦春巴圖魯,晉二品秩,除福建台灣道”。光緒十七年(1891年)遷布政使。二十年,署理台灣巡撫。

1895年清朝割棄台灣,台灣軍民成立抗日政權“台灣民主國”,推唐為大總統領導抗日。當日軍登陸台北,唐便攜款內渡,頗受時論指責。此後回桂林閑居,不再出仕。1897年支持康有為來桂林開展維新運動

1899年受聘擔任桂林體用學堂中文總教習,授課中聯繫中法、中日兩役的經歷來激勵學生。晚年熱心於戲曲革新,創造了桂劇劇種。1903年病故。著有《請纓日記》《詩疇》《迷拾》《寄困吟館詩存》《看棋亭雜劇》等。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841

出生

1841年出生,廣西灌陽人。

-1865

中進士

同治四年(1865 年)進士,選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1882

招劉永福黑旗軍

光緒八年(1882年),法越事起,自請出關赴越南招劉永福黑旗軍。次年,抵越南保勝,勸劉永福內附,以功賞四品卿銜。

-1884

入越參加抗法鬥爭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令其募勇入關,編立四營,號景字軍,入越參加抗法鬥爭。

-1891

遷布政使

光緒十七年(1891年)遷布政使。

-1895

攜款內渡,頗受時論指責

1895年清朝割棄台灣,台灣軍民成立民主國,被推為大總統領導抗日。當日軍登陸台北,便攜款內渡,頗受時論指責。此後回桂林閑居,不再出仕。

攜款內渡,頗受時論指責
-1903

病逝

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冬,唐景崧於桂林病逝,享年63歲。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唐景崧祖籍湖南東安,清順治年間,先祖唐純明遷居廣西桂林府灌陽縣江口村,世代經商。到唐景崧的祖父唐廷植時,開始讀書應試,但未能中進士,遂以教書為業。唐廷植之子唐開旭亦僅中舉人,不得不襲父業教書。唐開旭娶桂林處士沈家禮之女為妻,於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42年1月8日)生下了長子唐景崧,此後又生下唐景崇、唐景崶兩子及六女。唐開旭在桂林府城中的燕懷堂給商人王誠仁的子弟教書,唐景崧兄弟也在桂林府城長大,給王家子弟當陪讀,由此接受祖父和父親的啟蒙教育。
咸豐十一年(1861年)鄉試中,唐景崧考中解元。同治四年(1865年)赴京參加會試、殿試,考中二甲第八名,賜進士出身。接著參加朝考,授翰林院庶吉士。後來唐景崧的兩個弟弟也相繼中進士、點翰林,遂有“同胞三翰林”的佳話。
經過庶常館的三年學習,唐景崧於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參加散館考試,因名次靠後而無緣翰林院,分到吏部文選清吏司當候補主事,一當就是十餘年。期間,唐景崧與同鄉龍繼棟等好友喝酒、賦詩、猜謎、看戲,虛度歲月。

請纓赴越

光緒四年(1878年),唐景崧返鄉丁父憂。光緒六年(1880年)夏回京就職。此時中國四郊多壘,出於邊疆危機時期,西北中俄關係緊張,東南又有日本吞併中國屬國琉球,而南方則是法國蠶食另一屬國越南。唐景崧在北京郎潛吏部期間,就與好友禮部主事黃曉眚(黃殿荃)常常談論越南問題,為此取了一個叫“南注生”的號,反映其關注南疆之志。
光緒七年(1881年)冬以後,由於法國吞併越南北圻的圖謀昭然若揭,清廷高層亦開始關注越南問題。光緒八年(1882年)正月,越南貢使阮述(阮飛熊)一行來華朝貢,唐景崧藉機與之展開交流,得知法國對通航雲南的野心以及劉永福之黑旗軍對越南的保護之功。同年春,法國軍官李維業(李威利)入侵越南北圻,企圖剿滅阻礙紅河航路的劉永福,從而使整個越南成為法國保護國。李維業攻陷了北圻重鎮河內(法國稱“東京”),越南向清求救,清政府亦決定出兵干預北圻事變,命滇、桂兩軍以剿匪為名進駐越南北部地帶。當時,清廷高層及主要封疆大吏都著眼於鞏固中國邊防,而唐景崧則主張聯絡劉永福以救越南。為此,他於七月初九日分別向兩名軍機大臣寶鋆李鴻藻投遞說帖,得到後者的賞識。七月十九日,唐景崧按照李鴻藻的建議,將說帖改寫為奏摺,效法漢代終軍請纓出使南越,自請出使越南聯絡劉永福,說服他出兵襲擊已淪為法國殖民地的越南南圻,以解北圻之急。
奏摺於七月二十八日晚遞上,慈禧太后將奏摺留中不發,但不露聲色地派他出使越南,於八月初五日下旨令唐景崧“發往雲南,交岑毓英差遣委用”。唐景崧認為慈禧太后的言下之意是讓他去與雲南相鄰的劉永福駐地保勝(今越南老街),所以唐景崧沒去雲貴總督岑毓英那裡報到,而是徑直去了越南,準備完成密使越南的任務后再進入雲南。十一月初十日,唐景崧在廣州謁見兩廣總督曾國荃,曾國荃盛讚其請纓奏摺是“三十年來無此文”,答應予以協助。曾國荃提供給唐景崧不少有價值的情報,建議唐景崧先赴越都富春(即順化),再去保勝找劉永福,同時派熟悉越南的輪船招商局廣州分局人員周炳麟陪同唐景崧前往越南,又派黃國安和唐鏡沅從廣西龍州出關赴保勝,幫唐景崧先探消息,然後與之會合,最後贈給唐景崧路費三百兩。十一月二十日,唐景崧向曾國荃辭行,踏上密使越南之路。

聯絡永福

光緒八年十二月初四日(1883年1月12日),唐景崧、周炳麟抵達富春,受到輪船招商局駐富春官員唐廷庚的接待。唐景崧意在試探越南阮朝的抗法意志與對劉永福的態度,越王阮福時因唐景崧無清廷明旨,害怕得罪法國,就不見唐景崧,而是派兩名高官阮文祥和陳叔訒代為接見。經過十二月初五、初六、初九日三天筆談,唐景崧判斷越南君臣“昏愚萎靡,戰守絕無經營,即議和亦毫無條理”,對法國畏懼如虎,對中國則心存疑懼,也不敢接濟劉永福,完全是爛泥扶不上牆。十二月初十日,唐景崧離開順化,因曾國荃已致函告知法國駐華公使寶海正在與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談判越南問題,唐景崧認為局勢緩和,暫時不必前往保勝,便決定先回廣東謁見曾國荃,完成了《越南情形稿》,曾國荃對此給予高度評價,建議改寫為奏摺。十二月二十九日,唐景崧將《奏為詳度邊情敬陳管見恭折仰祈聖鑒事》一折呈曾國荃代遞。在奏摺中,他反對寶海和李鴻章分割北圻的草約,並提出了暗中接濟劉永福軍火、鼓舞劉永福抗法、團結旅越華商、在越南屯田、加大對越南事務的財政投入力度等五條建議。
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唐景崧偕黃贊勛、蔡冰鑒從廣州啟程,從海陽(今越南海防)再入越南,準備赴保勝見劉永福。劉永福得知唐景崧系奉旨來見,便托唐鏡沅請唐景崧不必前往保勝,將會晤地點定在越南的山西省(今越南河內山西市社)。二月十四日,唐景崧抵達山西,翌日會晤越南北圻統督黃佐炎。三月初八日,劉永福領兵來見。唐景崧了解到劉永福在中越兩國都受排擠的尷尬處境后,於翌日向其提出三策,上策是割據北圻七省稱王,請求中國冊封;中策是進軍河內、擊退法軍;下策是固守保勝,兵敗再投奔中國。劉永福對此都感到很為難,經過幾天思考,在三月十三日會晤唐景崧時決定選擇中策。唐景崧還著手協調劉永福與其上司黃佐炎之間的關係,促成劉永福接受黃佐炎調遣,進攻當時被李維業佔領的河內省城懷德府(今越南河內)。
就在唐景崧聯絡劉永福期間,清廷接到了岑毓英批評唐景崧“擅自徑往越南,深為可慮”的報告,總理衙門和慈禧太後分別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和二月十七日催唐景崧迅速到雲南聽候差委,岑毓英也寫信勸唐景崧入滇,並警告其“挑劉召釁”的嚴重後果。唐景崧在二月十六日接到總理衙門的指令,暫不理睬,三月二十二日接到岑毓英的信函,回信表示“有禍惟自當之”,四月初五日接到慈禧太后的旨意,只好啟程回國。劉永福聽說唐景崧回國,“既駭且疑”,致函表示如果唐景崧回國,他將返回保勝,唐景崧返函勸其“念一身、念子孫、念中國、念越南”,顧全抗法大局,堅定其抗法決心。劉永福受到唐景崧之鼓勵,遂於四月十三日在懷德城外取得紙橋大捷,斬李維業。唐景崧途中聞訊,喜極而泣。他還為劉永福作討法檄文,提出“當為中國捍蔽邊疆,當為越南削平敵寇”的口號。
四月二十二日,唐景崧行至諒山,駐紮當地的桂軍統領廣西布政使徐延旭挽留了唐景崧,並上奏摺請求唐景崧留在駐越桂軍中,廣西巡撫倪文蔚也上了同樣意思的奏摺。此時紙橋捷報亦傳入北京,慈禧太后對唐景崧刮目相看,乃在五月二十三日准了倪文蔚等的奏摺,唐景崧便留在越南。

率軍抗法

在清廷諭旨下達之前的光緒九年(1883年)五月初六日,唐景崧從諒山前往懷德城外的黑旗軍營,再次會晤劉永福,安撫傷員,鼓勵士氣。但是,清廷仍堅持消極對待黑旗軍、以免給法國口實的方針,所以黑旗軍無法乘勝追擊,收復河內。在此期間,劉永福將葉成林、朱冰清等200餘名黑旗軍分給唐景崧,號為武煒營(後分出武煒副營),又經廣西巡撫徐延旭奏請,廣西提督黃桂蘭所統四營歸唐景崧節制,唐景崧開始帶兵,共轄六營。七月,由波滑統帥的法軍主力二千人來援河內,十三日在懷德城外展開激戰。唐景崧與劉永福並肩作戰,取得勝利,但因突發洪水,唐景崧撤至山西,劉永福則撤至懷德和山西之間的丹鳳。八月初一日,法軍進攻丹鳳,同時佯攻山西,黃佐炎認為山西省城要緊,而唐景崧則識破法軍計謀,出動桂軍黃雲高、田福志兩營救丹鳳,取得勝利。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賞四品銜,以獎其功勞。
然而,此時風雲突變,孤拔率法國海軍兵臨順化,迫使越南新王阮福昇簽訂《癸未和約》,明確越南為法國保護國,隨即越南朝廷派阮仲合傳令北圻,停止抗法。另一方面,岑毓英以山西為法軍兵鋒所及,請求退守,清廷批准,於是滇軍從山西撤至興化(今越南富壽省三農縣興化市鎮)、大灘。八月十一日,劉永福退守山西。九月初,唐景崧自山西赴桂軍駐地北寧,正式接管桂軍四營,並囑咐北寧官民如果阮仲合來就殺了他,因此阮仲合不敢入北寧。九月二十二日,清廷震怒於法國逼迫越南簽訂新約,對法轉向強硬,公開下旨嘉獎劉永福和唐景崧,並給劉永福撥餉銀十萬兩。但統領的桂軍黃桂蘭、趙沃與唐景崧不和,在十月阻撓唐景崧從北寧帶兵前往山西,未能成功;徐延旭也不肯在朝廷餉銀下來前給劉永福撥款墊付,並催促唐景崧、劉永福進攻河內。唐景崧則作固守山西計,並請求滇軍張永清率兵來援,防守山西的滇、桂、黑旗軍共六千多人,黃佐炎統率的越軍兩千多人。光緒九年十一月十五日(1883年12月14日),孤拔率六千多名法軍進攻山西,中法戰爭正式爆發。由於法軍勢大且桂軍不救,經過三天激戰,山西失守,劉永福、唐景崧先後逃至興化,相擁而泣。十二月十五日,唐景崧赴保勝會晤岑毓英。是年除夕夜,唐景崧在山西上書北京高官,提出兩策:如果放棄越南,就直接佔領越南北圻諸省;如果保存越南,就出兵直搗順化,推翻親法傀儡政權,扶植新君,但未見採納。
光緒十年(1884年)正月,唐景崧偕岑毓英南下興化,與劉永福一起守城。此時法軍由米樂統率,轉攻北寧,唐景崧勸劉永福捐棄前嫌,和他一起去救援北寧,於二月初五日抵達。唐景崧就防守問題與黃桂蘭、趙沃發生爭執,判斷二人無法守住北寧,便於二月十二日帶親兵二十人北上諒山,面見廣西巡撫徐延旭。二月十五日,北寧告急,唐景崧在回援北寧途中得知北寧失守的消息。二十日,唐景崧折返諒山後,應徐延旭之邀,在其幕下幫辦營務,二十九日正式任命為總理前敵營務。唐景崧趕赴諒山南面的屯梅一帶,布置從長慶府到觀音橋的防線,自己則坐鎮於巴壇嶺,以拱衛駐越桂軍的最後據點——諒山。四月,徐延旭被問罪去職,潘鼎新接任廣西巡撫,唐景崧亦得病,於五月初四日入鎮南關,在廣西龍州養病。潘鼎新與唐景崧關係不睦,唐景崧有去職之意,但在七月得到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的鼓勵,繼續堅持在越南抗法,在七月十六日新募四營,號為“景字營”(或景軍)。在張之洞的建議下,清政府加授唐景崧五品卿銜,八月二十日,唐景崧領兵出鎮南關,直奔宣光,駐紮於三江口,十一月初七日與同來攻打宣光的劉永福會合,張之洞准給唐景崧增加兩營。唐景崧提出圍城打援之策,自己與滇軍會攻宣光,黑旗軍負責在左育打援。經過三天苦戰,清軍攻克周邊炮台,但未能拿下城堡。張之洞來函催促攻下宣光城,清軍從十二月二十八日到光緒十一年(1885年)正月十一日,唐景崧、丁槐等指揮清軍六攻宣光,仍未攻陷。在此期間,法軍從桂軍手中奪取諒山,得以分援宣光,劉永福在左育打援失敗,唐景崧於正月十七日撤至宣光省城西北的沾化縣
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唐景崧退保高平省牧馬。當月,黑旗軍在臨洮、桂軍在鎮南關取得勝利,張之洞給唐景崧增加四營,黑旗軍將領黃守忠兩營歸附后又增兩營,唐景崧的景字營遂擴充至十二營。唐景崧受清軍捷報鼓舞,決心攻取太原,但此時中法停戰協定已簽署,清廷下旨全線班師。唐景崧對此不滿,請求暫緩撤軍,但被清廷拒絕。唐景崧不得不按清廷要求,於光緒十一年三月十九日(1885年5月3日)撤回龍州,結束了兩年半的“請纓”生涯。唐景崧感慨“請纓之志,終憾未償”。

任職台灣

唐景崧班師入關后,按清政府要求先後裁撤了九個營,並勸說劉永福離開保勝,率部至廣州聽候調遣。光緒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日,清廷命唐景崧隨內閣學士周德潤赴雲南負責中法勘界事宜,十月十八日以戰功補授福建台灣道兼按察使銜。此時唐景崧在南寧會晤劉永福,十一月二十二日啟程赴雲南勘界,翌年九月二十二日結束勘界工作。光緒十二年(1886年)十一月十四日,清廷以戰功再賞唐景崧二品銜,並賜號“霍伽春巴圖魯”。
光緒十三年(1887年)三月初一日,唐景崧抵達台北府城,四月初九日接印任事。他上任后,協助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開發台灣的事業,如清丈土地、“開山撫番”等。劉銘傳對唐景崧所做的工作甚為滿意,向朝廷建議對唐景崧“交部從優議敘”。另一方面,唐景崧在台灣創斐亭吟社,大開雅集,結交了許南英丘逢甲、施士潔等台灣文士名流。
光緒十七年(1891年)四月,因台灣布政使邵友濂內渡養病,劉銘傳便推薦唐景崧署理台灣布政使,七個月後實授。翌年二月,光緒帝命唐景崧來京陛見。四月十三日,唐景崧回到闊別十年的北京,逗留兩個月,受到光緒帝兩次召見。任內監修《台灣通志》《台灣澎湖志》等台灣地方志書。此外,唐景崧還刊刻了父親、自己和兒子的詩文合集《得一山房四種附一種》,包括他在中法戰爭期間所寫的《請纓日記》。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七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光緒帝將駐紮汕頭的南澳總兵劉永福調到台灣,負責與唐景崧一起協助台灣巡撫邵友濂辦理軍務。但唐景崧與邵友濂不和,唐景崧的意見往往被壓制,所以唐景崧在九月奏請帶兵北上前線。但光緒帝則命令唐景崧接替邵友濂,署理台灣巡撫。九月二十二日,唐景崧接篆上任,積極布置台灣防務。他與駐紮台南的劉永福、駐紮台中的林朝棟等將領通力合作,購買槍炮彈藥、命丘逢甲組建義勇軍,與富商林維源協商團防,請求將福建候補道楊汝翼所率2500名湘軍調入台灣,駐防鹿港。

抵抗日本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十日,清廷為了挽回岌岌可危的戰局,命兩江總督張之洞和唐景崧商議直搗日本本土之策,經過七天研究,唐景崧和張之洞一致認為不具備攻日的條件,清廷不得不放棄此計劃。正月二十三日,日軍攻陷威海衛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敗局已定,清政府被迫派李鴻章赴日求和。馬關議和期間,日本為了迫使中方割讓台灣、澎湖,在停戰協定中故意不將台灣、澎湖包含在內,並於二月二十七日進攻澎湖,經過激戰,於兩天後佔領澎湖。唐景崧自請嚴處,光緒帝免其處分。面對日軍壓境,唐景崧竭力布防,但深知“論台之力……久支強寇,實無勝算,略可恃者,軍民心尚固結耳”。
三月二十日,唐景崧聽到城下之盟即將締結、台灣、澎湖即將割讓的傳聞,便電奏反對割地,請求再戰;同時又發了一封代台民申訴的電文,申明台灣人民保台禦寇的決心。但清廷已決意不惜割地等代價來哦達成和約,李鴻章在三天後就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唐景崧在前一天已從張之洞那裡得知條約內容,“立時氣絕”。《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入台灣后,丘逢甲當下血書“抗倭守土”四字,並召集紳士千人至巡撫衙門遞請願書,呼籲唐景崧以武力抵抗日軍,唐景崧將他們的兩次請願書都轉告清廷。此時,唐景崧病急亂投醫,想出了將台灣礦產抵押給歐美列強、請歐美列強依據國際法來“從公商斷”、在台灣給歐美列強劃定租界、請法、德、俄保台等不切實際的方法,終究沒有阻擋台灣淪陷的步伐。四月二十六日,光緒帝命李經方去台灣,負責交割事宜。翌日開缺唐景崧,令其來京陛見,並且大小文武官員內渡大陸。
台灣軍民都不願被日本統治,遂按陳季同的提議,依據國際法中“民不服某國,可自立民主”的規定,準備推唐景崧為領導人,立“國”保台。四月二十九日,台灣士紳發表《“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誓言“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宣布建立抗日政權“台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唐景崧決定應允台民請求,暫緩內渡,領導抗日,等事定后再到北京席蒿待罪。五月初二日(1895年5月25日),“台灣民主國”成立,唐景崧在巡撫衙門北向望闕,然後就任“總統”,大哭而入。他定年號為“永清”,寓意永遠尊奉清朝,並任命劉永福為大將軍,俞明震為內務大臣、陳季同為外務大臣、李秉瑞為軍務大臣,派姚文棟前往北京,報告建“國”情形。此後唐景崧繼續以清朝官員身份,將要事奏報清廷。
五月初六日,日本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指揮的日軍在基隆澳底登陸,台灣保衛戰正式打響。鎮守此地的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已在三天前撤軍內渡,唐景崧派吳國華、俞明震去抵抗日軍,至五月十一日兵敗於獅球嶺,基隆陷落,台北門戶八堵亦失守。台北人心惶惶,“總統府”護衛營亦發生嘩變。五月十二日,唐景崧面對難以收拾的局面,穿戴巡撫朝服,在北向叩拜后準備開槍自盡,被家僕聶升所救。其時俞明震等主張唐景崧退守新竹,林朝棟、劉永福也主張堅持抗日,但唐景崧已帶著幾名家屬、親兵,在深夜變裝逃走。其時台灣軍民正在搜查內渡逃官,唐景崧一時無法上船,后在在滬尾(今台灣淡水)遇一德國得忌利士洋行買辦薛某,藏進洋行。有士兵聽說唐景崧藏在洋行,準備進去搜查,洋行遂將唐景崧混入洋行護衛隊中,穿上洋服,登上德國商船“駕時”號,於五月十五日抵達廈門。

晚年去世

唐景崧在廈門稍事休息后,又乘坐“駕時”輪北上,於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二十七日抵達江寧,拜會兩江總督張之洞,張之洞將此電奏清廷,請示唐景崧是否還入京陛見,清廷於五月二十九日回電勒令唐景崧“休致回籍”。唐景崧得到張之洞饋贈的十萬兩銀票,於九月離開江寧,返回桂林。與此同時,劉永福亦內渡大陸,台南失守,台灣徹底淪陷。
唐景崧住在桂林府城榕湖南岸的五美堂別墅中,組建桂林春班,改良桂劇,沉醉於戲曲之中,並曾短暫出任經古書院等書院的山長。光緒二十四年(1897年),隨著康有為第二次來桂林講學,唐景崧開始與康有為、岑春煊等人過從甚密,參與創立聖學會及《廣仁報》。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廣西巡撫黃槐森建體用學堂,唐景崧參與其創建,並被聘為主辦堂務(校長)兼中文總教習。後來該學堂改造為廣西大學堂,並成為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的前身。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國變期間,唐景崧與其學生馬君武等試圖響應康有為的勤王號召,但因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失敗而使計劃流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廣西會黨起義期間,唐景崧又謀求復出為廣西團練礦務大臣,由廣西巡撫王之春上奏請求,但被清廷拒絕。
唐景崧聽說慈禧太后、光緒帝從西安迴鑾北京,而主導東南互保、鎮壓自立軍起義的張之洞受到重用,便試圖赴京覲見,通過他與張之洞的交情來謀求復出,但行至廣州就染病逝世,享年六十三歲,時為光緒二十九年二月初四日(1903年3月2日)。
唐景崧作品
唐景崧作品

個人生活


人際關係

關係姓名備註
父親唐開旭又名唐懋功
母親沈氏桂林處士沈家禮之女
妻子唐余氏
唐汪氏
唐李氏
唐梁氏
唐王氏
兒子唐運溥
唐運涵
唐運深
唐運澤其女唐篔嫁國學大師陳寅恪

個人作品


名稱卷數備註
《請纓日記》10卷記錄唐景崧在中法戰爭期間的經歷
《詩畸》10卷唐景崧任職台灣以後的“詩鐘”活動作品總集
《謎拾》2卷收錄唐景崧所制謎語共五百條
《看棋亭雜劇》1卷唐景崧所創作的桂劇劇本集,原有40種,現存16種

主要成就


軍事方面

唐景崧以書生文官投筆從戎,主動請纓報國,在邊疆建功立業,先後參與了中國近代史上兩次反侵略戰爭,分別是中法戰爭和反割台鬥爭(乙未戰爭)。在中法戰爭中,他所做出的貢獻有:
● 鼓勵劉永福抗法,取得紙橋、懷德-丹鳳等勝仗,其中在懷德、丹鳳之戰中,唐景崧親自參與指揮;
● 溝通清政府、黑旗軍以及越南北圻官員之間的關係,促成三方合作抗法;
● 山西兵敗后,在廣西巡撫徐延旭幕下任總理前敵營務,精心布置觀音橋一帶防務,為清軍在北黎衝突的勝利奠定基礎;
● 指揮景字營並聯合滇軍六攻宣光,前後三十六晝夜,拔掉法軍外圍據點,雖未攻下城堡,但牽制了東線法軍力量,為東線清軍的反攻創造了一定條件。
在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后,台灣面臨被割讓的命運,唐景崧雖竭力布防,但深知無法抵禦日軍兵鋒,又企圖採取外交手段保住台灣,但未能奏效。在日軍接管台灣前夕,清政府要求唐景崧迅速內渡,台灣士紳則成立抗日政權“台灣民主國”,推唐景崧為總統,唐景崧選擇後者,領導台灣軍民抗日,但乙未戰爭爆發僅一周,唐景崧就迫於基隆失守、台北告急的窘況而倉皇內渡,導致全台陷入混亂,給台灣抗日鬥爭造成了損失。學者邵雍認為唐景崧在乙未戰爭中功過參半,他並無死守台灣、血戰到底的決心,軍事指揮能力也欠佳,對台灣初期抗戰失利難辭其咎,但根本原因則在於得不到大陸的支持以及清軍本身的腐朽。

文化方面

唐景崧在台灣布政使任內,主持監修了《台灣通志》,此書修到十分之六七之際,台灣被割讓,乙未戰爭爆發,被迫中斷,僅有《台灣通志稿》傳世,但仍作為台灣第一部地方志而具有重要價值。
唐景崧回桂林閑居后,針對桂劇沒有固定劇本、統一道具樣式和唱腔過於單一等缺陷,積極加以改造。他親自創作了四十部桂劇劇本,整理為《看棋亭雜劇》,又創立廣西第一個戲劇班社——桂林春班,對桂劇的轍韻、服裝和表演風格進行規範和改造,對桂劇的發展與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人物評價


寶鋆:壯哉,班定遠也!
張之洞:①查該主事以文學書生親率偏師,越疆會剿,行無人之地千餘里,山箐幽險,不見天日,夜墮深塹,晝逢猛虎,馬蝗盈尺,噬人立斃,人馬顛隕不可數計,購糧運械尤為難苦。其人數比之滇軍、劉軍不及其半,其後路之遠近難易則又倍之。至於臨戰赴援,攻城奪壘,其摧鋒斬獲,每與諸軍相埒,將士致果效命,傷亡多於他軍。每有攻戰,該主事皆親履前行,其為力能用眾,勇能克敵,已可概見。②臣察其為人,既能親臨行陣,深悉洋戰利病、越地情形,又能籌畫大局,撫馭民夷,條理井井。如此人才,實不易得!洵屬可任兵事,無愧邊才之選。
岑毓英:該主事以一書生,招募新集之勇,隨同攻堅陷陣,不少退卻,使非有膽有識,報國情殷,何能如此奮勇?查該主事率營出關之時,正值宣光、太原路梗。該主事以會剿為急,攀絕壁,逾深溪,間關崎嶇,逾越圻千有餘里,竟達滇營。其經過之路,地當幽僻,無糧可辦,往往遠至一二百裡外採買,而軍資、軍火迢遙轉運尤難。該主事身臨前敵,復顧後路,節節設站,處處留兵,其籌劃精詳,人所不及。且衝鋒陷陣,精銳傷亡如積,該主事氣不少挫,激勵戎行,促攻愈緊。營官哨弁奮不顧身,其牢籠駕馭,尤屬有方。臣毓英與臣之洞往返函商,均以該主事值辛苦艱難之會,獨能竭力國事,奮迅圖功,洵屬明體達用,艱巨堪膺。
丘逢甲:平心而論,唐、劉均未可厚非。是時如為身計,已奉朝命,即以地委日而去,豈不足以自全?而皆不忍去者,猶冀萬一保全此土此民。非特此土此民也,台棄而天下大局遂不可問,今日膠、澳、旅大之勢,當時已早憂之,故權為自主,以振人心,叢受笑憐,亦不敢辭。然其時守台,固自守之,非為君守,固無異與存亡之義。唐變起而去,劉力絀而去,雖責以不死,以義無可殉而死也。
文廷式:唐署撫未內渡時,殊有慷慨之志,二三月間往返與余電商,余能力爭以犯不測,而唐則竟不顧其言,致命遂志,其難如此。或言交割之期若延兩月,台地尚可支持,實不料其如是之速也。然唐既不能籌措於前,又倉皇奔遁於後,難以逃責備矣。
陳詩:賦性坦率推誠接物……平生豪奢愛客,得錢隨手輒盡……吁,保持危疆,背城借一,固一世之雄也,安可以成敗論之乎?
《清史稿》:景崧初說永福王越,乃自為之,竟不可以終日,雖有知慧,不如乘勢,豈不然哉?
連橫:世言隨陸無武,絳灌無文,信乎兼才之難也。夫以景崧之文、永福之武,並肩而立,若萃一身,乃不能協守台灣,人多訾之。顧此不足為二人咎也。夫事必先推其始因,而後可驗其終果。台灣海中孤島,憑恃天險;一旦援絕,坐困愁城,非有海軍之力,不足以言圖存也。且台自友濂受事後,節省經費,諸多廢弛;一旦事亟,設備為難。雖以孫吳之治兵,尚不能守,況於戰乎?是故蒼葛雖呼,魯陽莫返,空拳只手,義憤填膺,終亦無可如何而已。
錢君曄、楊思慎:唐景崧是一個·十足的蠍敗官僚,毫無民族意識的騙子。唐景崧本來沒有任何抗日的意圖,他之所以答應留在台灣作台灣民主國總統,完全是恐怕憤怒的台灣人民不放他逃走,所以採用了這一套欺騙手法,以便找機會逃跑,並藉此發一筆橫財。
胡繩:唐景崧在十年前中法戰爭時,任吏部候補主事,自告奮勇到越南北部同劉永福聯繫。他主張利用劉永福的兵力,實際上是要把黑旗軍這支產生於農民起義的部隊納入清朝統治者的軌道。他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由此而在官場上步步上升。……唐景崧自命懂軍事,其實只是個紙上談兵的書生。他的腐朽的官僚習氣不次於清朝的其他封疆大吏。……唐景崧的想法顯然是,如果台灣為日本獨吞,他立刻當不成台灣巡撫了,而如果讓列強在台灣“利益均沾”,他還可能保留自己的地位。他出的這條荒謬的主意雖然未能實現,但是這條主意實際上就是清朝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在全國實行的辦法。……在因為被自己的政府所出賣而憤怒的人民群眾面前,唐景崧怕得要命,他怕這種憤怒首先落到自己的頭上。他是不敢同台灣省人民一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
廖宗麟、庾裕良:在中法戰爭中,唐景崧以一個閑曹小吏,出於強烈的愛國感情,主動上書獻策,又冒著丟官去職,瘴死域外的風險,風塵僕僕地奔走於東西戰場,不但嘔心瀝血鼓勵、協調各軍堅持抗法,而且以文人而牢甲士,奮戰在槍林彈雨的抗敵前線,為抗法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經歷了一個封建文人從言論到實踐的艱苦路程。他對中法戰爭的貢獻,不但比只有議論而無戰功的文臣高出一籌,即使戰功卓著的馮子材蘇元春等武將也難於和他相匹。他的愛國熱情和抗法功績無疑是中法戰爭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邵雍:唐景崧在甲午戰爭中仍不失為一個功過參半的主張抗日的官員。他在清廷決意割台的形勢下從容應付,多方籌劃,穩住陣腳,滲淡經營,為台灣初期抗戰在組織、動員、武器裝備諸方面作了準備。
文崇禮:以熱血請纓而始,以抗法、抗日立功,以改革桂劇而終。唐景崧的一生雖多有波折遺憾,然而他身上那種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稟性,是他人生中不可磨滅的印記,也是值得後人紀念的永恆光輝。

險被父打

野史記載,唐景崧之父唐開旭(懋功)因為屢試不第,憤懣不已,在三個兒子皆點翰林后,每逢監考之期,都會在門口設案而坐,不準唐景崧等去監考,以免因父子相避而使自己不得應考。不久朝廷下達誥命,封唐開旭官職,因為獲封后就不能參加科舉,所以唐開旭聞訊大怒,要用大杖打唐景崧三兄弟,唐景崧等趕緊逃走,並請求同鄉為他們在父親面前美言,最終免於被打。

喜愛猜謎

唐景崧是清末謎家,在當京官期間與韓芸谷、田其年、古銘猷等謎家在伏魔寺結成謎社,猜謎制謎。唐景崧後來著有《謎拾》一書,“佳者頗多,膾炙人口”,不乏“謎中絕詣”。其子侄唐運溥、唐毅齋、唐溫齋等亦受其影響,沉迷猜謎,著有《謎學》《聽雪書屋廋詞》《卧雲室隱語》等謎書。唐景崧還將猜謎之風帶到台灣。

生性豪爽

唐景崧生性豪爽大方,喜歡請客。有一天,一個朋友來他家談話,唐景崧說:“秋菊始花,霜螯正肥,願留君一醉。”於是就讓僕人出去買螃蟹,僕人皺眉回答家裡連米都缺乏,更沒錢買螃蟹。唐景崧馬上顧左右而言他,然後到房間里把兒子帽上的銀飾取下,讓僕人換錢馬螃蟹,最後得以與友人歡宴。

未遂刺殺

基隆陷落後,唐景崧的護衛軍官湖南人李文魁策動兵變,唐景崧逃到廈門,李文魁追到廈門,伺機暗殺唐景崧。李文魁在福升館召妓飲酒,醉酒狂歡之後來到街上。他以為唐景崧與水師提督楊岐珍關係好,就去了楊岐珍寓所,但沒找到唐景崧。李文魁在街上徘徊,引起廈門營官印寶昌的懷疑。當時印寶昌正率兵在街上巡邏,遇到李文魁,詢問其姓名,李文魁不回答;請其到提督署衙門,又不肯,遂吩咐隨從將李文魁拿下,然而李文魁兇猛,士兵都不敢動手,只有一個有力的士兵出來搏鬥,拿下了李文魁。隨後從其身上搜出匕首等兇器,並審出他就是李文魁,於是就地正法。
唐景崧作品
唐景崧作品

後世紀念


唐景崧故居
廣西灌陽江口村有唐景崧故居,立有兄弟三翰林的雕像。
五美堂遺址
桂林榕湖南岸有“唐景崧五美堂故居遺址”,由一尊唐景崧擊鼓讀書的塑像和一面模擬戲劇演出的雕塑牆組成。
唐景崧墓
唐景崧墓位於桂林市東郊大圩鎮江州村。20世紀60年代,大圩公社興修水利,墓葬被毀,唐景崧與其兩位夫人的遺體被挖出,墓碑、墓誌及遺體都蕩然無存。後來墓被新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