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秋

民國時期長樂縣縣長

王伯秋(1883年—1944年),字純燾,湖南湘鄉人,孫中山女婿,民國時期長樂縣縣長。父親王謹巨曾任台灣基隆鎮總兵、淮北水軍統領,誥封“建威將軍”。

1944年因為大腿生腫瘤,不幸病逝,享年61歲。

人物生平


依“父母之命”,15歲時就同李澄湘結婚,婚後就讀杭州武備學堂,后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又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同宋教仁黃興等一起,以“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為己任,深受孫中山的賞識和器重。
1914年孫中山托其照看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文學系讀書的二女兒孫婉,不久孫婉嫁給王伯秋為妻(后離異),生有一男一女。
回國後任國立東南大學政治經濟科主任,曾同胡適、李大釗等16人簽名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倡導“好人政府”。
1927年邵元沖任杭州市長,被聘為市政府參事,從此涉足政治,推行“好人政府”。
1931年林森為立法院院長,增補王伯秋為立法委員,兩年後孫科出任院長,被孫科排擠出了立法院。
1934年才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秘書長楊永泰推薦,獲准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南昌行營秘書,不久轉任長樂縣長。
縣長生涯
在長樂縣仍然積極推行他的“好人政府”,廣行善政。如整頓長樂城區市容,自縣政府以西至碼頭,臨街房屋拆舊翻新,統一門面,一律改建成磚牆的兩層樓房;其次是整修中山路,長660米,寬6.5米,並在道路兩旁種植龍眼、王罈子樹等,綠陰滿街。又在中山路中段建“中山堂”,紀念孫中山先生。此外他還建造塔山公園和江濱公園;建造塔山運動場;設置民眾教育館;開闢城關至營前長達8.8公里的縣內第一條公路和城關至金峰、城關至江田的公路,等等,為長樂縣的建設、文化、教育、交通做出前無古人的貢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積極支持長樂縣民眾教育館館長劉似雲組織“明天劇團”,宣傳抗日救國。在長樂卸任后西南聯大校長竺可楨和交通大學校長茅以升爭相邀請他出任教務長,貴州省主席吳鼎昌還請他出任省民政廳廳長,但他都婉言謝絕,擬經貴陽轉赴重慶,參加大本營的抗戰工作。
1944年因為大腿生腫瘤,不幸病逝,享年61歲。